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形象不断下滑,一位老教师道出了真情

 在山泉水 2018-06-11

近年来,社会上对教师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多。一谈到教师,大多数人便把“有赏补课”“家教家养”“乱收费”“小气鬼”等词语和老师联系起来。楚有微词最近采访了一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他的一番道出了原因。

这位老教师说,他参加工作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喊得很响。一些长辈老师真切感受到一种春天的温暖。他们把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注在工作和事业上,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尊敬。他们工资虽然不高,但幸福感很强。在农村,这时期老百姓负担的农业税和“上交”任务比较重,交不上钱时,乡镇干部上门催收兑现(强行拿走家里值钱的物品抵上交款),两相比较,老百姓更爱老师。这个时期老师的社会地位较高。

他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问题就有了一些变化,农民抵制“上交”和农业税。老百姓不交,上级政府为保持社会稳定又禁止“兑现”。基层政府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伴生征收”农业税和“上交”款。一个孩子读书在缴纳学杂费的同时还必须缴纳100多元钱的农业税和“上交款”,然后开具乡财政的收据,否则不得报到入学。家长们没有办法,只得按学校要求如数缴纳,但心里还是对老师有想法,老师第一次当“替罪羊”受到家长的怨恨。农村教师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第一次打了折扣。

他说,进入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随着南下打工的大潮,农村居民的生活也在不断提高,靠拿“死工资”过日子的教师,生活水平与社会开始拉开距离,渐渐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上市购物,哪怕买点蔬菜、水果也要和销售者讨价还价,计较半天。他们也想捞点“外快”。于是学校食堂、小卖部开始经营赚钱,学校便变得“清水衙门水不清”。家长便开始对老师产生反感和怨恨。

他说,差不多同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把生财之道瞄准学生,将手伸到学校。他们开始和保险公司取得联系要求学生进保;和出版单位勾结要求学生订阅大量的资料;和制衣企业串通要求学生订校服。各种收费巧立名目,层层下压,最后任务落到老师和班主任的头上。他们怕家长告状,便又要求班主任做学生家长工作在“自愿征订单”上签字。于是,这个“黑锅”就由老师和班主任背上了。老师的形象又一次在老百姓心中大打折扣。

他说,2008年以后,房地产商品化,很多农村居民进城买房。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老师看到别人皇宫似的住房也有些羡慕。正巧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便开始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要求老师家教家养。于是老师8小时之外,开始利用自己的知识干起了家教家养的第二职业,以便发展经济买房买车。这样一来,便又形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因为占社会大多数的低产阶级没钱请家教家养,便又把气出在老师身上。社会补课机构为了争夺生源,便又造谣老师“上课不讲补课讲”。背上了这个恶名的老师,社会形象又一次灰暗。

他说,不知什么时候,学校又被新闻媒体盯上了,一有校园事故发生,他们便大数炒作,于是,无数个二中学生刘雅玲因为要交补课费都跳楼了,所有的老师都在体罚学生……老师真的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老师形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也就一落千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