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机比人眼更真实 | 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作品选

 太行森林 2018-06-11

这里是大学生的新媒体实验室 ∆


《忆池》,陈渊博 摄


「轮到你了按」

毕业展是大学学习的一次总结和测验,老师与学生费心尽力一段时间,才得以完成展览,然而作品所有的心血情感,却是作者几十年来的积累。展厅里的那一件件作品,好像希望人们能看到自己,而学生们看着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或许是疑问和不舍。“轮到你了”近期推出高校摄影系毕业作品系列,一窥艺术院校里摄影的斑纹,以飨各位。


本期带来北京电影学院2014级商业摄影班(陈渊博、谢贝儿、周田超)和2014级图片摄影班(陈心阳、陆祉星、齐舒婷)毕业作品。


/


「忆池」


陈渊博

指导:朱炯、吴毅

(作者网站:codychan.org)


每个人对老家都有一份独一无二的体会,而我在这个老家的一切经历,本身就是支离破碎地存在脑海中。它所留下来的老物件,所留下来的老照片,会让我怀念起它。甚至当我们离开它时,身处在另外空间时,身边也会出现那么些陌生而又亲近的事物,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力拉拢着我的思绪又一次的想起了老家。这大概就是那份怀念吧,这份感受是有着瞬间的刺激,有着长久的叠加,有着错综复杂的意外拼凑而成。对老家的想念,是时间,让我的牵挂更加的强烈。重拾起那一点点破碎的记忆,与陌生的亲切感,重塑一个那独一无二的“老家”。







展览现场


轮:这组作品是关于记忆的,是和你自己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如何让这种比较私人的感受在照片中被观者所抓住,或者说“刺激”到他们?


陈:个人经历的东西,若它经历时间后仍然留存在你的记忆里,说明它本身“刺激”着你,在你的潜意识里影响着你。我想捕捉到的便是这份刺激点,并通过它们在作品中反复地提醒观众。打个比方,我的作品中有一张旧西装的照片,水中倒映的影像是一个穿西装的人,原来的照片中那个人是有形象的,最后被我裁剪过了。因为刺激到我的是那套旧西装。把自己最有感受的东西放大,成为一条线索,我估计是这么“刺激”到观众的吧。


轮:池水这一意象在你作品中的用意是?


陈:其实,我在拍摄前有一个很抽象的构想,我想仿造一个自己意识里“脑海”的空间形象。每个投影的照片就是曾经的记忆,我感觉记忆是模糊的,是半透明的。池水便是那片我理想的“脑海”。


轮:你学的是商业摄影专业,那么你是如何把握好商业摄影手法和你的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


陈:我有时候觉得这个概念本身很模糊,是不是因为拍摄物本身是“商品”而被界定为“商业摄影”?我个人很喜欢所谓的商业摄影是因为对影像品质的把控,这也促使着我想要把影像本身做到高品质。商业摄影手法就像是一个包装外表的技术,它让我对画面的素质有更好的控制,通俗来说就是更加“好看”,但重要的还是内里的艺术理念,没有内核将会非常单薄空洞。


/


「业火」


陆祉星

指导:朱炯、唐东平

(作者微信:lzx674Master)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模仿一 些“当代摄影”套路去创作并保证影像质量的作品,置于最底。 二、拍摄这些“原作”被“业火”燃烧的过程,置于最顶,以表达我对这种“套路化”作品的否定。三、这些“原作”于一瞬华光过后化作的灰烬,将之收集起来装在盒中,置于中间,喻意那些没有新意、手法陈旧、简单粗暴的“套路化当代摄影作品”理应被烧成灰烬。愿摄影界能够去伪存真,“真”是“真心”的“真”。





展览现场


轮:有没有什么决定性的事件或时刻促使你创作出这组作品?


