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的源流

 浔庐山水 2018-06-08

    写作中国哲学就是要考证其“所已知”。中国哲学,也即中国智慧源流,简单的说来自于社会实践。其历史的悠长并不止始于三皇五帝的几千年,而应该将文明智慧发展的历史以数万年计,而不是以数千年计。口说无凭,凡事说理必须有根据。下面先说说中华文化发展史悠久的例证。

    (一)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

    中华文化应该是人类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和民族,这是西方所谓巴比伦、乃至埃及等所不能比拟的。这些所谓最古老的文化就是几千年的历史,而中华文化则应该是以万年为基数来计算。

    大家知道每一理念的发展都是需要很长的时间。例如西方科学家考证从小麦,到面粉再到面包,每一进步那都是需要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化才产生的进步。中华历史有记录可考证的就是几千年,即使是世纪多出记载的殷商,也就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现殷墟甲骨文之后才被西方学界确认史籍记录中的商朝确实存在。再往上三皇五帝上万年的历史则因不可考证而无法确认,因此西方学界将之归类为神话传说。

    在考古中,我们往往根据发现的人类生活遗址来推断文明发展的时间,也常常根据陶瓷的碎片拼凑来复原陶瓷的本来面目,很多的古陶瓷碎片无法组成构成完整的陶瓷原样,但我们根据部分碎片拼接的趋势,再加上石膏复原来窥探陶瓷构成的原样,如碗、罐、盘、瓶等等。这样的复原考古技术,虽然无法回复全部面貌,但被大众所认可。

    既然已知物质拼接考古技术可以就此成为事实认可依据,成为考证文明发展程度理据,那么与文明发展直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为什么就不能拿来作为文明发展的明证?这不是文明发展的更好证据吗?

    中华文明发展史悠久的明证有两个:一个是玉石文化,另一个是中草药和针灸技术。

    1.玉石文化

    说文解字中注释,石之美者是为玉。也就是说美丽的石头就是玉。玉石文化产生于石器时代。在几十万年的石器工具生产年代,人们所依赖的工具大都是石器。石器被当作砍砸器和削割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最初的石器工具取之于自然,后来进入到人为加工生产石器工具,人类进入到新石器生产阶段。持续的石器生产历史使得人们在留存珍贵的石器生产工具,在携带保存的时候发现了部分玉器具有防治病痛的作用。其基本成因是某些玉石具有发散远红外功能,它们与人体细胞的生长频率类似,容易激发共振,消灭病毒(这样的发现得益于日本人的研究,日本人发现,金刚砂具有发散远红外功能,可以与人细胞发生共振,杀灭病毒,并且而出版专门的研究书籍,还将巴西等世界各处的金刚砂资源都进行了权益收购实行控制)。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崇信玉石,相信玉石可以带来好运,祛病除灾。长期的石器时代生产实践使得中国人总结出玉石具有对人身体有益的好处,并将之发展成为贵人必备的礼器,是身份的象征。依据玉石文化发展的原理和逻辑反推,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不就是以万年为基数来计算?而且中华玉石文化是中国人独有的,即使在美洲、澳洲也发现有玉石文化的遗迹,但这些遗迹的先人都直接与中国黄种人相关,这不就是中华文明发展史最完整的拼图吗?这不就是中华文明发展史悠久的最好例证吗?

    2.中草药针灸

    中草药和针灸是非物质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发展悠久的最好例证。设想从面粉到面包这么简单的发展,西方研究者就发现其中需要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发展历史。

    中草药最初发现功能可能源于看到动物利用草本植物进行疗伤止血。那么从某一单种的草药运用到整体的成百上千种中草药的综合运用,并且形成理论,这期间所需的时间不能以千年来计算,而应该以万年为单位来计算。

    还有,针灸技术。最初的针灸可能源于某些偶然,头疼发热时,突然摔倒或者踢到石头,然后发现病痛减弱,由此而发现某一穴位的刺激可以减轻病痛症状。由无意识到有意识试验,并且由此形成成熟的针灸理论和实践智慧,这进化的时间也不是简单的以千年计算,而需以万年为单位来计算。

    考古就是从已知文明碎片来推断文明发展整体现状,那么玉石文化和中草药针灸文化,不就可以是中华文明发展最为悠久的例证吗?物质碎片不存在智慧,只暗藏智慧水平,就可证明文明发展程度。那么直接的智慧发展结晶,是人类智慧常年累月发展的明证,不就是更好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好证据?

    所以中国哲学的源头首推玉石文化和中草药针灸文化。

    (二)四部经典

    1.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是时代,主要记述山川地理、民族、物产、风俗、祭祀、巫医等知识,也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很多人将山海经归类于志怪古籍。但我们研究哲学的研究者则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分辨。

    现代社会很多研究原始部落的专家知道,一些原始部落的文化传承主要靠巫医,巫医是原始部落知识的传承者。每一部落的巫医会穷其一生寻找部落里最为聪明的人来作为继承者。而知识的传承只能靠口头讲授,靠记忆。口口相传的都是一些最为关键的知识,如地理、物产、医疗知识、部落主要传说等等。所以我们确信原始部落的知识传承是靠口口相传而进行的。大量口口相传的知识,在文字产生之后还会依照旧俗,寻找传承人进行讲述传递有用知识。在文字产生之后而且经历一段长时间口头之后,各部落的传承知识不断的遗失和补充。战国时的学者将之文字化,由此形成现在的山海经初始版本。由于知识古老、广杂,使得人们以为这是志怪,因为很多知识是多代前人所集中留存的智慧,而一代人难以辨别其知识真伪,只能将之作为志怪文本。而据我考证确认,山海经应该就是上古各部落知识口头相传之后的集合版本,是中华文化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所以山海经可以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源头。

