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全文及解释(三)

 真源太极 2018-06-11
​    

    【原文】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之子于归,宜其家人①。”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②。”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tè,差错),正是四国③。”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诗经》写道:“桃花妖娆如含笑,满枝叶儿碧又青,这个姑娘出嫁了,合家老小喜盈盈。”只有先使一个家族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能教化广大的国民百姓。《诗经》写道:“国君的礼仪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国君要使自己家族中的人,作为父亲的讲慈爱,作子女的讲孝顺,作兄长的讲友爱,作弟妹的讲恭敬,只有使他们的言行足以符合道德准则,然后整个国家四方百姓才会效法。这些都说明了国君要治理好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的道理。

    【注】
  ①、 桃之夭夭: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周南·桃夭》的最后一段。《桃夭》这首诗是庆贺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夭夭,草木鲜嫩、美丽的样子。诗以桃树喻少女。蓁蓁,树叶润泽、茂盛的样子。之,此。子,女子。这个女子,这里指被嫁少女。于归,女子出嫁。
  ②、 宜兄宜弟:这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蓼萧》。《蓼萧》这首诗是谢恩祝福的诗歌。宜兄宜弟,意为使家族中兄弟之间要互相友爱团结。
  ③、 其仪不忒:这两句诗引自《诗经·曹风·鸬鸠》。仪,指礼仪。忒,差错。正是,亦作“是正”,正大。引申为表率的意思。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①;上长长而民兴弟②;上恤孤而民不倍③。是以君子有挈(qiè,用手提着)矩之道也。所恶于上④,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⑤。

    【译文】
  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这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便会使孝敬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尊敬长辈,便会使敬长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怜爱救济孤儿,全国的百姓便会照样去做,下面的民众就不会违理作恶。所以,国君应当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示范作用。我厌恶上位的人无礼待我,我就不应以无礼对待我下边的人;我厌恶下面的人以不忠待我,我就不应以不忠来侍奉我上面的人;我厌恶前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应把不善加在我后面的人身上;我厌恶后面的人以不仁待我,我就不应以不仁施于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右边的人以不义待我,我就不应以不义施于我左边的人;我厌恶左边的人对我不诚,我就不应以不诚对待我右边的人。这就是所讲的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注】  
  ①、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为动词,尊敬。后一个“老”字为名词,老人,老者。  
  ②、长长:尊敬长者,敬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为将长辈当作长辈看。后一个“长”字为名词,指长者。  
  ③、恤:体恤,怜爱,周济。孤:幼年丧父称孤。不倍:不违背。倍,背,悖 
  ④、恶:厌恶,憎恶。  
  ⑤、洯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在道德上有示范作用。洯(音谐,古同洁),量度,即测量。矩,制作方形物件的工具。 
 

    【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1)。”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2)。”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lù)矣(3)。《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4)。是故君子先慎乎德(5),有德此有人(6),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8),争民施夺(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 (10),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
  《诗经》里说:“美好欢乐的国君,是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国君应当喜爱平民百姓所喜爱的东西,应当憎恶平民百姓所憎恶的东西。这就叫做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诗经》里说:“雄伟巍峨的终南山,山崖险峻不可攀。权势显赫的尹太师,百姓目光都注视你。”掌握着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如果妄为民出偏差,那么就会被天下百姓所不容。《诗经》里说:“殷代尚未丧失民心的时候,还能够与上天的旨意相符合享有统治。应当以殷商的兴亡为鉴戒,认识到守住天命永保国家并非容易。”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能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也就会享受国家;否则,就会失去民众的拥护,也就会失去国家。因此,国君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性。有了美德,就会拥有民众;有了民众,就会拥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获得财富;有了财富,国家就有开支。美德是树的根本,财富是树的枝梢。如果 国君在表面上讲道德,而实际内心重财富,那么民众就会相互争利,抢夺财富之事就会发生。所以,财富聚集在君王,平民百姓就会离散。财富散落在民间,民众就会归附在君王的周围。因此,君王每一政令违背正理公布出去,必将遭到平民的违背正理的抵抗;财富不依据道理肆意搜括而来,最终也会被别人用违背道理的手段掠夺而去。

