分享

驴友失踪,关你什么事,那是关天的大事!

 七烟 2018-06-08


事件频发原因为何


驴友失踪事件被争相报道,各救援队及公安消防出动300多人,但至今仍然下落不明!听到这个消息,除了担心焦虑,还有两个强烈感觉,第一感觉是愤慨,第二个感觉是急切。先不讲这名据说有一定户外经验的驴友下落如何,因为不能为她亲身施救,也只好祈祷上天保佑,这里要说说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都被每年这种重复性的驴友死伤、失踪案件搞烦了,之后媒体上一定还会有很多人站出来指责驴友,到处爬野山,钻景区管理漏洞,乱跑乱闯,迫使政府浪费很多纳税人的公共资源。还有人会说政府管理不力,应该严惩不走寻常路爬山的驴友。几年前有20多名学生集体爬野山被困山上,管理当局救援成功后,向每人收取2000元救援费的报道,总之此类事件越来越多的压力给了驴友和管理部门,谁让你无视景区管理规定和地方政府约束呢!而政府主管部门各级管理者最不希望自己的地面上出现此事,而最容易做的就是堵住上山的路。

熟悉户外的朋友知道,最近北京海坨山封山禁止驴友爬山;西南名山四川牛背山自然保护区也被强行关闭了;青海年宝玉则也被严格禁止户外驴友和任何旅游者进入;此前2015年号称北方户外圣地的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也被强行关闭,但每到春暖花开,仍然有驴友半夜摸黑突破林业警察监视哨卡,悄悄偷进山,如此冒险为的就是那个自然美景的召唤,为的是自由自在的享受大自然。而保护区能做的就是如同当年鬼子抓游击队员一样,猫捉老鼠的游戏几乎周周上演,前不久一名驴友就被小五台山林业公安罚款2000元。不管怎样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越堵越刺激驴友冒险,2017年再次有驴友不顾陕西秦岭自然保护区的禁令,偷入中国户外圈知名度最高的横贯秦岭的鳌太穿越路线,结果一死两伤。

类似的事件接连发生,教训深刻,代价巨大,可政府究竟该怎们做,林业、自然保护区等部门该不该封山,驴友该怎么管,媒介该怎么引导帮助。一些自然风景不错的郊县乡镇的领导,一些半开放的景区的主管部门,如坐针毡,被此类事件弄得焦头烂额,生怕自己辖区出现此类事件,封山又怕驴友走极端造成更恶性事件,难道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吗?这里分享下一些干货,并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为什么叫驴友


要找到解决办法,先说说驴友是谁?

驴友一词是中国人的发明,原来专指背负较重行囊,或成双结对,成伍成群,穿梭于未开发的自然山水区域的徒步登山爱好者,同时这个群体一般比较特立独行,喜欢挑战未知区域,往往不愿意去成熟的景区,如同驴子一样倔强,所以从性格特征上也给这个群体贴了标签。过去20年笔者作为曾经的一名早期驴友,组织参加无数次户外探险活动,深知驴友的心理和特征,那么驴友为什么说是中国的专属户外群体名词呢,国外没有驴友吗?


工作的缘故,笔者常在境外考察徒步步道,注意到很多常规游客看不到的现象,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和国内东躲西藏的驴友不同,老外们全家老小一起来到风景秀丽的国家公园,把车停到停车场,然后换上徒步鞋、背上登山包,孩子们也都戴整齐,一起沿着规划完善,原始生态的草石土路,进入保障设施齐全的徒步步道,深入国家公园徒步旅行,累了呢就在木屋驿站休息,品尝自带或者木屋提供的简易美食,困了呢就住在共享小木屋里,之后再收装好所有的垃圾,继续沿着步道徒步行走。有的年轻人轻松慢跑在森林步道上,有的带上护具,骑上山地自行车,在标识清晰的专用山地骑行道上穿山越岭;还有的伙伴相约,从房车顶上卸下皮划艇,在国家公园专用湖面水道中自由游弋;更有很多喜欢攀岩、飞拉达、甚至滑翔伞体验的玩家,在专业资格的教练指导下,进行各种各样户外活动体验。欧洲冬季滑雪场地也基本是开放的,很多场地没有围栏没有门票,甚至可以直接穿着雪板滑倒酒店大堂。总之,无论徒步、登山、飞拉达、还是皮划艇、攀岩速降、滑雪,这些户外活动,总能找到设施完善,配套全面的专用区域进行,而这样的徒步路线、户外活动场地,无不是山水宜人之地,也基本上是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没有任何多余的人造景观和设施,完全看不到中国那种景区高墙铁丝网,以及四处无序的景区建筑,自然风景中没有碍眼的亭台楼阁,也很少有硬化路面和台阶,所有户外活动体验区域都是开放的、生态的、原始的自然美景,各种五颜六色羽毛的鸟儿飞来飞去,各种野生小动物时常出没,只要流水中就一定有鱼,但没有人去打扰这些动物,也没有人去摘踩那些多姿多彩的植物。


