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最昂贵的丝织品,一寸缂丝一寸金

 糖是甜 2018-06-09

雀踏花枝出素纨,

曾闻人说刻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

莫作寻常黹绣看。


宋徽宗此诗,说的便是通经断纬、织中之品、皇家御品——缂丝。




缂丝,它是我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就是说缂丝织造时如同被刀雕刻过的丝绸,因而被称为“刻丝”。



在中国古代,缂丝常用来制做皇帝的龙袍、复制名贵书画或宫廷艺术品


由于用者不凡,非富即贵,所以在制作上都极尽巧工,精益求精;质料上也尽为上乘,正所谓 “锦若云霞,纱似蝉翼”。



南宋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缂丝,乾隆御制诗花卉册,故宫博物院藏


缂丝技艺无不精绝,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据说当时一件皇帝的缂丝龙袍,就要花上390个日夜,又何止万金。



既说缂丝必然用丝——真丝,通常以较细的生蚕丝为经线(竖向),这也是缂丝成品显出挺括质感的原因之一,而以柔软的彩色熟蚕丝为纬线(横向),表现丰富的图案色彩。缂丝织造时,需要借助古老的平纹木机、不同规格的梭子、拨子等竹木工具。



生蚕丝的经面



熟蚕丝的纬线


缂丝,乃“织中之圣”。技易学难精,需要匠师亲手去完成,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其工艺之精细是不能用机器取代。



万物皆有灵,每一梭,每一线都是对心灵的洗涤,缂丝,品格高雅,富贵气象十足,美的奢侈!故而贵比金玉!



犹如舟楫的梭子


带有梳齿的拨子

“通经断纬”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法的最大特点。


缂丝“通经断纬”结构图



修剪多余线头的缂丝花带

也正因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决定了缂丝的另一特点——修去反面多余线头的成品,花纹色彩正反两面完全一样。

刺绣

刺绣是指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所以刺绣必须有现成底料,其成品图案与底色是叠加关系,而缂丝的图案与底色则是嵌入交织的,完全在一个平面上。

缂丝

织锦

织锦和缂丝是同流同源的手工织造丝绸提花织物,而一般纬锦采用“通经通纬”的织法——纬丝贯穿全幅,正面图样清晰,背面是一根根通梭浮纬, 图案杂乱、织物厚重,且毛头不可剪断。织锦纬向的梭子数量是有限制的,也因此表现图案色彩的丰富性不及缂丝。


一件缂丝成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古人就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此中寒暑交替的枯燥与寂寞唯有手艺人凭一颗守艺心,在如梭岁月中静静度过。

清中期 缂丝博古图四条屏



苏州织造府行宫图

2009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的织造过程极为细致,1厘米内多达24根经线,历代人们把它与黄金价值相等同,使用者的身份也是非富即贵,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赞誉。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和摹缂名人书画。此外,缂丝还经得起摸、揉、搓,被誉为“千年不坏艺术织品”。

最起初,缂丝起源大约在公元7世纪,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工艺,自汉至隋唐传至中原内陆,逐渐发展为丝织品“缂丝”。

北宋  缂丝《紫鸾鹊谱》(局部)

《中国全史》记载:“宋代是缂丝的盛期,其中以定州生产的最为有名。”

南宋时缂丝生产重心移至长江三角洲,在苏州、松江等地迅速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名家辈出。


南宋 朱克柔  缂丝《山茶蛱蝶图》

缂丝作品:宋·八仙图。


缂丝作品:宋·缂丝文石锦鸡。

缂丝作品:中堂·金地牡丹群蝶图。

明代至宣德年间,重新摹缂名人书画,开创出缂丝的第二个兴盛期。艺术风格上深受吴地画风影响,愈显娟秀雅致,缂丝艺人缂织吴门画派名家画稿,名噪一时。

明 缂丝《仇英 水阁鸣琴图》(局部)

清代,缂丝走向全盛。宫廷内外对奢侈纺织品的需求用量增大,促进了缂丝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艺的进步,尤其以上交江南织造府的宫用和官用品为上乘。

清 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局部)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因高档日用品、和服腰带等缂丝制品受到日本客户青睐,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缂丝行业又迎来黄金岁月。当时苏州的缂丝织工多达一万余人,缂机上万台,这一规模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朝代,缂丝技艺得到空前发展。


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外贸任务下降,缂丝生产面临困境:劳动力过剩、生产急剧萎缩,绝大部分从业者被迫改行。


现在,仍就从事缂丝行业的师傅已是寥寥,且多已近迟暮之年,他们手中缂织的成果正与时间带来的体力衰退作着无声的较量。这绝不是一门手艺发展所期待的理想未来,却是渴望留住这份工艺之美的守艺人必须面对的严酷现实。


时间的梭子未曾停歇,将你我织入人类史实的每一段图案。缂丝织绣,无论你了解或者从未听闻,都已然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映衬出她昔日的光华与现实的黯淡。而我们大概是亲历者中特别的一些,守着这门手艺的低调华美,守着她不可被机器取代的独特气质,期待再次讲起其中的故事,期待让这近乎被遗忘的手艺再度回归日常。


在智能时代享用手工制品,让人感知惜物胜于奢侈,慢工饱含温情。那些被时代所淡忘的,会由时间来指引,指向手艺保有的文明记忆,引至人与人弥足珍贵的真心诚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