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极致是翻书

 江山携手 2018-06-10

                   (原创首发)   湖北武汉 李战云

    家里的书越来越多,如果用读书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书却越读越少了。不是没时间读书,而是

没有多少书值得去一字一字地读,毕竟读过的书太多了,翻过的书太多了,很多书只要一看书名,

然后看看目录,基本上都会意了,如果值得去翻翻正文,对这本书算是刮目相看了。
    对于读书,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我却不以为然。别说没有哪本

书我从头到尾读过两遍,即使是年少时处于读书的初级阶段,我也只读一遍,只求知道个大意就行

了。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读,不如把这时间用来多读几本书。即或没有其它书可

读,还不如把这时间用来游历一番,毕竟古人也说过“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总之,与其让我相

信“好书不厌百回读”,不如让我承认石头可以孵出小鸡来。
    不过,现实中确实有人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既从媒体上看到过介绍,也听某名人谈起其

所知的读书“奇人”。比如有媒体介绍某名人时,称其一生只研读二三本书,这在我看来,还不如

不读书。一辈子就反复研读那几本书,虽然能从其中悟出连作者本人都没有想到的“真谛”,我更

相信这“真谛”是牵强附会。相反,如果多读一些书,常常能触类旁通,或许能悟出更多实实在在

的真谛来。再说某名人谈起的那个读书“奇人”,在研讨会上引经据典起来,连引用的每一句话在

哪本书的第几页第几行,从顺数第几个字开始,到倒数第几个字结束,都记得一清二楚,往往令论

争对手铩羽而归。可就是这等“奇人”,每次出门都是妻子将要去哪儿、经过哪些地方、坐什么车

等等信息,写成一张张的纸条交给他带着出门,至于日常生活中的买菜、做饭或出去替家里办点什

么事,都是指望不上的,低能如此,连阿斗都望尘莫及。
    个人认为,对一本值得看的书,如果不是将其内容当教材或演讲内容来讲,或者在工作、生活

中需要一步步地对照着应用的,就无须一字不差地记住全部或一部分,翻看后知道个大概,然后记

住其中的一些精典内容或语句,足矣。毕竟生活的绝大部分人不是教授或学者,也过了必须死记硬

背的学生时代,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理解和记忆。正因为如此,我向来对那些什么超级记忆

法之类的图书嗤之以鼻。本来我们的教育已经制造了无数的厌学者,一离开学校就与读书绝缘了。

倘若真的要求人们都一字不拉地读每一本“好书”,将会使更多的人对读书感到兴味索然。
    其实,我觉得古代名人所总结的读书方法,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未必都是有用的。一是古代的

书少,“学富五车”那个年代所读的书都是刻在竹简上,“五车”的字数也就相当于当今一本四五

百页的图书,而所谓的“读书破万卷”,字数也就相当于当今100多本四五百页的图书,完全有时

间去不厌其烦地翻来覆去地读一本书;二是古代出书不容易,不得不用精炼的文言文,又没有断句

(标点),读书是件十分磨人和消磨时间的事,确实需要反复阅读来掌握文章的内涵。三是古人读

书为求功名,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般放下养家的重任,过着清贫的寒窗生活,只图一朝发达后

过上锦衣玉食的富贵日子,而现代人则不然,不但要担当工作、生活的重任,为生存和发展不得不

应酬,加上现在除了书籍之外,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也要消耗一些时间,每天

能抽出两三个小时看书算是读书达人了。
    不过,青少年时期要多读书,而且最好是一字一字读,这是打基础,随着读书的境界越来越高

、阅历越来越多,也就无须一字一字地读了,说走马观花也好,说一目十行也好,总之,过了不惑

之年的人,很多书只须翻翻,知道个大意就算懂这本书了。
    其实翻书也没有什么不好:一是节约时间,该细看的细看,不值得细看的一晃而过;二是能看

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内容,拓宽知识面;三是边看边与已有的知识和阅历交汇,能悟出新的学问。会

翻书的人,一天能翻个百八十本,也就等于“读”了百八十本书了。
    只要学识渊博,又颇有创见,哪怕家里的书本本都像崭新的,那又何妨?至于那些认为只有把

看得破旧,在上面做了多少记号,写了多少心得,才算是真读书的人,是地地道道的形式主义者。

真正会读书的人,无论是读书,还是翻书,一定是会把书中的精要“化”了脑子里,不但能意会书

中之意,还能在读书或翻书时触类旁通地领悟、联想出书中所没有的新鲜内容,甚至是任何书中都

没有的新观点、新学问,即使成不了某个专业的鼻祖,那也是专业人士望其项背的行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