其实,国外把喜欢徒步旅行的人叫做Hiker,却没有象驴友这样比较另类般的群体划分,原因是徒步旅行(hiking)等户外活动在很多西方国家开展的非常普遍,户外资源非常丰富,徒步旅行是大众最基础性的户外活动,其衍生的食宿和户外多元化体验,更是对旅游产业有着半壁江山的消费贡献,在中国户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鸿沟,无论群体、资源还是服务都是非常大的反差。而在国外户外和旅游其实没有明显区别和界限,户外活动是旅游的场所和形式,而不象国内这样,旅游人不懂户外,驴友不稀罕景区,户外人瞧不起常规游客,两者之间如此对立。

美国每年都有1.4亿以上人次参加户外活动,其创造经济产值高达7300亿美元,在整个旅游产业中占比高达45%。而中国的户外衍生的旅游市场份额还不到5%,徒步产业GDP还不到200亿元人民币,中国的户外装备厂商几乎都很无奈,只能以生产休闲消费群体的非专业户外产品为生,即使风靡一时的马拉松和越野跑,赛事过后也没能快速将旅游消费引入目的地,更多的是人群散去留下垃圾遍地,户外旅游产业与整个万亿级的旅游消费,规模差异巨大。

境外所见的徒步爱好者,骑行、跑步爱好者,他们很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户外旅游活动,而在中国,户外一词被看作是驴友专属,是与旅游群体甚至和主流社会都格格不入的一种自我孤立的活动。笔者在运营管理中国知名户外活动网站时,组织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一组不太正常的数据,2012年以前,驴友的群体中有42%是单身、离异或无孩,其中退休和无业人员比例最高占38%,30岁以下工薪阶层占比25%,与国外相比,主力消费的家庭成员,还没有成为户外旅游的主力人群。而这些驴友,他们或精神上需要释放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或是上情感上对自由有着非常高度的渴望。但几乎所有的驴友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户外技能训练和野外生存培训。一些年轻的驴友以自虐为荣,以暴走为乐,他们期待逃出城市向往无拘无束的户外生活。中国的驴友跟国外的徒步者(hiker)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没有学会自律前,就迫不及待的期望自由,甚至有人习惯在野外,独自一人偏执的行走,当然这跟国内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密切相关,毕竟野山太多,步道太少,很多驴友一开始接触的户外就是这种自虐导向的扭曲的价值观。曾经有个户外达人半开玩笑的说,前5年一起暴走的老驴,基本膝盖都已经走废,现在都在家开淘宝店呢。驴友的组织也缺少行业引导和规范,自发的户外兴趣组织中,刚刚爬过几座山的强驴就可以自认领队去挑战大自然,去一些自己都无法驾驭的区域,盲目的挑战和松散的组织,造成血一样的教训不断出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国内外如此大的反差?


