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挥扇仕女图及其作者周昉
2018-06-08 | 阅:  转:  |  分享 
  
《挥扇仕女图》及其作者周昉1984年3月24日,我国邮政开始发行古代名画系列邮票,首枚发行的是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图》。相隔31年后
的今天,周昉的画作“梅开两度”再次登场,他的《挥扇仕女图》于2015年3月22日与广大邮人见面。这是继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已发行邮票)以后的第二位荣获此机遇的唐代画家。《挥扇仕女图》又名《纨扇仕女图》。画卷长204.8厘米,高33.7厘米,绢
本,附有由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亲笔御书“唐人纨扇仕女图内府珍藏”十一字签条。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写唐代宫
廷妇女生活的佳作。它描绘了夏日嫔妃、宫女们在深宫大院纳凉的情景。全卷人物共十三人,分为五个自然段落。右起第一段为“挥扇”,共四人:
一位戴玉莲冠的嫔妃,慵坐于靠背椅上,右手执绿色团扇,左手扶椅圈,头微低,显得懒散、寂寞,若有所思;其右边是一个紫袍束带的女官,手持
凤鸾纨扇,在为她打扇;另有两名宫女手持梳洗用具,侍立在左侧,听候吩咐。第二个自然段为“端琴”:一拖髻的女姬抱琴至现场,另一垂鬟宫女
在协同疏解琴囊,欲将琴体抽出。第三段为“临镜”:一戴唐巾者持镜站立,一拥着发髻的女者对镜梳理,衣饰灿烂华丽。第四段“围绣”,共有三
人:两名宫女坐在毡毯上,正在绣花或正在穿引花线,两人相对刺绣,一正一背,一俯一仰,相映成趣;另一宫女倚坐在绣架旁,右手搁在绣架上,
左手支着下颔,似乎她在观看两人绣花,细瞧,此女心不在焉,锁着眉,不是在观看绣花,而是在无谓遐想。第五段为“闲憩”,一女妃像者背坐四
足凳上、右手在挥纨扇,面向左对着倚在梧桐树下站立的一女姬在闲聊,而这女姬显得有点茫然、出神……。五个段落若离若合。整幅画面除了一树
之外,没有任何衬景。画中人物,体态丰腴,服饰华丽,纹饰、衣纹,服饰多以红、紫两种色彩涂染,表现得极为精细。从画中可以看出,人物神情
懒散,流露出惆怅、寂寞的难以名状的情态。画家从不同的动作、姿态,刻画了各个不同人物在不同景段中的心理状态。《挥扇仕女图》全幅用笔简
练刚劲,刻画细腻,突破了以前那种封建说教式的、有着浓厚鉴戒意义的列女、孝妇、贤妃、圣后等题材的“宣传画”框子,使仕女画开创了描写现
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的新阶段,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它“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最高严水平”。[1]周昉(生卒不详),字仲朗,又字景玄,唐时长
安人(今陕西西安)。出身于贵族家庭,是一个“贵族子弟”,常“游卿相间”,曾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宣州(今安徽殿宣城)长史别驾,
其职位仅次于一州长官刺史。周?在他的作品中,最突出的是仕女画(“绮罗人物”)。他善抓形象的主要特点,通过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动作,表现
不同身份的宫廷女性,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他笔下的妇女体态丰腆,“颇极风姿”,而且能够揭示出这些贵族妇女孤寂迷惘的心理状态。《宣和
画谱》评论他的仕女画“多见贵而美者”,“至于传写妇女,则为古今之冠”。其画“衣裳简劲,采色柔丽”(张子彦远《历代名画记》),《挥扇
仕女图》就是在一幅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周昉不仅是仕女画的专家,也是肖像画的高手。周昉是《捣练图》作者张萱的同乡。他“初效张萱,后
则小异”。他初画仕女画时,仿效张萱的技艺和风格,但周昉在学习张萱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独创性,他画人物不但追求“形似”,更注重“神似”,
注重对人物的特点和个性的刻画,善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面貌,以达到传神的程度。周昉是多面手的画家。道释题材(神仙佛像)也是他的强项。他所
创佛画之“端家严”妙相,成为后世模范样本。周昉对自己的画艺一向精益求精,从不自满、不自以为是,始终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提高画
艺,因而使得他的神仙佛画非常出名。常在寺庙墙壁上作画。据传,大云寺佛宇殿前行道僧、广福寺佛殿前壁两神像、禅定寺北方天王等壁画,都是
周昉所画。周昉作画敢于创新,他在描绘神仙佛像时,敢于改变旧有的传统画法,使传统的佛像规范画法与人间感人的风姿和美感结合起来,他画的
“水月观音”,脱离了陈规,把佛像世俗化,拉近了佛与凡人的距离,使“水月观音”成为观音佛像的经典之作。不仅为画工所模仿,而且也成为雕
塑工匠的造型样式,流传极广。周昉在唐代画坛上耕耘了三四十年,(即大历至贞元年间公元766-805年)。史上画评家指出,周昉是中唐
时期继吴道子(道玄)之后的重要人物画家。人物画,在唐时期已迈上了高峰,但这高峰之巅“居于顶峰的是仕女画家周昉”![2]他的画艺除擅
长仕女、佛像外,亦善画鞍马、鸟兽、草木。画迹有《三像》、《五星真形图》、《杨妃出浴图》、《妃子数鹦鹉图》、《调琴》《啜茗图》等七十
二件,著录于《宣和画谱》其中一半左右为仕女图。由于他有不断创新精神,在仕女画和佛像画方面,自成一格,致使后人将周昉的仕女画和佛像画
的造型尊崇为“周家样”,使其成为历史上与“曹家样”(北齐曹仲达创)、“张家样”(南朝梁张僧繇创)、“吴家样”唐代吴道子创)并立,合
称“四家样”,为历代画家所推崇。(宁)刊于2015年3月18日《集邮报》注:[1]《中国绘画鉴赏图典>->46页附图文字单国强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2]《中国绘画史》94页潘公凯等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献花(0)
+1
(本文系宁学习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