    2.易经

    易经起源于伏羲观天象做八卦,夏朝称为连山,商朝成为归藏,到了周朝则成为周易。易经的称谓变化源于,卦理推断的起卦,连山易以艮卦为起始,归藏易以坤卦为起始,而周易则以乾卦为起始。不同的起点,等同于采用不同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但易理的阴阳动态变化原理则相似。由于原理相似,使用起来大同小异,只是观测起点和方法稍有不同,不影响易经答题上的使用,因此连山易和归藏易慢慢在日常生活中被忘却淡化,乃至失传。这好比新华字典的使用导致康熙字典的失传一样,时间久了一般人不会记得存在康熙字典,假如过了两千年,那么估计新华字典或者康熙字典都不会让人记得。

    易经是绝对的中国哲学的源头,我们中华文化的大部分知识和智慧都来源于这一源头。道家的知识是从易经开始演化发展的,儒家的知识也是从易经开始演化发展的。所以易经是中国哲学最主要的源头,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演进和发展。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知识源于古老的中草药和针灸文化。在长期的生活生存社会实践中我们的先人将积累的医疗知识系统化形成了黄帝内经。中华文化的根本就是人本主义,一切知识都是为了群体的更好生存,因此中医药治疗知识就成为了备受重视的主要知识。这样的医疗知识系统的形成于发展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西方在古代没有形成类似中国中医药医疗系统知识类似的系统。

    中医药治疗知识的基础是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一切都是以阴阳平衡为依据,人如果生病那么就是阴阳失调。治病的依据就是采用中医药力量来确保阴阳的动态平衡。所以中医的初始就是看病,望闻问切,先确定人体为什么阴阳失衡,病因是什么。然后在运用系统的阴阳调和原理来进行物理和草药的平衡治疗。由此中医还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来确定中草药的药性,居于寒冷之地的药草其性必定为阳,如雪莲生长于高山,那么就是补阳的最好药物。

    所以中医药知识就是思维系统化,一切以阴阳平衡为基准,治病的思路就是使病人身体重新找到好的动态平衡。中医药的整体平衡思维,影响着全部中国人的思维,就像易经阴阳变化思维一样。只不过易经着重点在阴阳变化,而中医的着重点在阴阳平衡,两者都重视系统和总体。因此历史上的有名道家学者和著名如家学者都是医学大家,都可以治病救人。所以黄帝内经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4.道德经

    道德经是周朝守藏吏老子的传世作品。相传他是为了躲避乱世西行,然后应潼关守吏尹喜要求而作成道德经。道德经是世界第二大传播量的翻译书籍,仅次于圣经。因此可以说道德经的高智慧属性得到全世界民众的认可,否则,在没有团体推广之下就不能有这么广泛的流传。

    古代的知识传授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最初的文字是甲骨文(记录于龟甲、牛骨之上)、金文(记录于金属器具或陶瓷之上)后来发展到了刻画在竹片上,即使这样也是流通很不方便。但是作为王朝的统治者对于各类相关知识的传承应该非常重视,因此古代的重要知识都要专门的收集。收藏吏就是专门收集知识的官员,他们有便利可以通读王朝所收集到的各类知识记载。道德经就是老子将自己所学到知识融会贯通之后的著作,其价值之高,全世界无出其右。

    通读道德经之后,我们每每都会在生活中发现道德经的智慧光彩。如不贵难得之货,使民心不乱。简单几个字就包含深刻的政治原理。司马迁有言“利乃乱之源”,这是著名史学家的历史结论。展现的也这是道德经中的几个字。如此重要的智慧总结也就简单的几个字。

    所以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是中国智慧的总结。其中包含政治、军事、外交、社会治理、养生、人际交往等等知识,包罗万象,智慧满满。

    (三)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中国传统文化将过往典籍分类的方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计数,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现有八万余种之多。经史子集是历朝历代归类古籍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古籍的总称谓,也即中华智慧的汇集。

    1.经部

    经部收录儒家经典“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十三经是指在宋朝定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2.史部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记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议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15大类。

    3.子部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4.集部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大类。

    将周朝形成的《诗经》在集部中分离出来,作为经典,分进经类是因为诗经包含着很多古代智慧。展现文明程度,在春秋之前的中华是文明发达时期,那是很少发生大型的战争,很多君主或国家往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交”就是通过诗经语句来交往,诗经语句引用是否得当是有没有文化的标准。不懂或不怎么懂得这些礼仪的就是蛮夷。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没有大型杀戮的,虽然存在着很多的方国,但国家间都遵守着礼仪规矩。春秋之前就是这样,所以生长于春秋初期的孔子才会怀念以往大家尊礼和平时期,才会提出克己复礼。没有杀戮,天下太平是孔子怀念周公的根本原因。

    智慧源流,也即哲学源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