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核心素养时代,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路向

 丛耘720 2018-06-10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我国持续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内涵,进一步彰显了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迫切要求。中小学校应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将二者更好地结合。

 

  【【【【育人目标指向学生未来发展

 

  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是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必然方向和路径。核心素养对于课程改革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贯穿着学校的课程、教学、课堂、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旨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育人导向上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和选择。针对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应进行系统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重新定位学校育人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课程结构促进学生自主成长

 

  课程建设是中小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接班人的有效载体。学校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架构多元、多层、严密、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研制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做好小初高学段的学科素养衔接与贯通。通过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全面、自主、个性化、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高品质的学习生活,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形成能力;教育学生努力做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做有全球化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人,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供给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核心素养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正在日益深刻地显现出来。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跨界融合,提供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课程,进而满足学生差异性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转化成为学生内在的核心素养特质。学校课程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力争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长远目标。统筹各学段、各学科、各育人环节、各方参与人员和育人资源,高质量实施三级课程,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

 

  【【【【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当前世界各国注重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进一步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规划基础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方案。重视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充分尊重学生合情合理合法的健康个性,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指导和帮助教师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合理使用教材、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整体性的课程培育整体性的素养。

 

  【【【【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全面素养

 

  要研制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适用于评价的能力表现与检测标准,把核心素养指标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机制之中。学校的各种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要全面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真刀真枪地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特别是高考录取方式,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把检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水平作为中考高考选拔学生的基本标准。从根本上改变用分数、高考来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不合理、不科学评价机制。

 

  【【【【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各学科平均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或者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综合培养人文、科学素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并得以全面提升。

 

 【温馨提示】

  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因此,要加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顶层设计,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