景区顽疾难以消费升级


前面提到驴友走失第一感受是愤慨,愤慨的对象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为什么?因为在中国,政府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拥有者和管理者,很多政府管理者在驴友问题上,无为、无能,只堵不疏,懒政、庸政,才导致了许多此类事件不断出现。人们追求自然向往自然的愿望是不能被压制的,这是人的本能,驴友走失是在几乎没有选择的背景下发生的。


大家都知道越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越是在偏远的农村、山野,而这一级基层管理者,在农村人口素质低、环境教育缺失的背景下,不懂得如何建设维护,如何处理自然和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更不用说去管理经营那些青山绿水的宝贵资源,很多地方急功近利,把自然山水包给个体、私人搞低水平的景区,导致很多很多景区粗制滥造,私修乱建,破坏环境,把一些山水资源都霸占了,喜欢旅游生态的人去了就倒胃口,根本留不住游客。资源支配者没有负起责任对青山绿水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和规划,到处是无序建筑和过时的游览设施,即便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地方、林业、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管理协调,但落实的管理手段也都比较单一,招商引资交给大的旅游公司搞旅游开发,甚至变相搞房地产建设,瞬间要把绿水青山变成摇钱树,把稀缺的自然资源快速变现。一些景区建设缺乏论证和市场判断,结果投入巨大,产出低效。有的不顾对地质地貌的保护,在高山上跟风修建玻璃栈道;有的不顾人体健康,攀比着修建千级水泥台阶;有的景区内私搭乱建,所谓的民族文化特色,不过是小商小贩同质化经营;有的景区为了搞漂流深挖河道把乱石抛在岸边;有的未开发的自然山谷,任凭村民任意设关设卡,占道收费却不管垃圾遍地;还有的景区破坏生态,用柴油泵把地下水打到山顶搞人造瀑布和冰挂;有的景区门票奇贵,缺少文化内涵却堆砌了一堆无聊的水泥雕塑和佛像。


随着近年各地对群众体育赛事开展,一些地方对办徒步大会、马拉松等大型活动的热情高涨,两年前和体育旅游专家组受邀去一个乡镇考察,当地花费数千万修建了一个新景点,要把一个峡谷修建成国际步道,结果20公里的山谷全都用水泥铺路,原来的自然山野小径荡然无存,山谷两侧隔不多远,用水泥修了很多孙悟空猪八戒、白蛇人妖等人造景观,还把路旁小溪用水泥隔开,形成一个个死水池子,浑浊的水里养了几条不死不活的鲤鱼。哎,不懂就不要乱搞吗,这样让国际友人怎么来徒步?连小学生都懂得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生机勃勃的峡谷,彻底把生态搞灭绝了!还有一次,去个号称国际步道的地方参加徒步活动,所谓的国际步道就是把一条板油公路修到山顶,远远望去象剃头一样,把一个山包从前至后修剪了一道伤疤,结果搞活动时,一些徒步者走在路上,不时有小商贩过来兜售一看就不是当地的土特产,而不时间有农用车、自驾车按着喇叭在徒步者人群后面催促窜梭,结果大家就是在这样紧张和焦虑中,在无遮无挡晒得冒油的板油路上,在人车混行的村间公路上咬牙坚持走完全程。再有一例,陕西有个中国波浪谷从十年前被驴友发现,之后被开发成景区,最近几年出了名。笔者早年为开发时去过,对那里的丹霞地貌印象深刻,红色的岩壁波浪起伏,碧绿的湖水养眼赏心。结果这次再去看了大倒胃口,原来景区花了不少钱修建了人行步道,就是用很多高密度树脂板材,修了仿木的台阶和栈道,而这些台阶和栈道用水泥和钢筋固定在脆弱的岩石坡面和缝隙中,不仅对当地独有的地质岩层是种破坏,而且这种树脂材料完全不能降解,更加不环保,还有很多台阶一遇雨雪天奇滑无比,甚至当场就有人摔了几跤。另外景区没有限制人流,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争相恐后挤入栈道,狭窄空间随着人流挤出几公里,看着红色的丹霞地层在此被割裂,心中的滋味真是难受至极!


所以,越是看多了国内低层次的景区,越发感到焦虑,越是感到愤慨,很多地方景区规划、设计、管理都在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进行着,很多目的地已经无法再恢复,子孙后代再也享受不到我们儿时的自然生态美景,日前,看到北京的一些朋友,只能在高温的夏日,自驾车到城外的乱石滩旁,在农家院各顾各的筑起拦水坝上,看着干涸的河道以及河沟里的垃圾,架着烧烤炉,吃着城里超市买来的烤鸡翅,和充满柴油味的养殖虾!