    【注】  
  (1)、乐之君子: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用礼乐进行娱乐。只:语气助词,犹“哉”。  
  (2)、节彼南山: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南山》这首诗是讽刺周王执政太师尹氏的。师尹:太师尹氏,是指周宣王时做过太师的尹吉甫的后代。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节,雄伟的样子。维,发语词。岩岩,高峻的山崖。赫赫,显耀。具,通“俱”。瞻,注视。   
  (3)、辟:偏差。僇:通戮,杀戮。  
  (4)、殷之未丧师:这四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丧师,丧失众人。克,能。配,符合。仪监于殷,意为应以失败的殷商为借鉴。仪监,原诗为“宜鉴”,宜以……为借鉴。峻命,指天命。峻,大。道,指“絜矩之道”。
  (5)、乎:于,在。  
  (6)、此:这样,这么。  
  (7)、用:指供国家享用的各项货物。  
  (8)、外本内末:把根本当作外,把枝叶当作内,意为喧宾夺主,主次颠倒。在此“本”指德,“末”指财。“外”意为轻视,“内”意为重视。  
  (9)、争民施夺:争民,使平民争斗。施夺,进行抢夺。  
  (10)、悖:逆,意为违背正理。

    【原文】
  《康诰》曰:“唯命不于常(1)。”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2)。” 舅犯曰(3):“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 《秦誓》曰(4):“若有一个臣(5),断断兮(忠诚老实的样子)(6),无他技,其心休休焉(7),其为有容焉(8)。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指德才兼美的人)(9),其心好之,不啻(chì)若自其口出(10)。实能容之 (11),以能保我子孙黎民 (12),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 (13)。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14),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译文】
  《康诰》里说:“只有天命的去存是没有一定的常规的。” 这就是说行善积德获得天命,不行善积德就会失掉天命。《楚书》里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是把‘善’当作宝贝。” 重耳的舅舅子犯教晋文公这样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有把热爱亲族当作宝贝。” 《秦誓》里说:“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臣子,忠实诚恳而没有其它本领,但他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本领,就好像他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具有美德、本领高强,他不只是口中经常称赞,而且从内心确实很喜欢。这种心胸宽广的人如果加以重用的话,那是完全可以保全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之幸福的,也是完全可以为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谋利益的。反之,别人有本领,便嫉妒和厌恶别人;别人具有美德,便故意压抑阻止,使得别人的美德不能被国君所了解。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如果加以重用,那是不能够保全我子孙后代和臣民的幸福的。这种人对国家来说也实在是太危险了。”

    【注】  
  (1)、唯:只。命:天命。不于常:没有一定常规。常,始终如一。  
  (2)、《楚书》句:《楚书》,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出使秦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父、左史倚相这样德才兼优的名臣看用珍宝。事见《国语·楚语下》。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楚国:古代国名。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后吞并了五十多个小国,疆土不断扩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来为秦所灭。  (3)、舅犯:狐偃,字子犯,为晋文公重耳的舅舅,故称舅犯。亡人:流亡在外的人,指重耳。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儿子,公元前636至628年在位。因晋献公受骊姬的谗言,欲立幼子为嗣,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公子重耳避难逃亡在外十九年,在狄国时,晋献公去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回国掌政即位,此时重耳将此事告给子犯,子犯以为不可,兴兵归国时,其舅子犯教他说的这句话。事见《礼记·檀弓下》。  
  (4)、《秦誓》:出自《尚书·周书·秦誓》。为《尚书》中的篇名,是春秋时代秦穆公伐郑,在崤地被晋击败,归后告诫群臣所作的誓词,称作《秦誓》。通篇为悔过之词。这里引的话就是秦穆公总结出来的用人之经验。  
  (5)、一个臣:《尚书》中作“一介臣”。
  (6)、断断兮:忠诚老实的样子。兮,《尚书》中作“猗”,语气助词。
  (7)、休休:善良宽厚的样子。
  (8)、有容:能够容人。
  (9)、彦圣:指德才兼美的人。彦,美。圣,通“明”。  
   (10)、不啻:不但,不仅,不只是。
  (11)、寔:“实”的异体字。《尚书》中作“是”,可以通用。  
   (12)、以能:因此。尚:《尚书》中作“职”,意为“差不多”。  
  (13)、媢:嫉妒。《尚书》中作“冒”。  
   (14)、违:阻止压抑别人。俾:使。不通:不达于君。“通”字,《尚书》中作“达”。

 
 ​  【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①,迸诸四夷②,不与同中国③。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慢,即轻慢、怠慢)也④。见不善而不能退⑤,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zī, 初耕的田地)必逮夫身⑥。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⑦。

