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的宗教音乐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18-06-10

无观点 不树人



文艺复兴时期约为公元1400年-1600年,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上周主页君介绍了15-16世纪的重要音乐流派——尼德兰乐派,今天,给大家说说接下来的16世纪的宗教音乐:新教音乐与罗马乐派。


<一>

新教音乐



马丁·路德这个名字大概很多人听说过,对,就是那位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领袖,其实他还是一位音乐家,有着美妙的歌喉,会弹七弦琴,会作词、作曲,他开创的德国“众赞歌(chorale)”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滋养了后来巴洛克时期的一干德国音乐家们,包括巴赫


马丁·路德


众赞歌

马丁·路德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因为充满火药味及对正统派教会地位的挑战,而为被恩格斯誉为“德国16世纪的马赛曲”。巴赫后来用这首众赞歌作为中心谱写了一首同名康塔塔,编号BWV.80;门德尔松D小调第五交响曲(op.107)又名“宗教改革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也是这个叫《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的众赞歌。


欣赏:《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


以下是部分歌词:

这个世界果真到处是魔鬼,

它们妄想把我们吞下吃光,

但我们用不着害怕惊慌,

因我们一定能夺得胜利。

这世上的教主王公,

不管他气势如何汹汹,

他对我们无可奈何。

他注定会受到审判,

一个字眼便叫他命归地狱。


众赞歌也称“新教圣咏”,由参加礼拜的全体会众同声歌唱,而不是按传统只由唱诗班演唱,相当有群众性。路德和他的同道相信,宗教的权威是《圣经》,而非所谓教会传统,否认教皇拥有圣经的解释权和宗教会议的永不谬误。因此经过改革的新教圣咏更强调对大众的教育及易传播性。路德说:“我希望能创作一些诗歌,使神的话可以藉着诗歌存在人类中间。”众赞歌中的一部分,以本民族语言代替传统拉丁语;用有韵律更易理解的诗歌代替毫无韵味的祷词;把更易传唱的世俗音乐、吟游诗人的曲调引入宗教音乐中,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新教音乐在法国与瑞士有加尔文教会的格律诗篇(metrical psalter),在英国有礼拜乐(service)和赞美歌(anthem)。


<二>

罗马乐派



地位受到新教挑战的天主教会被迫迎战,这导致了1545年-1563年一系列特伦托会议的举行。特伦托会议以重申天主教教义为目的,也涉及到教会音乐。教徒们在会议上抨击在圣咏中使用世俗旋律、吵闹的乐器、戏剧性的演唱,使教会音乐丧失了纯洁性,是一种亵渎,教会音乐不应只“为了空虚的听觉愉悦”而创作。也有人抱怨复杂的多声部音乐使歌词难以听清,他们甚至要求回到格里高利圣咏时代,只用单声部音乐来创作弥撒曲。


有种说法——虽然极有可能不是事实——是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创作的《马尔塞鲁斯教皇弥撒曲》最终说服特伦托会议,没有放弃复调音乐。


帕莱斯特里纳

帕莱斯特里纳原名乔瓦尼·皮耶路易吉,帕莱斯特里纳其实是他的出生地。帕莱斯特里纳原来似乎是个流浪儿,进入罗马唱诗班后,接下来的岁月都在教会度过,一生过着简单、不问世事的生活。他写有100多首弥撒曲、200多首经文歌(另一说有300多首)。他的创作明显受到尼德兰乐派高超的对位技法的影响,但同时,他的音乐又是符合教会规范的,那些华丽、戏剧化、世俗的成分被删除,不协和音通过手段被掩盖(比如限制在一小节中的弱拍)。


帕莱斯特里纳


马尔塞鲁斯教皇弥撒曲

《马尔塞鲁斯教皇弥撒曲》(Missa Papae Marcelli)是一首六声部无伴奏合唱,第一部分《慈悲经》歌词来来回回就3句,还有一句是重复的,乐曲的每个部分都是由一个或个别几个声部开始,其它声部随后加入,模仿之前的声部,六个声部持续地相互模仿,并形成完美的结合。



《马尔塞鲁斯教皇弥撒曲》

(Missa Papae Marcelli)


你大概注意到了,这里的女高音声部是由童声来完成的。在那个时代,唱诗班禁止女性加入,那么谁来唱女高音声部?解决方法一是用童声,方法二是假声(去年曾来星海音乐厅演出的国王歌手组合中就有两个假声歌手),方法三是阉人歌手(就是把有着极好的高音的男孩在变声之前变成阉人,以保留其高音)。


帕莱斯特里纳非常注重声音与歌词的清晰,进行主要为级进,音域严格控制在九度之内,有限跳进的使用也很规范,每一个上行的跳进之后一定紧接下行音程以获得平衡感。这样蕴含哲思于宁静明澈祥和之中的音乐完全符合教宗的期待:“圣祭的音乐,必须远离尘土俗气,不单听者喜悦,更要对天主崇敬,清楚带出经文字句。”


罗马乐派

帕莱斯特里纳1594年死于罗马。下葬时,他的棺木上铭刻着“圣歌之王(Libera me Domine)”。罗马西斯廷礼拜堂圣乐队一直以他开创的无伴奏合唱形式咏唱圣歌,形成了所谓的帕莱斯特里纳风格和罗马乐派。他既是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之一,也代表着一个辉煌时代的行将结束。



《怜悯我吧,神啊》(Miserere mei, Deus

作为万众期待的曲目,2014年9月泰利斯无伴奏合唱团曾在星海音乐厅演唱过


《 怜悯我吧,神啊》(Miserere mei, Deus)是罗马乐派无伴奏人声合唱的另一代表作。由17世纪的意大利人格雷戈里奥·阿雷格里 (Gregorio Allegri, 1582-1652)创作,全曲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由一远一近两个合唱队演唱,分5个声部,加上4位独唱,9个声部此起彼伏,交织错落。门德尔松1831年在梵蒂冈听完此曲后说“这不像是人声,而像空中天使的声音”。


阿雷格里曾向帕莱斯特里纳的弟子佐凡尼.纳尼诺(Giovanni Maria Nanino)学习作曲,深得帕莱斯特里纳风格的精髓。阿雷格里也创作过一些器乐曲,却是巴洛克风格的了。


百年树人一个有声音的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