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无用论”实质是“上学无用论”

 江山携手 2018-06-10

                            (原创首发)    湖北武汉 李战云

              (这是我从自己一个老邮箱的草稿中看到的完整稿子,原来是2005年4月份写的)

    我是个爱买书、看书的人,也是1980年高考中的幸运儿之一,通过上学才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如今每年买的书比有些人一辈子看的还多,我不但不打台球,也不屑于与“台球迷”为伍。不怕人们笑话,看报是我每天的必修课,但我是个“体育盲(因此每次评“三好学生”我都落榜)”,除了奥运会、亚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事,我每天都进行一项跳远运动——眼光跳过体育版。不曾想,18岁的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成为第一个获得斯诺克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搞得“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才引起我对他的关注。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台球作为一项体育事业,丁俊晖成为我国三千多个行业的佼佼者之一,是个可喜可贺可学的成功者。在我国逐渐走上民主生活的今天,丁俊晖说“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由此引发“新读书无用论”是考问我们的教育体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子,都应该检讨一下:从学校学到的那些东西有多大的用?
    其实,“读书无用论”在我国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远的不说,从《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到传统楚剧《打豆腐》中的黄德才,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再到电影《刘三姐》中的陶、李、罗三秀才, 都说明传统教育是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根源。所以清人有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之说, 琼瑶也在多本小说中引用。即使在民间,“读书无用论”也有深厚的土壤。从我懂事起,到参加工作后,发现农民和职工爱把读书人当成“书呆子”看待,我也每每被扣上“书呆子”的帽子。因人们习惯地把上学称为读书,“读书无用论”其实就是“上学无用论”,受“上学无用论”的影响,很多人养成毕业后不爱看书的习惯。
    成年人都记得 “事实胜于雄辩” 这句话,要想遏止“上学无用论”,不是在媒体上举举例子就能奏效的事,而是要让老百姓经常看到身边正面的活教材。之所以我国有个“教授县”,是因为当地百姓从榜样中看到了希望;为什么上世纪农民送子女上大学热情高?是因为上大学能“跳农门”;为什么很多浙江人只让孩子上到初中?因为孩子长大当老板后,可以聘用大学生乃至硕士生、博士生嘛。“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既然教育是投资,那是要讲回报的。家长如果明知自己的孩子学不到谋生的手段和致富的本领,自己却“因学致贫、因学致病”,还孤注一掷地送孩子上大学,那才是愚昧!这样的家长反而会成为反面的活教材,在老百姓眼里成为“读书无用论”的“铁证”。
    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根本没有意识到,上学只是学习的一个途径而已,是狭义上的学习,“死读书,读死书”,只会助长“读书无用论”的气焰。而从广义的学习角度看, “是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国内外很多人虽然上学不多,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行业内的优秀人士甚至是世界级的领袖,并不能否认他们也是学习上的尖子。可以说丁俊晖在学习上也是一个标兵,因为他想安身立命就得掌握台球专业知识,如果不努力学习和探索台球技术,他怎能战胜一个个国内外高手?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千万条路你千万莫回头。在市场经济时代,不断有新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往往在新行业诞生若干年后大中专学校才设这些专业,有的甚至一直没有设专业,这叫人们到哪些去读这些学问?学学丁俊晖的独辟蹊径,才能广开就业门路,才能像丁俊晖一样在新行业的成功之路上大“爆冷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