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交大学生,他们的“学霸”之路近乎自虐!

 昵称50658833 2018-06-10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是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经历蛰伏爆发了求知的热情和欲望,他们毕业后嵌入中国科学、经济断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40年前,2800余名77、78级学子在千万人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上海交大。

今天他们重回母校,他们将当年的高考准考证、录取通知书、笔记、老照片带回学校,在这场特别的“同学会”里忆青春韶华,聊家国情怀。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当年的这2800余名交大学子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只有15岁,来自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工厂、农村、部队、学校等各行各业,男女比例约为7:1。年龄差距悬殊,背景差异也很大,他们的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很多人在大学之前都有过一段社会经历:


有的当过工人,有的做过知青,还有的可能参过军。


面对这样零基础、低水平的现状,他们表现出对知识、科学极度的渴求和近乎自虐的刻苦读书态度。


1982年,91081班毕业留念,学生宿舍11楼414室全体人员合影留念。历史资料图由校方供图(下同)


 “当时我们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竟然高达90小时,而这些时间是靠千方百‘挤’出来的:挤掉了周末和节日,挤干了娱乐和社交,挤扁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学霸’就是这样炼成的。”


回忆起在交大惜时如金的学习生涯,上海交大党委书记、77、78级机械工程系毕业的姜斯宪仍觉着有些难以置信。


32071班的李学同学在宿舍认真看书。


“大家总是争抢阶梯教室的最前排。”大家的“老同学”,上海交大校长、77、78级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毕业的林忠钦回忆说,“我们77、78级毕业生中的不少人之所以能在后来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应该说与当年求学时养成的这种乐学好学的勤奋精神密不可分,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们犯愁怎么能在图书馆里抢到一个空闲的位置,常常以为自己来得够早,却总有人比你捷足先登;我们担心的是学习时间不够用怎么办,食堂窗口前排队的一点时间也要掏出随身携带的外语单词本,口中念念有声;我们执着于每一个问题,下课铃一响便一拥而上,把老师团团围住,提问就像连珠炮,绝不放过一个疑问……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熄灯后的宿舍总是烛光点点,夏天教室里、路灯下蚊子多,大家就穿上长裤和套鞋,手摇着蒲扇看书……”


1979年初的教学场景:《大干快上为四化 长征路上谱新篇》


77、78级电子工程系张伟表示,面对劲头十足、求知若渴的学生,学校也特别重视,各门功课都安排了最好的老师,每门主课更配置了辅导教师,进行解疑释惑。


张钟俊教授与学生们交流

1978年秋辅导员江胜修深入到61082班新生宿舍了解新生的需求,同年江胜修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77、78级学子对知识和科学的渴望一下子被激活迸发,老师们也恨不得将毕生所思所想所学全都传授给学生。没有课本,老师就自编讲义、油印教材,用他们对未来的追求和渴望,点燃学子的激情和梦想;教室里没有空调,夏天闷热难当,冬天犹如冰窟,朝北的教室条件更为不适,但是老师们却丝毫没有怨言,讲授、板书、答疑、实验无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1980年,时任校长范绪箕(左2)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著名电子学家、当年已77岁的时任校长朱物华开设“水声工程原理”新课,80年代时任校长范绪箕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这些瞬间都被镜头记录下来。


时任交大校长朱物华在讲课。


校长走上讲台讲授专业课,系级干部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参加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工作;甚至许多双鬓斑白的老教师不顾年事已高,主动回到学校,提建议、谈设想,表示要上教学科研第一线,把有生之年献给教育事业。已八旬高龄的时任学部委员周志宏风趣地说:


“我年纪虽然老,但我这部机器加点油,还可以用!我要把82岁当做28岁来过,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祖国无限的教育事业中去。”


舒本仁2800多道高数习题作业本


 “《高等数学》雷英彦老师在讲授极限理论时,一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数学巧妙地融合到一起,让人即刻理解了‘趋近于零但不等于零’的概念,这也成为我日后在工作中永不停步、追求卓越的动力。”时过40年,77、78级电工及计算机科学系袁继烈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四年的大学生涯,刻苦自觉的学习,是形成了一种风气。清晨看见每个人不是在体育锻炼,就是在背外语;晚上,夜自修各个教室客满;那时,宿舍教室晚上都是要熄灯的,所以在熄灯后,走廊看书,路灯看书都有,也有买电池,打手电看书的,当然都是在什么牛庄路、虬江路、中山公园那些电子市场买的再生利用电池,便宜呀。”

77、78级应用物理系杜国桢说道。


54071班姚昕和程时晴在讨论问题


当时的交大校园里,工程馆里传出朗朗书声,老图书馆永远满座,执信西斋里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不断,运动场上总有挥汗如雨的身影。41083班的金子保每天晨跑两千米,利用食堂买饭的时间背英语单词。


41083班的金子保每天早起晨跑两千米,利用食堂买饭排队的时间背英文单词。


“只争朝夕的岁月——上海交大77、78级校友入学40周年专题展览”上,充满时代印记的134件珍贵的实物展品,展现教学科研重振雄风、交大学子奋发图强的270张图片及丰富的文献资料跨越40年时光首次亮相,带大家重温了77、78级交大学子只争朝夕、刻苦攻读的求学岁月。


人脸识别系统寻找“同桌的你”。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1980年6月,91081班男生寝室合影

55071班的女生在校门前合影


厚积薄发,成为改革开放参与者


1981年11月,中国政府批准世界银行贷款第一个大学发展项目,这是中国高校首次接受世界银行贷款。时任交大校长范绪箕亲自负责交大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他坚持选送了38位优秀毕业生出国留学,并为每位学生联系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一流大学的导师。


上海交大的这38位“世行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中国学子。如今,他们已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之中,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姚一心、美国罗格斯大学终身教授卢毅成、上海会畅通信股份有限公司CEO黄元庚、软银中国资本主管合伙人华平,还有交大密西根学院创始院长、现任荣誉院长倪军。


两届毕业生大都进入了六机部系统等国家重点行业,也有部分同学进入社会的其他行业。面对新岗位、新角色、新使命,77、78级的同学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为四化建设的道路上,勇挑重担。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三十多年过去了,有的同学成了独当一面的工程师,有的成为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有的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向前发展,有的肩负着中国未来教育的使命。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社会奉献了他们最美好的年华,无怨无悔地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业绩。


 “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我们一代人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姜斯宪说,“77、78级的同学对于整个改革开放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毕业走向社会之后,他们比较快地担当起了各行各业的骨干,整体地弥补了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这方面我认为大家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编辑:宋祖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