陆:其实我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初接触当代摄影是非常兴奋的,特别是看了三影堂、top20等当代摄影展之后,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摄影,但是随着阅历的渐长以及自己创作实践,我开始觉得很多当代摄影展的某些作品,完全就是无病呻吟或者是毫无新意、故作高深的习作,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像创作跟这个现象相关的作品了。后来当代摄影课上,唐东平老师给我们讲了他所总结的各种当代摄影“套路”的特征,同时我的论文导师朱炯老师在摄影写作课上也给我们看了鲍昆指出“中国当代摄影充满套路”这一现象的文章,于是我就从这出发,总结了一些自己觉得很经典的“套路”,然后模仿套路创作了一组作品。


做出来的第一版作品很无聊,因为完全就是模仿套路,没有什么意义,然后唐老师就建议我通过影像的二次处理来对这种“套路”进行解构,于是我想到了火,因为之前一直有做关于火焰的影像实验(俗称的“玩火少年”),然后火焰在东西方传说中都是代表“净化”的一种元素,所以最后我将之用于这组作品的创作。


轮: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这组作品可能也带有一些“套路”的成分,或者说它也会变成一种“套路”?


陆:首先需要澄清一点,作品所说的“套路”和摄影的手法样式有所区别。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语法,这便是手法样式,而套路指的是作品套用的不仅是前人的手法,还有这个手法所包含的内涵。如果使用某个手法样式来完成个人的表达,甚至解构这一手法样式,那这种作品就不能称为“套路化”的作品。

       

说回作品,我没法控制别人怎么想,但是我在创作这组作品的时候是的确感受到了“套路”带来的便捷,所以说或多或少我潜意识里都受到影响,想到“通过破坏作品来完成对作品内容的解构“其实也是一种当代艺术的惯性思维,因此我作品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套路”的。但是我有自己的表达,甚至燃烧剂有自己的配方,这些都是没法被别人拿来当做“套路”的。


/


「断线」


陈心阳

指导:宋靖

(作者微信:cxychaoshuai)


在我的这组创作中,我想探讨数字和网络时代,技术的介入对于影像所产生的影响,反思我们对于网络技术、摄影手段的运用。我们曾一直坚信摄影是真实的写照,但数码照片的本质却是由一系列二进制字符堆砌而成,在照片生成、解码、处理及传播的过程中都难免出现损坏与压缩,影响对于真实的传递;我们每日都会通过网络及社交媒体摄入大量碎片化的局限性影像,透过这些影像,我们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对于由影像中所获得的信息,我们又该持怎样的态度?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轮: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已经失去了原本照片该有的一些“灵光(或译为光晕)”。而现在的“电子复制时代”更是产生了大量的照片,你是否认为这些照片已经丧失了传递原始感受的功能?


陈:我不能说电子图像就一定会丧失传递原始感受的功能,但数码化的照片在传播的过程中,特别是网络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改变,比如像素,清晰度以及颜色等等,并且这种损伤多是不可逆的,这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到图像的表达。


轮:看到你的阐述里其实是抛出了一系列问题,所以你的创作意图在于引起人们对于“电子图像”的讨论和再思考吗?


陈:数码照片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作为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本身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我们也无需过分的去思考或解读它,我更在意的是人们对于其所传达的信息的态度。摄影作品本身就是经过摄影师主观选择后的产物,我们作为受众,从图片中所获取到的信息也是被摄影师主观选择过的,比如大家从朋友圈中看到的照片永远都是一个人最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是片面的一面,说图像传递的是谎言可能太武断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图像传递的只是有限的真实,当这种有限的真实搭上数码和网络的快车在人群中大肆传播时,其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这在我看来是一件值得警惕甚至是危险的事。


/


散乱城市


齐舒婷

指导:唐东平

(作者微信:Qishuting77)


城市,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不同的样子,就像不同的观众看《哈姆雷特》一般。我们每个人看一座城,看一座城中的建筑,会因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机,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风景。那么,如果说,够在一张照片中看到多个视点,多个透视的城市,又会有什么不同。这组作品利用了拼贴的手法改变建筑原有得透视,每一副大约是50-80张照片拼贴而成。








展览现场


轮: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讲究透视法,但艺术发展到今天,似乎有意在打破这种“陈规”,你的作品也是在做一种“打破”吗?


