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传一刻】第185期:马新童-经方的组成与剂量初探(下)

 醒真 2018-06-12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教授,马新童中医传承工作室、马新童中医研究院创建人。对历代各家中医经典著作进行了广泛研究,熟谙《伤寒杂病论》现存各版本和历代各家注本,尤其多年潜心研究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深得其精诣,主要研究方向:中医经典的系统研究与临床应用。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的独特学术思想体系,强调“临证观象”、“中观正见”,擅长结合现代疾病特点灵活运用古方,尤其通涩和三法治疗心脑疾病、体质状态调整方、调神开心汤、肿瘤系列方等有独特之处。


世界中医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教授,北京市中医药文史研究会学术一部主任,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首席顾问,深圳经方协会名誉会长,山东威海市文登区首席中医健康顾问。特邀在博爱堂、葆德堂、孔医堂以及威海市文登区限号出诊。


中医家推荐


《经方的组成与剂量初探(上)》中,马新童老师以画图解方的独特方式解构经方组成,在本文中将一以贯之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思维,解析经方剂量相关问题,毫无保留地将学习方法和研究心得倾囊相授,并以数个诊治的真实案例,印证经方的临证魅力。如何掌握中医思想?马老师告诉我们,要情通圣贤、意通圣贤、心通圣贤。与同道诸君共勉!


 温馨提示:本文约11353字,阅读大概需20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讲稿实录 ▽


七、经方剂量相关问题

1
经方之“量”——五苓散与茯苓术散


好多人说医经家和经方家没有关系,我个人认为是不确切的。有人说读了《伤寒》,不用读《千金》、《外台》,我觉得太狭隘了。经方它的理论体系来源于《内经》、《难经》,用药和《神农本草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我们用五苓散和《外台》里的茯苓术散来进行对比,大家看一看。



五苓散,通五方之令。好多人说五苓散就是中医的利尿剂。我说你是把五苓散说小了,我告诉你,不论小便利与不利,五苓散都可以用。不利可以用,利呢得看是什么病。我们用茯苓甘淡的药来淡渗。泽泻,泻西方。西方叫什么?兑为泽,《易经》里讲的,对吧?泻泽。猪苓,我们大家熟悉《内经》都知道,北方水畜就是猪,猪苓,外面黑色的,入肾。桂枝紫赤,通心阳,我们用到南方的火的位置。那么就剩一味药——白术。白术怎么在东方呢?古人用的是生白术,生发之气。白术是温的,温的请问是哪个方向?温药就是木的气,西方金气是凉,南方是热,北方是寒,那么中央就是平性,所以叫四气五味嘛。大家都知道,泽泻的量在这里边是最大的,西方肺是通调水道的,就让利水作用很好。我给大家讲,五苓散可以通导大便,大家相信吗?有些人因为水郁而导致的便秘,用五苓散为主方,因为啥?肺主治节的呢,就可以了。


好多人说,“马老师,我老师告诉我五苓散还能治脱发呢”。我说“恭喜你,你老师说的不是五苓散,你老师说的是茯苓术散,它的原文来源于《外台秘要》”。大家看看比例一样吗?五苓散里最重的是一两六铢的泽泻,茯苓术散中白术的量是一斤,在这里最大。意味着什么?这里的白术和桂心量最大,他把木和火的量增加了,而五苓散是西方的金的量(泽泻)最大。给我们一个提示同样一个组成,如果说比例剂量不一样,它治的范围就发生变化不知道大家注意这个细节没有?而我们学经方的时候,往往没把剂量给背下来,这太危险了。大家要写小柴胡汤,柴胡九克、黄芩九克、半夏九克……全部九克了,对不起,这是你们家的小柴胡汤,张仲景的小柴胡汤是“小柴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枢机能”,不是8:3的比例,你就不能叫小柴胡汤大家理解我说话的意思吗?因为柴胡这个药《神农本草经》怎么讲?《神农本草经》没有柴胡这个概念,叫茈胡。茈胡是什么东西?我们后面才说是柴胡。后来好多人还考证了一下,其实好像不是柴胡,好像是前胡,就算是柴胡吧。“茈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神农本草经》是不是这样写的?同样的一个方,药物比例剂量不一样,它的功效就会发生变化,我在这里把它拿出来特殊地讲。


2
重叠经典——泽泻汤与泽泻饮


我们现在现存的经方,始于张仲景,实际上始于《汤液经法》,也许在《汤液经法》之前,还有更早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一般来说,经方始自现在的《伤寒杂病论》,成熟于《千金》、《外台》。所以把张仲景先生称为“医圣张仲景”,而把孙思邈先生称作“药王孙思邈”。张仲景用的药很少,他把六经的方法和经方结合在一块,这两个都用。就像打仗,战略上六经,战术上呢?经方啊,你不用经方怎么打?没法打。