所以试问,驴友不去爬野山,还能去哪?我们身边还有真正理想的户外生态环境吗?

什么原因导致国内旅游景区走向这种无序,这种无德甚至断送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很明显这都是急功近利的无底线的顽症,也许中国在大城市的基础建设上走上了世界前列,可以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现代化程度不低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但在农村,在生态山水方面跟西方国家落后的不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为这种生态资源只有一次开发,很多不能恢复,趋利短视的行为造成了大量生态资源被破坏。诚然,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辽阔地貌多元,很多美景世界独一无二,世界自然遗产总数已经接近欧美领先国家。但驴友能去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一些有10几年户外经历的朋友,一定亲眼见证过,婺源、雪乡、库布齐、年宝玉则等许多目前越来越知名的景区,过去从驴友一步一步小众发现,走向了人满为患或商业变味的另一面。在中国,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发展旅游,都有个硬指标,就是景区人头数。就是这个观念落后的景区发展政策,导致资源被过度低级的消耗,我们为什么要一刀切让所有的景区、旅游目的地通过人头考核政绩、业绩呢?


不封山的生态步道系统


笔者曾与新西兰的几条知名国家步道合作运营推广,其中其米尔福德步道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那里的地貌、森林和山谷还保留着地球几百万年前的模样,物种非常丰富,但他们针对全球的游客旺盛的需求,每天却只限制80人入内,并且是从水路才能进入步道,人们下船进入步道前,所有游客必须用药水盆里浸泡鞋底,把外来物种草籽都消灭,然后才能进入。在整个50多公里的步道,没有一只垃圾桶,因为垃圾桶会让人们有丢弃垃圾的习惯,而所有游客必须自己把垃圾带到营地或带出步道,步道里走上十几公里就会令徒步者眼前一亮,出现配套非常完备的营地木屋,那里提供烘干鞋子的烘干房,还提供热水淋浴,这些木屋完全架高在地面之上,里面设施堪比五星酒店,早上会有木屋主人帮助你做好早餐,晚上世界各地的徒友(注意这里用徒友,而不是驴友,一会讲两者的差别)在一起分享见闻感受,夜里望着透彻的星空,在寂静的森林山谷中枕着干净的睡具入眠。要知道这么配套齐全的木屋营地所有的给养、物资、食物和垃圾,甚至人类排泄物都是通过直升机往返运输。

其实这种高规格极致生态的理念在新西兰已经存在上百年了,人们早已习惯在自然界如何与动植物相处。步道里面没有水泥钢筋和塑料建材,只在几处危险路段,仅有的辅助通过的铁链,几乎很少有栏杆和人工设施,更没有硬化路面,为了防止步道水土流失,有些路段,还特意从远方空运来了碎石子铺路,而实际上更多的为了让小路两旁动植物能够交通来往,地衣和植被脆弱的路段,用木板架起让人从上面走过,但这不是为了方便人,而是担心人踩坏了植被。这里的步道上一切是以自然为本,动物和植物才是这里的主宰。但只要进入荒原中的木屋营地,则一切都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设施。试想当你走在这种步道上,完全贴近大自然,触摸感受大自然的一切,融为一体的感觉,怎么可能不令人心旷神怡,怕迷路有丰富完善的指引路标系统,遇到风雨,有安全的庇护所,走累了,舒适的木屋营地,路上遇到三急,还有布局合理的丛林卫生间,里面马桶、洗手液和厕纸一应俱全,而这些人类设施产生的一切影响都被降到了最低程度,通过限制人流,最大程度保证该步道的自然承载能力,可以说对自然的保护做到了极致。没有什么比这种旅行感受更让人陶醉的了。

