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湘文化专家李兵:曾国藩的家风、家教与修身、处事

 吉水书院 2018-06-10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曾国藩是如何从“草根”成为一代名臣?我们又能从其人生智慧中得到什么借鉴与启迪? 3月31日,在两江新区“大企业大集团(重庆)2018干部自主选学课堂暨新时代组织新能力建设学习计划”上,湖湘文化专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副院长李兵以其透彻的研究、幽默的语言和通俗的表达,借由曾国藩的家书、日记和奏折,深入浅出地向学员讲述了曾国藩“克己慎独”的修身之道、“孝悌勤俭”的治家之道、“识人善用”的用人之道,他颇具亲和力的授课风格,受到学员好评。

    在李兵看来,湖南人曾国藩是“蛮”与“士”结合的典型。“湖南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围,独特的地理造就了湖南勤奋、质朴、勇敢、倔强之‘蛮’,这股劲儿也体现在曾国藩身上。”他举例,在《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与沅弟书》中,曾国藩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表示此二语是“余生咬牙立志之决”。不过,曾国藩能成为一代名臣,绝不单单靠“蛮”。

    湖南人深受理学的影响,往往具备知识群体的探索精神、价值观念、知识追求,这些因素使得湖南人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士”。而曾国藩也是“士”的代表,其创立的晚清古文的“湘乡派”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严复、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并不是天资聪颖之人,连秀才都是考了7次才中,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但就是这样一位“钝拙”之人,其成就竟“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这与他后天的勤奋治学密不可分。“ 曾国藩曾在日记中记录,他在道光年间专程去拜访唐镜海先生,请教其“俭身之要,读书之法,在得到先生指点之后,熟读《朱子全书》,身体力行。”除外,曾国藩坚持“读书不二”与每日读史,还特别留心“日知所忘”与“月无忘所能”,即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积累经验的多寡。在读书方法上,曾国藩也颇有心得。曾国藩在家书与日记中写明,“为学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时时谨记《朱子语类》‘鸡孵卵’及‘猛火煮’二条”。“这就是说,读书要苦读加海量阅读,时常需回味消化所得,除外,还要如图‘鸡孵卵’一般持之以恒。”李兵解释道。 “蛮”与“士”的结合,使此类湖南人成为乱世之中的“英雄”、“豪杰”,曾国藩便是一个“蛮”与“士”相结合的典型。

    “克己慎独”的修身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严格按照儒家的修身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而他的修身之道受祖父影响颇深。在《大界墓表》中,曾国藩记载祖父年少时沉迷享乐,“整日游玩嬉戏,不务少年相逐”,后听闻族中长辈评价他“将覆其家”,幡然醒悟,立刻改过自新,“货马徒行,自是终身未明而起”。

    在祖父的影响下,曾国藩坚持反思、改过、早起,强调“诚、敬、静、谨、恒”。“他认为,为人不欺人也不自欺,对万物要心怀敬意,举头三尺有神明,处世、反省最是静字功夫重要,说话要谨慎,不能骄傲自满,做事要持之以恒。”李兵说,在处事方面,曾国藩坚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过,曾国藩这股“蛮”劲加上其为官的“拙诚”,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曾国藩上书痛斥当时官场作风,为京师权贵所唾骂,后在咸丰元年上书批评咸丰皇帝虚伪、刚愎自用,结果,‘帝览奏大怒,摔诸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除外,李兵还以曾国藩在长沙所受辱以及在江西被唾骂的事例详细阐述了曾国藩以蛮任事、为官拙诚所招致的怨怼。

    但是,由于曾国藩秉持反省与改过的修身之道,此后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同治六年致沅弟的家书中,他写道:“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已、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年,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孝悌勤俭”的齐家之道

    “修身以齐家,曾氏家族代有英才,是少见的长盛之家,这与曾氏家族世世代代尊奉曾氏家教、秉承曾氏家风密切相关。”李兵表示,治家之道中,曾国藩强调“八本”精神,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不以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本家训也被制作成匾悬挂于曾国藩家中”。

    除了“八本”家训,曾国藩还遵循祖父要求,让家中兄弟子侄,牢记祖父之八个字,即“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以及谨记祖父之三不信,即“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

    李兵说,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家族能不能长盛,不靠做官靠孝友”,唯有孝友之家才能绵延十代八代,因此,在曾国藩与家人的相处中特别注重“孝友之道”。李兵举例,为了确保在南方的家人能品尝鹿肉,曾国藩专程托人带鹿肉回乡,并三番五次在家书中询问情况;迎接沙场归来的兄弟时,曾国藩细细了解他身上每一道伤疤,在场将士无一不动容。

    除了孝悌,曾国藩还特别强调“勤俭”,指出“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以此为基础,曾国藩严格要求子侄乃至家中女眷习劳习苦,不可过于安逸偷惰。“对家庭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家庭是一个人最后的堡垒,若是守住了家,做人做事的底线绝对不会丢。”李兵说。

    “识人善用”的用人之道

    识人用人以修身为基础,以尽忠治国平天下为目的,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上,也自有一套。《清史稿·曾国藩传》曾评价其识人“无或爽者”,就连他的“死对头”石达开都曾表示,曾国藩“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曾国藩每次见客人时,都不言不语地注视对方,等对方离开后,便拿出纸笔记录他的优缺点,譬如评价钟辅朝‘目清而不定,明白,猾‘。”李兵解释道,曾国藩结合面、口、头、身、目、鼻、手、足几方面特征以判断对方为人,究其本质,是看重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除了识人,曾国藩还善于用人,且不计前嫌用人。以左宗棠为例,尽管左宗棠与曾国藩因国事兵略产生嫌隙乃至交恶,但在朝廷用人之际仍然鼎力举荐左宗棠,甚至承认“论兵站,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正因曾国藩的“识人善用”,在其去世之后,左宗棠还为其写挽联,称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苏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