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为什么会虚

 森燚垚鑫淼保健 2018-06-08
平日坐诊的时候,常有患者问,中医的脾到底在哪里?是不是就是左上腹的那个脾脏呀?我都做过脾切除术了,为何医生还诊断我为脾虚证?其实,位于左上腹能够看到实际形态的是西医概念的脾,这和中医说的脾虽然叫法一样,但其实又不完全一样。那么中医的脾究竟指什么呢?
  脾与脾脏
  西医概念中的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同时又是血液过滤器官,能将血液中的异物、衰老凋亡的细胞清理干净,是提供血液、过滤血液、储藏血液、具有免疫功能的重要器官。而中医藏象学(“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认为,脾不单是西医所指的一个器质性的脏器,它更是一组功能的集合。
  所谓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脾主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脾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是指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须赖于脾的运化功能,并传输其精微物质,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脾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故有后天之本之称。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素问》把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可见脾胃在人体这个有机整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脾气大 脾受伤
  如果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进食规律和荤素搭配,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嗜烟嗜酒嗜冷嗜辣嗜甜嗜油腻;或者不注意情绪的纾解,喜欢生闷气或者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志;抑或工作劳累,休息不充分,生活起居不规律;再者生病已久,药物伤身,以致体虚,身体素质下降等,这些原因都可以导致脾气的损伤。脾失健运,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浮肿、消瘦、出血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脾虚是何意
  总体而言,脾虚的病变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这四种证候。
  脾气虚 一般来说,脾气虚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他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主要表现为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本证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为辨证要点。老百姓的大白话就是饭前没胃口,吃了又不消化,浑身没力气,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这时我们可以在平时的三餐中加点粳米、山药、薏苡仁等补益脾气的食物作为食补调理。若吃中药调理的话,主方为四君子汤。用药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主,再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不同随属症状加减方药。
  脾阳虚 症状表现为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这类型的脾虚证是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本证以脾运失健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有些人容易手冷脚冰,身体略微浮肿,或者在不是很冷的天气喜欢贴个暖宝宝在腹部,喜热厌凉,很有可能就是脾阳虚了。中医调理以附子理中丸为主,日常生活中多食性质温热和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猪肚、肉桂等。少吃性质寒凉、易伤阳气的东西,比如鸭肉、苦瓜、茭白、茄子、空心菜、菠菜等。
  中气下陷 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所致。主要表现为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治以补益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的气血生化有源,因脾气虚表现出的各临床证候即可痊愈;二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的功能,使因气虚而下垂之证各归各位。再根据实际病情随证加减。食补的药膳有:黄芪蒸鸡、黄芪粥、黄芪大枣粥等。
  脾不统血 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共见为辨证要点。通常以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多见。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此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引起。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溢于肠胃,则为便血;渗于膀胱,则见尿血;血渗毛孔而出,则为肌衄;由齿龈而出,则为齿衄。脾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皆为脾气虚弱之症。即各种出血证候兼见脾气虚证,治疗上以补气止血为主。建议服用归脾汤,用于补脾摄血。也可与补中益气汤合用,同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
  由上可知,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脾虚的相同症状均为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未病先治重保养
  脾虚作为生活中的常见病,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和预防。古人云:“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告诫我们平时起居要有规律,早睡早起;饮食要有节制,忌食生冷油腻;情绪要适当地发泄以排解,保持情绪的良好状态,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学会合理地释放压力;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练气功等;顺应天时,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适度乘凉,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不随意挥霍身强体健的资本。平时摄生养性,既防止了疾病的发生,也达到了治未病的目的。
  (作者每周一、五下午有专家门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