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找到一个特色小镇的灵魂?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18-06-11

凤凰周刊   2018年第7期,总第644期

  特色小镇近年成了热词,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委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针对的就是特色小镇一哄而上所带来的问题。

《意见》指出,特色小镇的建设出现了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存在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的苗头。要求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制镇等啥都往里装;避免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以防止同质化竞争;以及防范“假小镇真地产”项目、严防破坏生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这些板子基本都打在了要害处。

自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颁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后,就在各地引发了“小镇热”。但从一年多的实施效果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如云南丽江,是时间最久、名声最大的特色小镇,但最近有报道显示,大量旅游地产败走丽江。有统计显示,丽江商品房的去化周期最长——全部消化需50.6个月,而昆明只需10.4个月。丽江周边的小镇尚且如此,其他无名地域的情形可想而知。

目前中国特色小镇,成功的屈指可数,较著名的如安徽宏村、云南丽江、湖南凤凰、浙江乌镇及莫干山镇、江苏周庄等。这些小镇,原本就有丰厚的文物遗存与特色民俗,古镇原来的生活形态保存得较好。这几个小镇在成为热点前,开发者资金投入并不多,更多的是软性投入。丽江在大规模投入开发后,反而失去原先的风采,对游客的吸引力减弱。

而“霸王硬上弓”的那些“特色小镇”,多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因为这些仓促上马的“特色小镇”并没什么特色,没有产业支撑,更无区位优势,只有房地产。这样的小镇,建筑再漂亮,也留不住人,最终只会沦为空镇、鬼镇。2016年,住建部公布了127个特色小镇的名单,许多连本地人都没听说过。

有调查显示,到2016年底,已有5000多家企业涉足旅游地产的开发和投资,通过不断并购,也出现了一些行业大鳄,但八成的开发企业都是房地产企业。他们名义上是建设特色小镇,但目的还是为了卖房。

一些小镇,提供的不过是人造景观或伪古迹,并无多少游览价值。加上既无自然资源的优势,又无民俗和人文景观的传承,怎可能凭空创造出文化精品?由于无法打通旅游和文化之间的壁垒、形成产业链,这些企业运作的项目往往缺少发展后力,投资方与运营方也多是单点合作。所谓的生活度假或旅居生活,最终只停留在策划方案或宣传中。

客观分析中国的假日制度,只有一个大黄金周、一个春节黄金周和五个小长假,孩子寒暑假时,大多数父母并无假期。这种假日模式,根本无法支撑任何旅游项目的全年兴旺。加上近年来,各地对文旅产业的过度开发,导致游客大量分流,使得原是热点的旅游项目,都开始走下坡路了,何谈新建的特色小镇?

应当说,这次《意见》开出的药方是很专业的。要求各地准确理解特色小镇内涵特质,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要求各地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如浙江特色小镇,确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凡是能热起来的小镇,都有相应的要素和产业基础,有些经验是不可复制的;要求打造小镇的鲜明特色,在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凸显特色、放大特色;要求有效推进“三生融合”,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防止将原住居民整体迁出等。

应当说,如果各地在上马特色小镇项目时,真能严格按照此药方行事,会少走不少弯路。

浙江莫干山的民宿,2015年做到了年营业收入3.5亿元,但从小规模民宿发展到这一步,却历经了十多年时间。这还离不开它的区位优势——距离上海、杭州、湖州都不远。它的最终成型,和前些年乡建热有关,也和上海等地中高端消费群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有关。先是一些有情怀的人回到乡村,带动市场,然后资本才发现投资方向,于是民宿从小宅走向大盘。莫干山的成功,恰恰证明建设特色小镇,需抛弃过去先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的模式,而是要像培育小树苗一样,让它慢慢由小变大。只有无数个个体,对一个地方进行长时间的打磨、斟酌与试错,才可能找到一个小镇真正的特色。

陕西省安康市的龙头村,是由政府主导快速推进,用近两年时间,规划建设生态茶园、水上乐园、农耕文化园、乡村客栈等一系列旅游项目。这里碧水蓝天,翠竹绿树之间,一栋栋清新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恬静优美。但只在 2012年风光过一阵子后,2013年便冷清下来。旅游产业没做起来,也没形成其他规模产业,农户们在土地流转后,极难找到其他致富门路,只能外出打工。早先修建的特色作坊,多成为摆设。这说明特色小镇的特色,不是靠人为规划出来的,而需慢慢生长与摸索。

大多数特色小镇没灵魂,不是规划者水平不够,而是根本没有给灵魂以生长与呈现的时间。为何人们到日本任何一个乡村旅游,都能感到心理满足?因为在其中看到了时间的积淀感。这是任何设计替代不了的。只有无数工匠长时间打磨出的产品,才能真正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满足。这是靠大投资和编故事永远无法实现的。因为一个小镇生活的呈现,其实内在关系错综复杂,最重要的是,它也需要消费者有一个缓慢的认知过程。时间因素在小镇的成长中,是任何方式的投入都取代不了的。这才是《意见》要求坚持“因地制宜、产业建镇、以人为本、市场主导”等几大原则的主因。

只有以市场为主导,一个小镇的成长才不会被拔苗助长。多一点慢工出细活的工匠心态,让小镇多一点生长发育的时间,我们也才有可能发现一个小镇的灵魂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