    【译文】
  只有那仁德的国君,才会把这种嫉贤妒能的人以放流,驱逐到四夷居住的边远地方。不许他与贤能的人同住在中原大地。这就是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懂得该爱什么样的人,该恨什么样的人。发现了才贤却不能推荐他,或者虽然推荐了却不能尽早地重用他,这是以怠慢的态度对待贤才。发现了不贤的人却不能罢退他,或者却使罢退了,但不能把他放逐到边远的地方去,这是政治上的过错。喜爱人们所憎恶的东西,憎恶人们所喜爱的事情,这就是说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就一定会降落到自己的身上。所以,国君要具有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的大道理,就必须以忠诚仁义的态度去获得它,反之,如果态度骄恣放纵,那就会失掉它。

    【注】  
  ①、放流之:放流,流放,放逐。之,指上述不能容人的人。  
  ②、迸诸四夷:迸,通“屏”,逐退,驱除。四夷,四方之夷。古代泛指我国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谓之四夷。夷是对古代东方部族的蔑称。  
  ③、中国:全国的中心地区。古代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故称其地为“中国”。与现在的“中国”一词含义不同,而与“中原”、“中土”、“中州”、“中夏”、“中华”等含义相同。
  ④、举:推举,任用。先:尽早地使用。命:郑玄说“命”应当作“慢”。慢即轻慢、怠慢的意思。  
  ⑤、退:离去,引申为摈斥、罢退。  
  ⑥、拂:违背。菑:“灾”的异体字,灾祸。逮夫:逮,及,到。夫,助词,此。  
  ⑦、骄泰:骄恣放纵。

    【原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①,用之者舒②,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③,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④;未有府库财⑤,非其财者也⑥。

    【译文】
  创造财富有条重要的原理,这就是要使生产财富的人众多,消耗财富的人数减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快,动用财富的人节俭。这么做才能使国家财富经常保持充足。具有仁德的人士使用财富来完善自身的品性,没有仁德的人们却用生命去聚敛财富。没有听说过君王好仁乐义,而下面的臣民不喜欢仁义的道理;没有听说过下面的臣民爱好仁义,而不能帮助君王完成其事业的道理;没有听说过国家府库里存有财富,而财富不属于国家君王所有的道理。

    【注】  
  ①、疾:迅速。  
  ②、舒:舒缓,适当。 
  ③、发身:发,发起、发达,引申为提高。发身,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④、终:完成。  
  ⑤、府库:古代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  
  ⑥、非其财:不是君王的财富。意为由于君王无道,失去君王权位,财富最终不为他所有了。
 
 
   【原文】
  孟献子曰(1):“畜马乘(2),不察于鸡豚(3);伐冰之家(4),不畜牛羊;百乘之家(5),不畜聚敛之臣(6),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7)。”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8)国家而务(9)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 (10),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11)。此谓国不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孟献子说:“拥有四匹马拉车的大夫,就不应该再去计较那些养鸡养猪之类的琐事;能够享用凿冰丧祭的卿大夫,就不应该再饲养牛羊;达到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就不应该收养那只顾聚敛民财的家臣,与其有这种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那种盗窃府库财物的臣子。”这就是说治理国家不能以捞取财富为利益,而应该以倡导仁义为利益。治理国家的君王专门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出自小人的主意。君王以为小人是心存善良的人,如果国君任用奸臣小人处理国家事务,那么天灾人祸就一定会同时到来。到那时,虽然有善人贤才出来收拾残局,也是无可奈何,挽救不了的。这说明治理国家不应以追逐财富为利益,而应以崇尚仁义为利益。 

    【注】  
  (1)、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钟孙名蔑。  
  (2)、畜马乘:指初作大夫官的人。畜,养。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指用四匹马拉的车。  
  (3)、不察于鸡豚:意为做了大官的人,不应该计较养鸡养猪的小财利。察,细看,关注,引申为计较。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4)、伐冰之家:古代丧祭时能用凿冰进行保存遗存遗体的家族,指卿大夫。伐,凿。  
  (5)、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乘的家族。《孟子·梁惠王上》:“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赵岐注:“百乘之家,谓大国之卿。”家,据《周礼·大司马》郑玄注:“有谓采地者之臣民。”古时执政大夫皆有一定的封邑,或称采地,拥有这种封邑的大夫叫家。  
  (6)、聚敛:聚,聚集。敛,征收。  
  (7)、盗臣:盗窃府库钱财的家臣。  
  (8)、长:成为国家之长,即君王。  
  (9)、务:专心。  
  (10)、彼:指统治国家的君王。  
   (11)、无如之何:无法对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