那么,是不是只有新西兰有这种体验,答案不是,笔者体验过10几个欧美国家的顶步道,也去过尼泊尔、斯里兰卡和非洲的坦桑尼亚,这些地方虽然经济上比较落后,但在代表生态旅游的步道系统方面,可能是曾经的殖民地的原因,受西方环保教育观念深远影响,基本与欧美国家同步。8年前有一次走在尼泊尔喜马拉雅EBC的珠峰大本营徒步路线上,遇到很多当地的背夫背着重重的装备与世界各地而来的游客一同徒步,走完这条世界顶级的长达15天的高海拔徒步路线,路上有88000米高山可见,而这些背夫头上顶着几十公斤的负重,居然还不只一次弯腰捡起烟头和垃圾,令人震惊之极。后来攀谈了解到,这是他们对神山的信仰,让这些村民有着相同的行为准则,他们挣钱是有底线,这里的发展有余地的。这条珠峰南坡的路线跟中国一侧珠峰北坡的路线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需要徒步走进去走出来,在这里你看不到一条橡胶轮胎,但沿途却有很多淳朴山村和徒步木屋客栈,里面却买不到塑料包装的瓶装水,进入国家公园需要预约登记,路过每到一站都需要登记,防止徒友走失,在4500米以上区域,还修建了很多直升机平台,为的就是不时之需。这样一个人均GDP不足800美元的国度,居然把步道系统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如此完美。而再看看喜马拉雅山另一侧的西藏,藏民小孩子已经习惯了缠住自驾游客索要钱物,公路早已经修到了珠峰大本营,很多塑料垃圾和经幡碎片都被埋在冻土表面,远远看分不清五颜六色到底是什么。中国人特有的舒适、懒惰和没有底线没有节制的消费,造成了很多自然环境前景十分堪忧。其实美国在五六十年代也似乎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很快政府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发自民间的生态意识开始自我觉醒,美国发展至今有4万公里以上的专用徒步路线,并且这些路线大部分是靠自愿者维护的,所有的行业协会约束和民主体制让这些杀鸡取卵的景区开发和资源浪费政策嘎然而止。国会通过了一系列限制法案,最终让每个保护区的生态得以净化和持续,在美西步道上行走时我们遇到过鹿、熊还有狼,但一切都是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完美融合。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旅游与户外生态的依存关系,为什么还没有觉醒,驴友的脚步其实是人们对旅游消费的最本真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无法抑制的。再看看欧洲,这种户外基础性更加广泛,德国有4000多条成熟徒步路线,他们把历史、文化、音乐、美术和自然美景完美融合,在德国你不一定分辨出哪里是景区,因为整个国家都是户外、文化与旅游的全域性大融合。欧洲的意大利和英国,可以说是户外运动的发源地,风靡世界的很多户外运动的就是从这些步道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法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夏木尼小镇有着178公里的环勃朗峰高山步道;从北欧到南欧纵贯欧洲的近5000公里的E1步道,是连接十几个国家并始建于一次大战之前,英国和西班牙很多乡村和历史遗迹有着150年以上的步道连接。徒步活动在西方、在欧美、在澳洲甚至在非洲、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非常普遍的,可我们很多游客完全不了解欧美等旅游基础,出国只去大城市疯狂的购物、攀比和享受。


教育与职业的缺失


徒步等户外活动在欧美家庭教育中也扮演着着重要作用,3-4岁的儿童从小就跟着大人去野外徒步,他们在大自然里认识世界,开拓视野,健康体魄,并且磨练意志,懂得尊重自然,与人合作,与父母保持完好亲情关系,同时在完善的户外步道和生态景区,挑战自己、成就创意和灵感,欧洲很多音乐家、艺术家都是自然环境的熏陶中成就显赫人生。而我们国家从幼年就缺少自然环境下的教育,他们是温暖的舒适的环境中长大,在堆积如山的课后班和书本作业中长大,早已经不习惯喝山泉水,不能吃凉的食物,很多中学生,在户外走路都走不稳,过板凳高的坎都得人搀扶,下腰踢腿一看就是身体协调性特别差,这种孩子在家庭舒适区呆惯了,已经逐渐丧失了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的最基本的丛林行走能力!所以适应户外自然环境的教育在所有的教育系统中都是严重缺失的,更别提这方面的职业人才了,现在我们十分缺少户外专业教育和人才队伍,户外生态景区建设规划缺人、户外活动普及缺人、专业教练培训缺人、生态环保管理缺人、总之哪哪都缺专业的户外人才,大众旅游刚刚从劳动密集型行业走出,还没有向户外旅游这种讲专业、讲科学、重实践方向转变,包括目的地、服务和配套在内,整个户外旅游产业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足足落后了三十年。

