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塑料成危害环境的“隐形杀手”,可研究成果远不能满足监管需求

 mxb08 2018-06-10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不提供瓶装矿泉水等一次性塑料用品,会后回收会议胸牌,不仅从议题设置,主办方还力图通过一些小细节,向与会人员传达减少塑料使用的信号。

68日-10日,第一届全国环境(海洋)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在浙江舟山举行。


全国环境(海洋)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


一般来说,微塑料是指环境中粒径小于5 毫米的塑料碎片或颗粒。作为环境中的一类新型污染物,近年来国内外微塑料研究进展迅速。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


1


我国海洋微塑料

整体污染状况尚未探明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科学》杂志就报道过“海洋中这样的微小塑料”。但目前被全球广泛接受使用的微塑料概念在本世纪初才被描述。海洋和海岸微塑料污染得到全球重视并加以大量研究则是近10年的事。


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说,我国的微塑料研究稍晚于欧美日韩等国家,2014年以来,对一些典型河口、海湾、海岛、近海(渤海)、潮滩以及滨海城市大气环境开展了微塑料污染的初步调查,积累了一些基础数据。2017年9月,我国首次开展西北太平洋及极地海域微塑料专题调查,填补了区域海洋环境微塑料调查数据的空白。


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


“现有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及潮滩普遍存在微塑料;微塑料类型多,丰度高(河口每立方米水可高达10200 个),聚苯乙烯发泡类微塑料尤为普遍;颗粒上,以<>


2


现有研究成果

远不能满足环境监管需求


此次会议上,骆永明展示了国内外近10年微塑料文献及主要研究内容的一组数据。

数据显示,尤其是2012年以后,国内外有关文献快速增长。2015年后,我国发表的有关微塑料论文篇数快速增长,英文文献累计占比国际12%。




但骆永明也表示,中文文章里,综述性内容多,方法、分布、复合污染相当;英文文献里,分布、生态效应多,复合污染较多。



“总体上,现有中英文论文以研究性为主,而且陆地已多于海洋。”在骆永明看来,现有的研究成果远不能满足微塑料的环境监管需求。当前,我国在海洋及海岸环境微塑料来源、分布、成因、归趋、风险、控制、监管等科技及管理研究上存在不足或缺失。


他举例说,在监测、观测和微分析上,尚缺乏可被广泛接受的适合我国海洋及海岸环境的微塑料调查与监测分析技术规范,导致调查结果不具可比性;缺乏更细颗粒(如<100>


再比如,尚未揭示全国海洋及海岸环境微塑料的时空分布及垂直分层规律;尚未阐明微塑料的形成机理、风化过程和表面吸附机制;尚未明确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物理截留、化学转化、生物降解、动物吞食等归趋机制及控制因素等。


3


呼吁加强微塑料污染

调查、管控研究


2016年欧洲塑料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塑料产量占全球约26%。国家统计局2016年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累计达7560.7万吨。


作为塑料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对海洋及海岸环境中微塑料污染规律、监管政策与治理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制定陆海统筹的国家环境微塑料和塑料垃圾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骆永明呼吁,部署全国海洋及海岸环境微塑料污染调查专项,制定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控制标准。开展专项调查及污染源普查,确定进入海洋中塑料和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和种类,探明微塑料污染状况,揭示分布格局、污染规律及生态影响,掌握海洋外交主动权和话语权;制订、修订微塑料的环境监测—分析—评估技术规范和管控标准。


此外,应加强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监管治理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应用,将废弃的塑料作为宝贵资源利用,而不是垃圾。


他同时认为,增强区域及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协同防治能力、提高公众防控意识与能力,同样意义重大。




来源:科技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