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妈妈们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与三姑六婆、小区大妈斗智斗勇的励志征程。这不,妈妈们就带着宝宝去小区里溜达,一会儿功夫一场成长大赛悄然拉开了序幕...... '唉呀呀,你家孩子都1岁多了吧,怎么还成天抱在手上?' '听说走路早的宝宝比较聪明,走路比较晚的就...要不给你家孩子补补钙吧!' Excuse me??? 照大妈您这脑回路,是不是我家娃补了钙就能提高智商了?那么老年痴呆是不是也是缺钙啊,您要不也补补? 这样的类似情景,想必大多数妈妈都经历过,虽然嘴上说着要做个佛系妈妈,但是你说我家娃智商低这还能忍? 晚走路=智商低? 宝宝走路的早晚究竟和什么有关呢?难道晚走路的宝宝就真的比别人笨吗? 其实宝宝开始出现行走的行为从大概7个月的时候,起先宝宝会表现出强烈的行走意愿,拒绝坐着,是的,小家伙已经不满足于地面活动了,他们更向往高处的世界! 据统计,只有大约一半的婴儿是在1岁左右学会走路的,在10-15个月期间学会走路都是正常的。宝宝走路需要协调3个方面的:肌肉力量、平衡感和性格,而性格似乎是影响宝宝走路早晚的最大因素 性格温和的宝宝在取得阶段性进步的时候显得更小心翼翼,地面更能带给他们安全感和舒适感,他们是坚定的爬行主义者。而走路较早的宝宝则更加活泼好动,还没等妈妈拿起相机记录下成长点滴,他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越过了各个成长里程碑。同时宝宝的体型也能影响走路的早晚,瘦宝宝一般走路较早。 也有很多妈妈会担心,经常抱着宝宝会不会影响他学走路,答案是不会的。事实上,不管宝宝什么时候学会走路,这个时间与宝宝的智力和运动技能都毫无关系。无论时间是早是晚,只不过是不同的走路方式罢了,就像宝宝的个性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 【重点】☞过早走路可能会出现这些不良后果 1、影响腿型 这个时候宝宝的下肢、脊柱还处于发育阶段,很弱,此时走路容易因为承受不住身体的重量发育成今后的O型或X型腿,脊柱也会发生变形。 2、导致扁平足 在足弓尚未较好形成的情况下练习走路,宝宝的全身重量压在足部,很容易使足弓过重而逐渐导致扁平足。 3、影响身高发育 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的增长快于四肢。若没到相应的月龄,就学坐、学站、学走路,可能影响脊柱的正常发育,影响其身高。 4、影响视力发育 宝宝出生后,视力发育尚不健全,过早学走路,宝宝看不清到眼前较远的景物,会努力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来注视景物,致使眼睛疲劳,反复则可损伤视力。 很多家长不自觉地将孩子的成长当作一场比赛:谁先会叫爸妈了,谁会走路了……不甘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相对于这些,妈妈们可以多多关注宝宝阶段性的发展,比如说大动作发展:从抬头→翻身→爬→坐→站→走一系列的进步,尽量去淡化中间的时间节点,注重宝宝自身的发育规律。 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宝宝怎么还不会爬,不会走,不会叫爸爸妈妈,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成长规律,爸爸妈妈愉快的融入宝宝的成长是最重要的额! 大家都快来说说你家宝宝都是什么时候会走路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