曾经有几位户外救援队的教练朋友,早些年喜欢户外,喜欢探险,加入救援队,但能坚持做这个职业的,现在没剩几个了,殊不知国外这个职业是多么高荣誉和受人尊重的职业,国外的专业户外向导和教练需要大学苦读6年以上,了解动物植物、地质地理、天文气象,并且多年的行业经验才能获得的户外专业资质,在我们国家这些人都基本找不到特别合适的工作,最多的是在周末帮人带队,或者客串个拓展教练,混的有点名气的走走穴去给一些机构做些培训。一旦有了救援任务,聚到一起剩下的多是慨叹。由于整个救援实施,受制于整个山地步道系统严重落后,没有庇护所、山间野路没有规范指引系统、没有应急报警系统、更没有小木屋驿站,很多山难发生,救援队如大海捞针,最终被人们说成是收尸队,其实他们很厌烦人们对他们的不尊重,但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苦苦支撑着这个主管部门严重落后的行业,逐渐远离那个阳光的拥抱大自然的梦想。


徒步不是爬山


再说说步道的道,中国很多驴友爬野山,是因为景区没有徒步步道,而最近几年有些地区修建了一些所谓步道,但标准不统一,路面形式各异,还有的直接在石阶古道上行走,走久了石板硬化路面都会让人腿疼膝盖疼,缘由中国人自古有修台阶路石板路的传统,通过修路来适应各种各样的鞋,过去是布鞋、草鞋,现在你在景区肯定看过穿着高跟鞋、拖鞋爬台阶的人。而欧洲则是制鞋业很发达,意大利人很早就有手工鞋匠做出适合各种自然界路况的鞋,至今这些鞋匠手艺依然为徒步爱好者津津乐道。最好的登山鞋品牌依然在阿尔卑斯山周边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几个国家。而穿着一双防水高帮的耐磨徒步鞋则会给很多徒步者带来舒适、干爽,耐用的徒步体验。所以西方现在仍然存在大量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路面,而不必破坏环境去修公路或台阶路。另外现代完善的步道系统很重要的一点是讲体验,步道宁长勿短杜绝台阶,坡度不超过25度,危险路段有保护,全程有规范的标示指引,出入口有图文介绍,安全提示甚至,甚至有装备提供,而路线本身则都最大可能的原生态,只是需要穿着必要的户外装备,尤其是徒步鞋,所以欧美国家几乎人脚一双徒步鞋。在这样的步道体验户外乐趣,怎么会经常有驴友走失、伤亡的事件发生呢?


