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 谦 君 子 温 润 如 玉 中国人自古以玉比德 更以玉为艺术载体 或篆刻印文而为佩 或传模物像以寄情 自汉末佛教传入中国 佛像 作为一种崭新的玉雕题材 渐渐进入雕刻家的视野 于是 看似高高在上 遥不可及的佛陀菩萨 渐渐世俗化 民族化 空空幻幻的佛教 便有了实在的归宿 造像之成 皆先有其画稿 玉雕师必先通画理 画者笔也 索于未状之前 得于仪则之后 默契造化 与道同机 衣冠裳带之形 眉目手足之态 备于胸中 稿于纸墨 施于玉石 然而胸中之像 不同于纸上之像 纸上之像 又不同于玉上之像 中国艺术的写意性 一开始便注定了 艺术创作 随时变化 随境生发 佛经有云 色相皆空 倘若玉雕创作 束缚于外相 执着于纸稿 那么一切内在的情感与抒发 也便无处谈起 禅宗直指本心 不为外物所惑 庶几为此 一笔生一笔 笔似断而意实连 玉雕师寄情于刀笔 神飞扬 思浩荡 在这里佛像已非玉石之身 而似有血有肉 有情有思 则作者之精神气质 已融于玉雕之中 此为“有我”之境 作品创作过程→原石▲ 作品创作过程→未抛光(正面)▲ 作品创作过程→未抛光(背面)▲ 而艺术欲臻神妙 既欲有我 又须忘我 何为忘我? 良工施于美玉 题材巧用俏色 虽为人工雕刻 而无一丝斧凿痕 浑凝天然 合乎神理 虽由“我”所作 而不见“我”之精神往还 此谓之“忘我” 老蒋师傅之作 既能有我 以玉石为载体 映射自己之审美精神 又能忘我 因材施刀 匠 心 可 感 其 作 可 待 ![]() ![]()
老蒋承蒙诸位翡翠方家厚爱 感谢一直以来提供原料创作 特意合照以表敬意 不足之处请多包涵 (排序不分先后) 夏博生先生 林五湖先生 林鸿德先生 林锋林先生 洪荣杰先生 夏余辉先生 林兆伟先生 林灿伟先生 朱慰锐先生 林海亮先生 许勇东先生 林志海先生 & 许燕鹏先生 罗正楚先生 & 郭伟乐先生 林凯长先生 & 袁育怀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