说经方和医经家没有关系,我说大错特错,我们就拿事实来说话。张仲景有一个泽泻汤,在《内经》里有一个泽泻饮,一个叫汤,一个叫饮,这个饮又加了麋衔五分。我在百度里面搜了一下,麋衔解释成了鹿衔,大错特错。鹿和麋是两类,鹿阳性的,阴性的,按照阴阳来分的话。半夏秫米汤,大家知道吧?有解释说秫米是高粱,不对,错了。我考证发现高粱米的头是往上扎的秫米是朝下的、低的,一个朝着太阳走,一个是背着太阳,阴阳取是完全相反的而半夏秫米汤治啥呢?胃不和则卧不安导致的失眠。那么泽泻、白术加了麋衔,它是治的什么?白术和泽泻等分、各十分,麋衔用五分的时候,它治的是什么呢?酒风。喝了酒受风以后出现的情况。最早的解酒药在这儿呢!后面我们有葛花解酲汤,是李东垣先生的方。请问一下,它是不是由五苓散变化的?再往前说,它的祖方在哪里,不是泽泻、白术吗?所以我把图按照不同的方法给大家排列,阴阳术数的关系,它的作用在哪里?你看,(泽泻汤)升木气,降金气,降的多,升的少。白术从这里升起来,变成火,木生火,白术健脾的,火生土,看见没有?泽泻呢?金可以生水,你看见没有,把水泻掉,而且生水了。哦,水生木了,木生火了,火生土了,土生金了,金生水了,水又生木。两味药就一气周流了,太神奇了!它讲的是气化。


3
经方姊妹——芍药甘草汤与甘草干姜汤



在《伤寒杂病论》里面有很多的姊妹方,芍药甘草汤和甘草干姜汤。芍药和甘草各四两的时候,叫芍药甘草汤。我们现在开药没规矩了,芍药九克、甘草六克,不是等分,这不是张仲景讲的,应该是各四两,四两是金的数,敛降的数。甘草干姜汤不一样,甘草是四两,干姜是二两。张仲景的方子当中4:2的比例,还有哪些呢?比如说桂枝甘草汤——“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刚才吴老师讲了,桂枝、甘草,来把眼睛打开。不光这个,耳聋的人,桂枝、甘草一打,一两味药耳朵就通了。为什么?因为关于耳朵《内经》的理论有两个,一个是肾开窍于耳,还有一个是心开窍于耳,桂枝甘草两味药就能够达到这个作用。如果在木的位置呢?甘草麻黄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都有。我把图给大家画出来,什么意思?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回去画画图,自己画一画,画着画着你就若有所悟,古人咋想的,他怎么组方,他开的是东南西北中啊。


4
经方姊妹——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



三味药的麻黄附子甘草汤,刚才吴老师怎么解释的?魂在这里呀,是木,木藏魂啊。还魂汤、还魂汤,没有麻黄怎么还魂啊?没法还魂。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这儿呢,治肺的陈寒,中宫空了、中脉空了,加点甘草,不够了再加点人参,土生金,全部都能解释。你随便找几个真正漂亮的方子,拿来若合符节,就知道哪味药是废药,有必要没有必要,我们都能猜出来。我记得当年恒伟老师他把大温脾丸给我发来的时候,我用了不到三分钟时间就给回过去了,因为当时正看着病人,刚把病人看完,只看了一眼,我就给他写了。我说这肯定是古方,但是中间有那么几味药,我就划了那么两三味药,这个药似乎是多出来的药。他当时就发了一个很惊讶的感叹号,说:“这三个是我加的药,你咋知道的?”我就画了个图,我说这三味药,好听的话就锦上添花,也可以加,但是加不加都可以了。他说:“哇,你怎么知道的!”我把图一画,每味药各往哪儿放。最多再加个升降,一个桔梗,一个枳壳。再加方子盛不下了,多余的。


方子开到什么程度叫做好方子?加一味药就加不进去了,去一味药也不行。最后跟那个潘安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样的方子叫好方子。所以对经方不断理解,越来越深刻的时候,一般来说你不会轻易地加减,因为符合它。有变化的时候,再去说加减的事。所以经方叫什么什么“主之”,你说经方有没有加减法?有。几个方子有加减:小青龙汤有加减法、小柴胡汤有加减法、真武汤有加减法、理中汤有加减法。啥有?有,水变动不居,所以真武汤有好多变化;还有呢?风有,变动也是很大的,所以柴胡类的方子进行变化;还有呢?中央戊己土,土四方它要转各个方面,会发生一些变化。还有别的方子有变化吗?没有变化了,它是治急性病的。不知道大家到病房去过没有,我是门诊、病房都看,我在门诊看的病人很多,我看过20多万人次病;病房也看了不少,三甲医院的人请我去会诊。我去完以后几乎都是经方,或者经方加一些时方,很少加减。原因为啥?他的病由不得你加减,加不了一味药、两味药,超不过两味药,就这个方,要么你选错了,要么这个效果非常好。后面我会给大家举例子。你理解越深刻,如同己出,这个方就如同你自己拟出来的一样,你用起来很有体系,就这么看,肯定是这个方法,张仲景来了可能也会这么开,说明经方真正学到家了,否则你这个还是没学到家。