做徒友不做驴友


现在跟广大驴友聊几句,聊聊驴友和徒友的区别,这个汉字非常有趣,左边偏旁是个双立人,明确告诉了大家徒步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活动,咱不能再个性使然,离开伙伴,一旦遇到天气恶劣变化,或者突发情况,都无法独自应对,就连报信的人都没有,这样只能越走越孤单了,一个人在野外,尤其在中国完全没有标识系统的野山上徒步穿越,风险就会放大数倍。再看这个偏旁部首,双立人看上去多像两根腕带飘动的登山杖啊,这个是在提醒您,徒步是必须要有装备保障的,两根登山杖才能有效平衡身体,这可是关键时候保命的装备。在山野徒步,登山杖和高帮防水徒步鞋异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体能输出30%,并且保证长距离安全的行走。字的右边是个走字,不用说都理解,但上面的字才是真谛,就是说徒步一定要在自然有起伏的地貌非硬化的步道上行走,徒步不是健走或散步,不是走在公园石板路或者景区台阶路上,当然也不是毫不保障和路线体验的攀爬野山,因为徒步是需要步道的,这种步道一定是有系统功能和完善设施的。但硬化路面不环保,对健康不利,长时间爬硬化石阶会损伤膝盖,很多人其实不明白,一直说自己不喜欢爬山,其实正常人不喜欢爬香山、泰山,黄山,爬了也不想再去第二次,就是因为爬台阶把人爬怕了,进而一提爬山户外就吓跑了,这不是他的错,是我们误解了徒步,把爬台阶与徒步画等号了。爬台阶这种长时间局部肌肉的机械运动很容易让人疲劳和拉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提倡走景区路面,很多驴友冒着风险愿意走山间野路也正是这个缘由。再看看字下半部,古文是止的变形,也是脚趾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部位和机能,这部分得到锻炼、才能恢复原来应有的人体机能保持健康。所以字才是徒步的理论与实践的精华所在,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中长距离行走,不依靠人工设施,而是通过合理装备来保障主动安全,通过起伏自然地貌变换姿态,从而激活和恢复人类最本能的身体机能,保持健康体魄,开拓视野、活跃大脑,这些才是现代人走出城市所必须要遵循的健康徒步理念。所以请大家不要做自虐危险的友,而是要做健康长寿的友。


极致的体验


关于徒步旅行者体验,几乎所有人都喜欢畅快淋漓的徒步路线上欣赏车轮无法到达,常人无法体验的美景,由于爬险峻的野山毕竟还只是少数驴友的爱好,挑战毫无保障和风险未知的大自然,也不是每个驴友主动的选择,作为大多数徒步旅游者更多是热爱大自然的普通人,国内步道系统落后直接导致整个户外装备产业、户外旅游产业远远落后,因为大多数人无法承受背着露营装备、几天不洗澡,艰苦陡峭的攀爬的户外驴友路线,更别说山地越野、山地骑行等着这些对路线和配套要求更高的活动。但这不是说户外旅行仅限于小众,事实证明装备得当、步道系统完善、服务配套跟得上,再结合高质量的服务,普通人可以完成绝大多数中级强度以下的成熟徒步路线。在过去的两年,笔者曾经两次带领徒步旅行团,全队成功登上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的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和非洲协作团队合作,一起制定了适应更多普通人的高山徒步登顶方案,两次徒步团内,一多半没有到过高原,没有高反应对经验,最小年龄15岁,最大的近60岁,他们其中甚至好几个没有穿过徒步鞋,但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在没有前期专业训练的情况下,而是通过科学的行走指导,完善的食宿配套,合理的路线设计,以及强化团队为中心管理意识,两次都全队成功登顶,这不是偶然,一个人登顶是成功,一群人都登顶是成就,这再次证明徒步旅行不是西方人专利。笔者所在的知名上市旅游公司,通过调查制定标准,研发出适应国人体特征的全球徒步旅游产品,已经成功把上千名平均年龄在50岁的普通旅游者,成功领入绝佳美景的国际顶级步道,成就了许多人生中的梦想体验!而那些驴友们还在国内一些没有线路标准、没有服务配套、没有步道系统的野山坡上挣扎,还在那些传统景区外徘徊,在那些非专业的路线上苦苦求索本属于自己的拥抱自然的梦想。

可见作为驴友有多么委屈,多么不容易。上面提到过遍布新西兰的步道,都是有国家环保总署DOC在统一建设、管理和维护,他们统一接受游客预定,限制一个景区步道系统过量承载涌入大量游客,有严格环境标准和经营底线。修建步道,按人体工程学要求,少做台阶、多做低角度坡路,保留原生态植被、地貌,最大化限制人类对动植物的影响,这样无形中提高了游客体验,也提升了进入步道的游客客单价,高标准的体验也让消费者乐此不疲的反复去度假式消费,而其他地区更加效仿这种模式,开辟了更多环境一流的步道营地,形成真正的全域型旅游概念。今年3月笔者走访澳洲全球知名的塔斯马尼亚摇篮山步道,发现那里其实景色远没有国内漂亮震撼,但由于步道限制人流,环境保护到极致,走在其中发现成片成片千年的古树,甚至有的树龄超过了2000年,我们很多徒步游客跟着我们走过世界各地的徒步经典路线,都有着相同的感受,国内的自然资源很好,但配套、管理和服务真的是差太多了,很多好地方被糟蹋了,很多人没有办法去国外体验地球上原滋原味的大自然,只能在国内在大城市周边当一名被围追堵截的驴友


