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动一身汗,到底哪里虚?真相竟然是这样!

 味与道 2018-06-08

(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辩证录》、《医灯续焰》、《诸病源候论》、《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列位看官,今天和您说上一个症状,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这就是特别爱出汗,一动弹一身汗。

眼下正值夏季。受此类困扰的朋友,应该不少了。不少看官连日来已经通过各种方式为本订阅号留言,希望能够了解一些其中的因由。



爱出汗,一动一身汗——这件事真的只和气温高有关系吗?

未必。

首先说,汗,在中医学里面意义重大。尤其是在诊断的时候,“问汗”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件事情。通过汗,医家可以诊察患者病情虚实深浅,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比如说在治疗外感病的时候,有汗和无汗,区别可就大了。有汗的人,如果用了麻黄,可能要坏事。无汗的人,如果一直用桂枝,有可能无法取效。

所以说,对于出汗的异常,我们还是应该联系脏腑和身体的内环境来看待。正因如此,中医内科学里面,才专门有一个学问,叫做“汗症”,专门讨论出汗异常的问题。



那么,我们今天这篇文说,究竟要说什么因由呢?

这就是,由于脾肺虚弱导致的爱出汗。这可以说是引发异常出汗的最普遍的原因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咱们先来说肺。熟悉中医理论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肺主皮毛,司腠理毛孔的开合。肺这样的功能,靠什么发挥呢?靠的是卫气。卫气运行于体表,功能之一就是司腠理之开合。这卫气靠谁来鼓动运行在体表呢?靠的是肺气。所以肺气一虚,卫气不得宣发,肌表不固,我们就容易出汗。对此,《医灯续焰》里说得明白:“自汗者,不因劳动,不因天暑,不因热饮食,时时自汗出,故曰自汗也。乃卫气虚而不能固密,心液因之泄露”。

接下来说说脾。其实,中医最古老的典籍之一,《素问》就说得明白:“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这就说明,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汗和脾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中医概念里面的“气”有固摄的作用。这个“固摄”,一方面指的是固摄脏腑,使之不失其位,所以脏器下垂疾病的患者,一般考虑气虚所致。另一方面,“固摄”指的是固摄津液,不使之外流。所以说在气虚的状态下,我们的汗,作为津液,就会流出来。那么,气为什么会虚?根源之一在于脾。脾为气血之源。脾虚,必然气虚。



所以说,脾肺气虚的人,最容易出汗。这种出汗,就是一动一身汗,汗出不止,特别容易感冒,气短、乏力,在劳累之后多汗更为显著,同时还可能伴发腹胀、便溏、消化不良等症状。此类症状,在我们身边是比比皆是的。

问题,分析到这里,基本清晰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调治呢?

在这里,本着传播医道、弘扬中医精髓的初衷,我们给您说一张当代名家的临床验方。组方如下——

黄芪30克,白参15克,麦冬20克,生地黄20克,五味子15克,煅龙骨40克,煅牡蛎40克。丹参20克,酸枣仁20克,柏子仁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是名方必有出处。此方的拟制者,乃是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临床家段富津先生。段师之生平和造诣,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们就不去详说了,请列位看官理解。



这里面,重要的两味药,就是黄芪和白参。什么是白参?人参加工的产品中,除红参以外的各种加工,如生晒参、白糖参、白干参等,一般统称为白参。白参和黄芪,都是入脾肺二经的,可以很好地补益我们的脾肺。脾肺气足,问题的根源就得到解决了。





为了更好地收敛津液,在黄芪和白参的基础上,我们用到了五味子、煅龙骨和煅牡蛎。它们都有固摄敛汗的作用。自汗日久,必然伤血、伤津、耗伤阴液。这是津血同源的理论所决定。因此,我们要养阴血。怎么养?用麦冬、丹参、酸枣仁、柏子仁还有生地黄。其中,麦冬和地黄可以清热养阴,丹参、酸枣仁和柏子仁可以养血。这个治疗方案,对于多汗,一动一身汗,劳动多汗,伴发四肢无力、困倦、食少、腹胀、便溏、舌淡有齿痕,以及舌苔白腻者,比较适合。





当然。方剂,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多汗的因由,也绝对不止脾肺气虚一种。我们这篇文说,受篇幅所限,只是将其中的一重治疗心法,说与看官,让您对疾病有所了解,对中医的调治之道有所感受。您如果要借鉴应用,务必请中医师辩证指导,以求万全。

好了。关于爱出汗这件事,我们今天就先给您聊到这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