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丨紫禁城沉睡600年的数字密码

 昵称18990882 2018-06-12

坐落在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自永乐十八年建成至今,经历了明清两朝更迭,见证了华夏600余年的兴衰荣辱。它不仅是中国名片一般的存在,更是世界五大宫之首,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虽然故宫的设计者现不得而知,但无疑,它集中国古代建筑技法之大成,代表着当时建筑艺术的巅峰水准,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于故宫的传说很多,有人称它内里共含房间9999间半,也有人称,夜晚时分会在宫内见到古人,可无论如何,故宫永远是中国人讲不尽的一则故事。而它最令人着迷的,还要数其建筑间那些隐秘的数字秩序……

展开剩余89%

故宫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产物,但奇妙的是,它并没有以“楼高百尺”做为审美,来追求建筑上的宏大。以高度来说,故宫中的建筑大部分以“百尺为形”为设计原则,即楼高大多控制在23~35米左右的范围之内。以故宫中最高的单体建筑午门,其主要起到皇帝亲御门楼威慑战俘之功用,但即便重要如此,高度也仅有37.5米。除午门、太和门及太和殿之外,故宫内所有建筑高度均在35米之下

在其他维度上,故宫内建筑的比例结构,亦有所讲究

古代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化家为国”即“一姓为君,家天下”便是一个具象表现。因此,故宫整体被设计成两个主要部分——前朝和后寝:前朝主要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后寝部分以乾清和坤宁两宫为主,左右各分部有东西六宫,所有建筑沿中轴线向两侧分布,建筑等级则以中轴线上的为主,东西两侧为辅,两边各6座建筑,中心6座建筑,按照不同的功能和性质,自成院落。相互之间,既有分隔,又有甬道相连,极有规矩。

更令人惊叹的是,前朝院落的长宽比,同后寝院落的长宽比惊人地一致,均为11:6

具体体现在:后两宫院落南起乾清门前檐柱柱列,至北端坤宁宫门后檐柱的距离为218米,东西向以东西庑后檐墙之间的距离计算,为118米二者之比为11:6;而前三殿组成的院落南起太和门前檐柱柱列,北至乾清门前檐柱柱列的距离为437米,东西向以东西角库的东西外墙计算为234米二者之比也为11:6。并且,通过上组数据可以看出,前朝院落的面积,约为后寝院落的4倍。另外,后寝部分东西六宫的面积,也与后两宫基本一致,这就说明,故宫中的建筑结构是受某种模数控制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数控制,更体现在当时的城市建筑规划上。在天安门外,存在一个外凸形状的紫禁城外城,而外城的长宽比,也为11:6,外城的面积,为后两宫面积的9倍。经推测,紫禁城中各宫院均以后两宫的长宽数、面积数为基准,成比例进行规划,以此来体现一姓皇权、唯我独尊的观念。

古代帝王被视为真龙的化身,以天子自称,更被称为九五之尊。于是,九、五这两个数字,便成为了紫禁城绕不开的话题。

故宫内的天安门城楼、端门城楼、午门城楼、保和殿、乾清宫等建筑内的布局,均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这里的“间”,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下理解的“房间”,按照古代制式,四根房柱合围一间,强调的是房柱之间的三维空间。而“九五制”,也代表着建筑的最高规制。此外,在各建筑的外部结构上,也存在着九、五的数字秘密。

紫禁城前三殿院落东西总宽度234米,前三殿大台基东西宽为130米,二者之比为9:5;大台基南北长近228米,与前三殿院落东西总宽度基本相同,因此,大台基的长宽比基本也为9:5而后两宫与其台基的长宽比,同样也为9:5。位于故宫中轴线上的几大主要宫殿都出现9:5的比例, 对于测绘技术不甚发达的当时,故宫的建造比例,完全依靠当时匠人的精准技术,不可不说是一大奇迹。

九五之尊的概念不仅存在于建筑结构上,在故宫中的建筑元素中,我们依旧能体会到古代皇权对这两个数字的敏感性

▍九龙壁

作为故宫内唯一的一块单面照壁,九龙壁深受乾隆帝的喜爱。其正面由270块琉璃塑块拼接而成,九条高浮雕巨龙各戏一枚宝珠,其檐下有45块龙纹拱垫板,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9条龙分隔于5个空间……而这些数字,无不是九或五的倍数。这面照壁,也成为了故宫建筑暗合九五之制的佐证。

▍门钉

紫禁城中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每座院落又有院门,而这每一道门板上的门钉数目,亦有所讲究。根据《大清会典》中的记载,门钉的制式为:皇宫、坛庙大门门钉可横九竖九,亲王则横九竖七,郡王、贝勒等次一级的为横九竖五。紫禁城既身为皇家建筑,每道门的门钉自然采用横九竖九共八十一颗门钉的天子礼制,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故宫作为一个存在于世600年的建筑群,难免会留下历史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就成为了完美规划中的小小例外。

▍太和殿的“异度空间”

太和殿作为外朝中最为重要的宫殿,一向是紫禁城的门面所在,它代表着故宫建筑群中的最高规制。按道理来讲,它应该是“九五之尊”礼制的代表作,应严格按照“面阔九间”的规则建造。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和殿,却有11间之多。

原来,太和殿曾先后4次遭遇大火,甚至在康熙18年(1679年)到康熙34年(1695年)长达16年的时间内被荒废,直至时局稳定,太和殿才被重新修建。由于当时营造技法失传、上等楠木材料十分稀有,难以负荷9间的承重压力、要满足防火需要等原因,所以太和殿被修建成了如今的“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的规制。

另外,按照规制,房脊上的吻兽多为9只,而太和殿却破天荒地采用了10只吻兽。而多出的那一只,名为“行什”,是雷震子的化身。它也承载着古时帝王对于防火防雷的美好愿望。

▍东华门消失的一排门钉

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午门和神武门。除东华门外,其余三座城门均各有九横九纵共计八十一颗门钉,只有东华门为八横九纵七十二颗门钉,这令许多人好奇不已。

有传说称,东华门一向为宫廷内部运输逝者所用,因此被称为“鬼门”,采用阴数“八”,则能够起到辟除灾邪的作用。也另有传言称,有民国时期的照片显示,东华门的门钉在彼时确为八十一颗,只不过在后来因为某些不为人知的关系,消失了一路而已。

无论如何,坊间传言大多没有实质性理论依据,也多为人们揣测。东华门门钉消失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皇权的一个符号,带给人们的震撼和威慑力是其自带的强大气场,而“老祖宗”更多令人惊叹的传奇,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挖掘。

同样不可忽略的,还有故宫中所蕴含的人文精髓。其收藏的名人书画、器物、或是建筑本身,都是现代人窥探古代社会生活及文化氛围的一个猫眼,是不可复制的、专属于中华儿女的国家宝藏;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横琴香洲埠,力邀多位国家级大师及匠人,用石雕、砖雕、灰雕、铜雕等传统非遗技艺,倾心打造136席四合院落,融汇晋派、川派、徽派、海派、岭南、五大中国传统建筑流派精髓,值得您细细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