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碑帖,绝大多数都是见了顿生欢喜心的。 有一个人的作品例外。他就是元人杨维桢。 杨维桢 如果有“丑书”之说,大家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一顶大帽子,“咣当”一声扣在他的头上。 可随着书法实践与审美阅历的提升,很多人欣赏秀美的同时,也渐渐喜欢起古拙老辣来。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 局部 读懂杨维桢,人到中年 好的书法不外乎技法纯熟,格调高雅,气韵生动,特色鲜明。 书法如人。年轻时识人,多重外表,中年以后识人,更重内心。 秀外慧中固然人见人爱,而外丑内美的的高人却非常人能识。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 局部 在元朝,赵子昂就是秀外慧中的书风代表,他以一人之力横扫南北,一统书坛。 言必谈王羲之的时代,杨维桢以一笔“丑”字异军突起,竟然也牢牢地占据了书法史一席之地,岂不怪哉! 其实说怪也不怪。苦、辣、酸、甜、麻,各种口味的美食都有人喜爱,甚至还有人专门喜欢吃臭臭的榴莲和臭豆腐呢。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 局部 元朝只有一种赵孟頫的二王复古书风,显得过于单调,没有杨维桢的搅局,元代的书坛就不完整。 在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豪放,就有含蓄;有冲淡,就有纤秾;有绮丽,就有自然,等等。这说明,艺术的美,从来不是只有一条标准。 杨维桢显然走的不是寻常路。他以无招之招,无法之法,一支秃笔,左刷右抹,终于把自己炼成了一代宗师。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 局部 他哪来的这么大胆子? 细细地帮杨维桢捋一捋,他竟然如此底气十足。 杨维桢的老家在今天的绍兴诸暨,父亲在铁崖山上建了个万卷藏书楼,杨维桢少年时,他父亲把他送上藏书楼后去掉梯子,用辘轳送饭,如此读书五年。加上他小时候就颖悟过人,能“日记文章千言”,五年之后,杨维桢自然已是满腹经纶的了。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 局部 有学问充其量当个学者,可杨维桢还是个大作家,在诗、文、戏曲方面多有建树。 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文章巨公”。基本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了。顾瑛的玉山草堂雅集五十多次,杨维桢一直是主盟人物。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 局部 杨维桢的才华不止如此。材料记载,在音律方面,杨维桢造诣也极其深厚。 特别是善吹铁笛,其“铁笛道人”的别号即因此而来。铁笛可是大有来头,相传古来隐者、高士善吹此笛,笛音响亮非凡,有穿云裂石之声。古人有诗云:“铁笛一声吹雪散,碧云飞过岳阳楼 。” 杨维桢个性倔强,不逐时流。住在松江时候(今属上海市),筑园圃蓬台。 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人们经常看见杨维桢清晨披着鹤氅,戴着铁冠,坐在他的小蓬台上,客人来了,他既不请上楼,自己也不下来。 好事者与他遥相高谈,有人拿出桃核杯请他喝酒,喝得高兴了,他就取出铁笛,为人生长短弄,旁若无人。 杨维桢《竹西草堂志》 局部 他虽然颇有个性,却对出身贫贱而有才德的人,礼之如师父;同样对无才德的人,则即使是王公也白眼相对。 势力极大的张士诚占据吴中之后,江南名士竞相投靠,只有杨维桢请都不去。 杨维桢一次去苏州,让张士诚知道了,拿出御酒专门款待杨维桢,酒喝一半,杨维桢赋诗一首:“山中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张士诚知道强扭的瓜不甜,最后放他走人。 杨维桢《竹西草堂志》 局部 这般真性情之人,和大多数才子一样,喜欢寄情于诗酒声色。 元末世事纷乱,文人大多如此,聊以解忧。 杨维桢虽不酷爱喝酒,却喜欢参与酒局。 出门必有歌童舞女相从,优游必置酒畅饮,作诗必有侍妾端砚。 有一次,杨维桢与倪瓒在一朋友家喝酒,杨维桢突发奇想,脱了妓女的鞋子,扔到酒杯里,让大家传饮,美其名曰“金莲杯”。倪瓒洁癖是出了名的,当时大怒,拍案而起,扬长而去。 ![]() 杨维桢《竹西草堂志》 局部 所以,如此才华横溢底蕴深厚而又放浪形骸的杨维桢,笔下的书法如他为人一般,形成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还有什么奇怪吗? 因此,观杨维桢的书法,不能以寻常的书法标准来衡量,他的字就是他的人,人奇字亦奇,有一股奇气鼓荡,这“丑书”还丑么? ![]() 再来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