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作文实用技巧:满分作文素材迁移方法之虚构素材

 华教数媒一小兵 2020-11-02

一堂作文课

(ID:zuowenke_1)专注中小学生阅读和作文指导

关注

所谓虚构素材,并非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它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但一定是符合生活事实的,不能不合逻辑。虚构素材的方法主要有:

01

利用材料本身虚构

命题中给出的材料是寓言、童话、小品文时,在素材缺乏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使用作文给出的材料,发挥想象力,进行补写或者扩写。

典型范例

我曾读过这么一个故事,说一行人到苏州园林游玩,其中的一个人看到亭子里悬挂着一口巨钟,这个人就想亲手撞一撞这钟。从看钟人那里得知撞一次两元钱和得到了撞三次的许可后,这个人便将六元钱交给了看钟人撞了起来,只听见看钟人在他每撞完一次钟时都会跟着喊一声:一撞身体棒……二撞保平安……三撞财运旺……听着这样的美好祝福,这个人心里乐开了花。这时他看到看钟人正在和游人说着话没有注意自己,于是这个人便乘其不备多撞了一次钟。正当他暗自窃喜的时候,没想到看钟人却对他说:撞钟是不能撞四次的,若撞四次,那么前面的三次等于白撞了,因为撞四次钟的说法是“四大皆空”。听到这里,这个人傻了眼,而围观的人也笑破了肚皮。

这个故事中的撞钟人,他之所以最后傻了眼和被其他围观的人嘲笑,全是因为他在撞钟的时候就没有细致的决策。你看,那个看钟人其实已经给他说得很清楚了,而他只得了“撞三次”的许可,可是他却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看钟人只让他撞三次钟的原因,从而导致了“四大皆空”的撞钟结果,他也成了别人的笑料。

运用分析

作者选取“故事中的撞钟人不听看钟人的话,结果自己撞了四次钟,

从而导致了‘四大皆空’的撞钟结果,最后成为了别人的笑料”作为写作素材,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寓言故事本身进行虚构,符合生活事实,合乎逻辑。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02

利用文学作品虚构

可以抽取某个段落加入人物的对话、心理,对原作进行改编、扩燕尾服,或者反向推定,但要注意的是,对所运用的文学作品,必须有所了解,不可毫无根据地胡编乱造。

典型范例

黛玉,你何必如此忧伤,人间是非终会有结果,你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了他的恩情,你已经完成了你的愿望。不要怨恨任何人,把那诗稿烧了,让自己心安下来吧,告别大观园,做回自己吧。

冉阿让,你一生坎坷,隐姓埋名,你不断地去帮助他人,你拥有一颗美好的心,虽然你得不到柯赛特,可你为她付出了,她也得到幸福了,你同伊娃一样,有一颗天使之心。从你们身上,我学到了爱。

思佳,是你让我学会了坚强。你和保尔·柯察金一样,教会了我,让我在困境中学会抬起头,勇敢地向前迈进,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变得更坚强。

运用分析

作者选取“黛玉、冉阿让、思佳”作为写作素材,作者抽取文学作品中的某个段落加入人物的对话、心理,对原作进行了虚构,符合生活事实,合乎逻辑。可见作者对文学作品十分了解。

03

利用历史知识虚构

截取历史故事中的一角,展开联想,在不违背史实的基础上可以尽情发挥。可以按照主题的需要,对历史进行假设,假如是另一个样子,会有什么结局,或者对历史的细节进行扩充。

典型范例

只见他徐徐说道:“夜深人静,明月当空,如此美景,何不出来一同漫步?”

此句出口,如美妙动听的音乐传人耳中。君子成人之美。于是,我和诸葛亮便漫步在庭中。望着他的背影,曰:“卧龙先生,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才,一心只为报答先帝三顾之恩,可曾后悔?”他回过身来,沉默许久,道:“如你所言,人称‘智绝’的我本应在陇中安度余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先主真心请我,我感到莫大的欢欣。遂许先主以驰驱,毕平生之力,辅助先主,此情此义,乃我报先主的知遇之恩也。”

听完后,我默默赞许,为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胸襟所折服,又为他的忠心不二而钦佩。

尔后,我又向孔明讨教:“先生您自出道以来,火烧新野,使曹军落荒而逃。再而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气势非凡,借风借箭,智算华容,当真高管仲、乐毅一等。”

他只是微微会心而笑,道:“你过奖了!这些都是我报先帝之职分也,不足挂齿。想我打拼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安居平大路,联吴抗曹,为收服人心,对抗孟获六纵七擒,六出祁山,可惜屡屡成功之时,皆因吾之疏忽,与之失之交臂,当真可悲。”说完后,他的脸色晦暗下去,几许忧伤,几许烦恼,几许叹息,似乎在责备自己。

运用分析

作者选取“我和诸葛亮在庭中漫步、尔后向孔明讨教”作为写作素材,作者截取历史故事中的一角,展开联想,在不违背史实的基础上尽情发挥。对历史进行假设,对历史知识进行虚构。符合生活事实,合乎逻辑。可见作者对历史知识十分了解。

04

利用典故传说虚构

典故传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虚构色彩,因此也更便于进行虚构,可以承接故事深入挖掘,也可以另辟新意,继续虚化故事。

典型范例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运用分析

作者选取“古战场——赤壁”作为写作素材,对《赤壁赋》中的典故传说发挥想象,进行虚构,符合生活事实,合乎逻辑,可见作者对典故传说十分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