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论园地:(79)又一次提及诗歌现象

 江山携手 2018-06-11

 理论园地:(79)又一次提及诗歌现象



作者简介:

杨辉腾,笔名腾之谷,创腾de天空。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诗歌散见《打工文学周刊》《佛山文艺》《未央文学》《山东文学》等。有诗歌入选《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

 

又一次提及诗歌现象

杨辉腾

 

工作之余,偶尔上上网,读读诗。这是一直没有改变的爱好。也因为是一名诗歌的爱好者,对诗歌有几分敬重。看到一些人诗写,完全没有诗歌的味,却被一些诗歌的外行批评得不知天高地厚。令人读后,颇具大跌眼镜之感。亦为诗作者的诗写前程担忧。

很多所谓诗歌,越来越难读了。为什么呢?简单一点说吧,它根本就不是诗歌。很多诗写者,缺乏诗歌的熏陶,以为写出几行陌生的句子就是诗歌。这是不要得的想法。

    再看那些诗歌评论者,呼呼地不沾边地评一番,就好像在敲锣一样,声音浩荡,挥去也快。看一篇长长的评论,字数倒不少,功夫也挥了不少力,总给人的感觉是蒙上眼睛去打拳,打不到关键上。有些人,一看是名家的手笔,都觉得好,认为名家的,就不错,只有不错的才刊登出来。这是名人效应的作用。但没有人说,那一定是好的。你看,很多诗歌的评论者,诗歌大赛的评委,他们根本就不写诗,只是对诗歌的伦理略通一些,要点出诗人的诗歌境界,是很有距离的。那又谈何评出好的诗歌呢?

    正因为诗歌评论者本身欠缺太多。评论的时候发现不了诗歌的不足,又担心说错,那就来一个好好先生的表演,一边说好,一路点赞。诗写者,一路声誉高扬,诗评者一路沾光,似乎为人做了最好的嫁衣。

    正因为有这样的评论者存在,诗写者被懵了,暗喜,偷笑,你看,我的诗歌在XX刊发表了,自己给自己定位在著名群列之中。继续写着一样的风格文字,没有丝毫光彩,却以为不错了。

    导致了诗歌难懂的原因之一。这是诗写者无意识到造成的。

    还有一些是诗写者故意玄乎造成的。这些更难懂,因为他们的内心是亚健康的。他们觉得通俗易懂是儿科的东西,需要故作高深。出现什么先锋派,意识流之类的,他们往往脱离地球,像在太空里逛写,更趋向个体的梦游文字。他人很难读懂,云里云外的。只可怜,有一些像飞行员的人,却拍掌叫好。大呼,诗歌是小众艺术,读不懂的才叫艺术。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一首诗歌,不管别人读不读,万一想读的人,最起码能读懂。像古诗一样,小时候就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学习汉字的起步也一样的,小时候就学了,那有什么读不懂的呢?对于一个懂汉字的中国人来讲,能读懂古诗,却不能读懂现代诗歌,觉得是一种语言学的倒退。有些人,却鼓吹,诗歌是贵族的,小众的,误人子弟啊!

    同样,看到很多的诗歌,处于一种基本需求,心理的需要。将个人的情感宣泄在白纸上,怨恨怒哀伤淋漓尽致地表达。做到真情表露就是好诗歌。这是处于诗情的萌芽状态。类似这样的句子,白,白,白……真的很白;痛,痛,痛,非常的痛。让人很难理解。没有理解,谈艺术,觉得形象地高深,平易地理解为扯淡。

    当然,不能怪作者。或者他还不懂什么叫诗歌。在此,我不推荐在百度上搜诗歌的定义,那些高深莫测的概念,没把人搞得晕乎乎就不叫好的臭丸。我们简单一些,做到诗情画意就叫诗歌了。

    诗歌,是心情的产物。好心情就写出好意境。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心情不好的时候,写出低沉的意境。像“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可以看出,根据诗句的意思可以画出画面来。像这样的,才叫真正意义的诗歌。走传统的,别来半路杀出程咬金式的,永远无法达到境界。

不要急于求成,急于功利。因为诗歌与人生的经历有关,对生活的理解有关,理解的高度与深度有关。否则,理解错了也不知道,那就匆匆地写,匆匆地抱怨,或者匆匆地虚写快乐,都是唯心主义的。现实中,恰恰是相反的,需要的是唯物主义的。

