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说“熟视无睹”

 一斛浊酒 2018-06-11

熟视无睹。一般词典上的解释是,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见了就像没看见一样。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多少带有贬义。而我却要说,熟视无睹正是神经系统的正常反应,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恐怕也该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和提高效率的手段。我们看到的东西是要通过神经系统逐级反映上去,然后等待大脑的最后决定,所有器官才能联合起来采取集体行动。要老是听同一类报告,采取同样的行动,大脑也会厌烦,且不利于快速反应。于是大脑会对脊髓说:以后这一类事不用报告了,按老规矩处理吧。于是慢慢地,熟视的事,下级神经系统就不再向上面汇报了。大脑就无睹了,必须在熟视的东西反生了异样的变化,或大脑有了新的注意观察的指令,下面才会重新汇报。类似的我们还可以说熟听无音、熟摸无触、熟啖无味等。

    我骑车上下班,沿路的店面铺位看过千百遍,有一次要找一家农业银行,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一路上有没有,直到有意识地去找才发现就在眼皮底下。我在安徽教书时,住房就在火车站边上,一次有个朋友来访,期间听到火车鸣笛,问:这么响的声音,你晚上睡觉受影响吗?我脑中一搜索,非但没有夜晚被惊醒的印象,连汽笛声都好像从来没听见过。但那天晚上我注意一听,声音还真的很响,有鸣笛声,车轮经过铁轨空隙处的撞击声,甚至有列车飞驰带起的风声。所以说太熟的东西,大脑对它的反应是麻木的,处在一种抑制状态,对它发出的信息是屏蔽的。

    但熟悉的东西一旦有了异动,大脑就会警觉。经常听人讲起,自己家乡的语音和周围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对家乡的语音太熟,别人说的与他所熟悉的即使有细微的差别,他也能感觉到。而且他的注意力都在这不同上,所以就说两者不一样了。我听东三省的人讲话都一个调,但东三省的人会告诉你,不仅各省的不一样,就是本省,离开百把里,口音就不同了。这就必须是熟悉才会有这种体会。而我只会注意到它们和上海话的整体差异,是不可能发现那些细微差别的。刚开始看外国电影时,我总觉那些欧洲人都是一样的脸,也是这个原因。

   还有,常听到这样的笑话,说摸着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是调侃也是实情,那就是因为太熟。所以爱的激情是不可能维持太久的,要保鲜就得常有些新鲜的刺激,女人喜欢多买几套衣服,弄个新发型什么的,恐怕也有这个作用在。还有就是多分少合,这残酷了些,但有效,所谓距离产生美,就是这个原因。实事求是地讲,爱情的保鲜很难,所谓恩爱夫妻,大都是长期磨合、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在爱情中加入了友情,这种复合情又转化成了亲情,而亲情则是永存的。打个比方吧,见过瀑布吧,飞流直下三千尺,水沫四溅,水雾升腾,轰然而响,何其壮观,那就是爱情;等泡沫渐消,水势不再跌宕起伏,那缓缓流淌于山间,清澈见地的溪流就是友情了;而溪流若能蓄留成潭,那静静的深不可测的潭水便是亲情。爱情必与性别、容貌、体态等物质现象有关,而友情注重于共同的经历、爱好、思想,是精神层面的,而亲情则是无条件的,所以最容易保存。

   喜新厌旧应该是人的本性。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若不是,那些苹果之类的公司哪能发展起来。这一点小孩身上最明显。我现在带着两个两岁不到的双胞胎外孙女,新买的玩具,两天一过必然不再稀奇,到了外面就要找别人的玩具玩。有些人给孩子买大型的、昂贵的玩具,也是这样的遭遇。要知道孩子不懂贵贱,他/她只要新,拿个塑料瓶,捏得啪啪响,吹得呜呜叫,他/她也能玩半天。

  这是不是离题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