急切关注


关于文章开始笔者提到的第二个感受,急切,不光是急切找不到失踪的驴友,也是对户外生态环境的担忧。前两天,笔者去了北京户外人的摇篮,后河,这里是北京周边仅存的户外乐园,在这里徒步走了一趟,焦虑担忧加重,周末爬野山的人很多,他们渴望回归自然,翻山越岭而来,四处随意自搭帐篷,并且还有人毁坏树木,燃起篝火,看人有人在干纯净的小河里用洗发水洗头,几百人的拓展团队走过河谷,留下了一大堆一次性的加热米饭的塑料餐盒,在水库上游的河滩上有人用纱网捕虾,还有人带着孩子在水源地附近大小便,营地周围充满刺鼻的酸臭味,一个没有管理,没有约束,没有自律,却无限制自由的驴友群体,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破坏着生态目的地,那个曾经的后河可能即将远离我们了,也许子孙后代再也看不到它本来的面貌。

前面分析国内外户外环境,看得出我们的差距有多大,从教育到职业、从管理到服务、从景区到村镇,全方位的缺失一整套生态步道系统旅游发展观念,而且生态环境越差,参加户外活动的人就越少,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教育缺失,儿童沉迷于电子世界,甚至已经丧失了行走的本能,更忘却了大自然的美好,这方面绝不能再耽搁,国家提倡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健康社会,需要更多人转变观念,去发展生态系统作为前提,建设好户外基础设施,提升好旅游服务。

此次驴友失踪事件只是一个缩影,但随意放任和限制驴友,就是放弃了社会的责任。政府各级部门应该站到主导地位,对所有自然生态区域做系统性的规划,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对徒步步道给予高度的重视。不要再没有生态旅游策划的前提下,搞景区规划,不要在一刀切政策和乌纱帽压力下只堵不疏,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高消费升级打造全域旅游,这不是空话,需要专业落地,需要胆识魄力,需要的是战略眼光和长期持续的努力。


产业前景


很多景区不懂怎么建,很多投资者不知道怎么运营,很多目的地不知道怎么拉动消费,其实大家可以一起学习,一起探讨,户外旅游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很多的营地步道需要系统性规划,山好水好的地方隐藏着无限商机。2017年笔者调查策划了一份“营道”方案,国有3.8亿人进行体育运动(占总人口的27.79%),其中有1.3亿人开展徒步旅行、休闲户外等泛户外运动(占总人口的9.5%),其中,徒步、露营、登山就占据了40%;也就是有近6000万人进行与徒步旅游关联的活动(占总人口的4.38%)而这些徒步人口消费价值目前却不到200亿人民币,人们追求健康、亲近自然这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的需求,这里有非常大市场空间,也是非常大商业机遇。


相约前行


从驴友走失事件,联想多年来看到的问题,但愿笔者发稿之时,那位走失的驴友能被找到,祈祷她转危为安!也希望通过此事与有识之士一起思考讨论,更呼吁政府主管部门能听到和感知到未来的紧迫。笔者最近一直奔波各地,尝试与一些政府沟通生态步道营地系统的旅游规划建设,但深知这些地方执行者的努力,远不如国家政策层面的设计者从千秋万代的事业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更有意义,就像美国、法国、德国、新西兰,都由国家体系建立步道系统,行业协会组织监督管理。数年来笔者一直在考察、学习、探索、准备,愿和有识之士一起制定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生态景区规划、营地步道系统建设、及商业运营,产业开发等等方面。如果你认可此文观点请帮助转发,希望有更高级的政策制定者可以看到参考,有更多的人一起携手努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指导下,建设维护好生态环境,促进户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


    

草帽倾力原创,欢迎扫码加友讨论,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