    读到文友若尘的一首诗歌《木棉树上的麻雀》:“路上的木棉树/飞来了一群麻雀/它们叽叽喳喳,活蹦乱跳/从这个枝桠,跳到那个枝桠/那情景,放佛童年顽皮的我//我调皮地捡起一块石头/向他们扔去/一如扔向/故乡的那棵老枣树//哗啦啦一阵响/它们扑翅飞向远方的姿势/多像当年我离开故乡时的样子/那么义无反顾”。文友这首诗歌是成功的,相信大伙读了能懂。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在异乡,在木棉树上看到快乐的麻雀们,想到童年的快乐。看到如此的美景,为什么要扔石头呢?为什么要破坏这美的场面呢?其实,不是故意的,是情不自禁的童心再现,童趣再现。当麻雀飞走的那刻,哗啦啦的声音惊醒自己,它们飞走的方向,像当年离开故乡的样子。

读到这些,还不是最关键的,不是诗人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离开故乡是一种选择,也像麻雀为什么要飞一样的道理。其实,能懂。一种痛,一种深沉,一种成熟,一种理智。全放在诗句中完美结局,形成了艺术化。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诗歌范本。

    我曾经讲过,对诗歌的理解,诗意本来有,叙述出结构。日常即陌生,一切自然来。

    诗歌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唐诗的应景抒情诗歌。这是现代诗歌要的土壤,大地一样的厚爱。谁脱离这一点,谁的诗歌就得死,只是死的时间快慢而已。当然,我们停留在唐诗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阶段,我们就很难突破自己。诗歌的水平,也就很难提高了。

    有些朋友已经意识到这层面,纷纷学习国外的诗歌写法。学习画葫芦。最后弄得三不像,不像国外的,也不像国产的,也不像混血儿,有兼容的两国共同体。其实,使人笑鼻子的。因为没搞清楚,西方的文化和东方文化是不一样的两个来源。西方讲的是哲学,信的神,什么主呀之类的。中国呢?讲的是自然,信的是佛。佛讲修心。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哲学要解决的是规律,是术的问题。自然讲的是生存,是道的问题。应该准确来讲,我们中国的文化恰恰是西方要学的东西。我相信90%的人不会理解。那也没办法,慢慢理解吧。

    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顺从自然。什么观兴抱怨不可杀也,对吗?对。真的对吗?对个鬼,只能说你没深入思考,人与亦云。只算处于低级别的倾诉阶段,没有上升到造化的层面,回归自然“润物细无声”。自然界的东西不需要修饰,需要的是感悟与意会。不需要那么多的形容词来修饰掩盖,那才是最真的,有缺陷的真,那叫美。那么情绪化的表现是通往诗歌的一个过程,体现个体特征,未能体现共性共识,并不体现诗歌的结果,艺术与高度,所以我们的喜怒哀乐要有平常心对待,平静的时候才动笔写诗。否则,大部分都不是诗歌。

    诗歌,需要慢慢去修炼,需要一生的打磨,润色,它是一个艺术体。我们在诗歌的路上,善待诗歌吧。略以几首表达对诗歌感恩。

 

1.起风了

 

在那河流面前,四十的他

像一名不说话的小孩

静静地看着流水经过

 

直流,转弯,急与缓

有山的阻拦

流水弹出了柔软的琴声

 

一只水鸟赶在另一只水鸟面前

唱歌,叫一声哇,天就黑

看不见流水在远方的入口

 

他眼睛里守候什么

起风了,他向家走去

 

2.际遇

 

写着伤感的词语,内心是热的

他在夜里需要一把小刀,慢慢地

削着失水的苹果,似乎还有一点什么

昨天吹飞瓦砾的那场风

落下来的,像几只麻雀跌进草丛

扯住蔓延的荒草

 

3.写真

 

蚕,我不觉得你傻

作茧自缚用词恰当

 

那些有良心的人看到了那么多桑叶

赶往蚕的住处,让蚕夜以继日地谱写

——那些街市那些美人披着的薄衣

 

蚕,是幸运的。连最低下的诗人

在夜里和你一样,到死丝方尽

 

4.又一次写到飞鹰

 

站在低处仰视的时候

看到那呼呼的山风是有力的

 

把鹰吹过

它经过的地方

用整个身体俯视

 

5.解读

 

从学丫丫语开始,叫了一声妈

念的是一样的课本

 

许多年以后,不一样了

成功与失败,富有与贫穷

 

他人成功,成了一本书

需要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