齐:是的,其实艺术作品追求非正常的透视是从美术作品开始的,我作品的灵感也是来源于毕加索。真实性是摄影的固有属性,但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摄影作品往往会受制于真实。在摄影作品里,一个楼就是一个楼,它不像美术作品,可以根据画家的想法,变成方的圆的扁的螺旋的,或者是反透视的,例如一个角度可以看到同一建筑的多个面。所以我想尝试利用拼贴的手法,将照片中的主体,经过拼贴变成长的,变成花边的,变成多维的等等,像美术作品一样自由,利用我手中的元素去创作。


轮:我觉得这种多点透视才是人眼的真实所见,毕竟人都是从局部看起的,包括你说的不同角度。在你的观念中,怎么看待这种真实与非真实的辩证关系?


齐:我始终认为相机比人眼是更加真实的。相机是客观的记录,而人眼是选择性的还原。照相机拍摄的是真实,照片记录的是真实,但经过摄影师的创作后,它变得不再真实;人眼看到的局部是真实,在大脑在还原时就已偏离了真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摄影师总会把自己拍得很丑,因为相机是真实地还原全部,而镜子中的自己是人眼所见的局部的堆积。


/


HOME&AWAY


周田超

指导:吴毅

(作者微信:ztc123470)


作品拍摄了一场现实存在的残酷景象,采用不同时空下场景的拼贴,突出一种事件信息的完整感,表现人类对自然环境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希望能警醒人们: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像那两头鲸鱼一样失去容身之处,到那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展览现场


轮:当初为什么想要拍摄这么一组关于自然环境的作品?


周:首先我平时就比较关注生态环保这类信息,看到什么地方被污染或者又有什么濒危动物被走私就感觉很痛心;其次我觉得这些问题不是我们看不见就不存在的,如果我们不及时去关注它们,迟早有一天这些问题会越积越多,最终破坏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观者看到这样残酷的现实,这是无法逃避的。


轮:你选择用比较大的画幅去表现场景,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周:我拍摄的对象是一条鲸鱼,画幅如果不大,就无法具有足够的冲击力。然后说到大幅面场景,我受到了一些客观主义的影响,我认为因为画幅巨大,所以我拍摄的这两个事件曾经发生过的场景中的一些很小的细节则更加凸显,再加上观众的观察联想会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更加有效果。


/


夏日,在一片空地降温


谢贝儿

指导:朱炯、吴毅


这是一方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短暂存留的自然空间。太阳落山,闷热的空气逐渐冷却时,人们都会聚集到这片尚未开发的空地上,发呆、观望、聚餐、散步、交谈。这种缓慢、放空的精神状态,唤起了我在童年与自然接触时的感受和记忆,自由的、自在的、独立不受拘束的。这片空地在我眼里很珍贵,它安静地存在着,终有一天也将被抹去。


展示方式:手工书

尺寸:25cm*12cm


展览现场


轮:你用的是手工书的方式来呈现你的作品,在你看来,手工书和纯影像的呈现有何不同之处?


谢:纯影像的呈现更多从视觉感受出发,会更加纯粹,手工书带来的体验更多样,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综合的呈现样式。从创作上来说,手工书其实对影像有一次再解读和再创作的过程。从阅读上来说的话,手工书的装帧样式、选材用料会很灵活,在读一本手工书的过程中,不仅是眼睛感知到的,很重要的还有双手感知到的,不仅是从影像本身,同时也从手工书作为一件物品的大小、重量、质感等方面,实现一种情感体验的传递。


轮:为什么选择关注这些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地带,好像和你儿时的经历有关?


谢:是的。一方面因为父母职业的关系,我从小就住在花场,另一方面是童年时期,一到暑假就会回到家乡,常常和弟弟妹妹在小河里山沟里玩水玩泥巴,所以对我来说和自然接触的记忆是很愉快的,我会很享受珍惜美好的自然空间。现在小时候住的花场拆了,家乡的小河也被填了,建起了无聊的楼房。我会觉得自然空间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看到人们在一片正准备开发建设的空地上放风筝、野餐、踢球的时候,会觉得可爱又可怜,还有很多人也不干什么,就是坐在草地上发呆。人们在自然空间中放空、放松警惕的状态很珍贵,我想做的只是用相机把将要失去的景象保存下来,留个纪念。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