所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实际上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开的,麻黄附子甘草汤可以缓一下,加点土啊,土不够了,所以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就用这个。我把图一画出,大家一看,原来这个不通畅,这儿气不周流了,我让气周流起来。另外一个呢?也是气不周流,但是它中间是空的,加点土。张仲景补阴怎么补?先加点甘草,不行了再加点人参,完了,在他的天元式法当中没有加熟地的。熟地是治杂病的时候才用,如崔氏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也不是张仲景的,是姓崔的一个人的方子,张仲景拿来用。刚才的当归芍药散,它原名叫六气经纬丸,是古方流传下来的。麻黄汤也不叫麻黄汤,古方的名字叫做小青龙汤,再往前叫还魂汤。


张仲景为什么变化名称?好多人说张仲景是把药物的功效说出来了,这是一大进步,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张仲景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家知道当时是什么时代?当时黄巾军起义,道家的许多人出来以后,拿着替天行道的形势,要去推翻政府,所以政府一看到道家的东西就头疼,又造反来了。所以你给别人行医,你想干啥?又想收买人心,想和我作对呀?不行!我打压你、压制你。张仲景怎么办?变通一下,我不说青龙、白虎。但是他又留下青龙的概念,他意思是说,我的根源还在那里,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是这样的状态。


5
经方之“数”——百合地黄汤



刚才我们的吴老师讲了百合地黄汤,所以你回归的时候发现,如果用数字来说,百合七枚,为什么七这个数呢?在河图里面,七是火的数,在洛书里面是金的数,“左三右七”,降肺气,降气就是降火,肺气一降,心火自然就降了。刚才我记得吴老师方子当中有百合、地黄、竹叶、石膏,竹叶放到心火这里,石膏放在西方金那里去,因为生石膏也可以放到金里面的木当中去,它是这四个药。吴老师方当中,如果大家仔细看,他还加一个丹皮,丹皮放在木的位置上去。他还用了一个啥药?用了一个煅牡蛎。牡蛎放在哪里?我们可以放到金这里,收魄的。所以说不管是谁,你把方子拟出来,我立刻给你拆出来,你的方子好不好,好在哪里,是干啥用的,我们立刻就知道了,不用你多讲,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是你的术数关系,如果你是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搞的,你的术数关系我们一看就清楚了。百合地黄汤,非常好的方子,它能不能治温病?我告诉大家,请看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能治温病。治啥?用在“肺液伤”的时候,用的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有!我们吴老师非常聪明,天纵奇才,是吧?他把加减法搞出来了,里面有牡蛎。如果说吴老师是跟老师学的,很可能这个老师学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大家理解我说这话的意思吗?当然,我是猜的,从这里我都能猜出来。


6
经方之“数”——黄芪、当归的术数关系



大家再看黄芪当归汤(当归半两 黄芪三两)和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是谁的?是我们李东垣先生的方子,它的剂量是“当归二钱酒洗、黄芪一两”,1:5的比例。现在做实验怎么做?把1:1的比例、1:2的比例、跟1:5的比例对比,最后发现1:5的比例更好。我就问了一下他们做实验的人,“请问一下,你做了1:6的比例吗?”他说为啥我要做1:6呢?我说张仲景先生在他的黄芪当归汤当中的比例是6:1。为什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当归补血汤,血,水也,这才是实质补血就是补水的。所以说我们看一看它的术数关系就知道,李东垣和张仲景先生都懂阴阳术数,李东垣先生用的水和火的数(当归二钱,二为火之数,黄芪一两,一为水之数),张仲景先生用的土和木的数(当归半两是五钱,五为土之数,黄芪三两,三为木之数)。我个人认为,1:6的比例更接近古人的制方的思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且术数关系完全吻合。这个方子在哪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面,治产后血虚崩漏的人用黄芪当归汤。《傅青主女科》里面有一个加减当归补血汤,用了黄芪、当归、桑叶和三七这四味药,我相信他的来源在于这个地方。因为只有我们学古人的东西,不可能古人学后人的东西,或者说和古人重合了,最多是这样。所以说学习经典重不重要?太重要了。你占有资料太少了,伤寒》《金匮学好,把内经也学好的时候,建立正确的观念之后,看大量的医籍,还有大量的临证。光说不练假把式,光说不练,说一套做一套,对不起,你这个临床过不去,不过硬。


7
经方之变化——麻黄汤



经方的变化,刚才我们吴老师讲的非常得好。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枚、甘草一两,我把它摆了个图。“麻黄汤治太阳寒,七十杏仁二桂参,三麻一草只温覆,用时先把八症观”,麻黄汤有八个症,何止八个症呢?那是太阳病以后出现了八个症状,其他的呢?人昏迷能不能治?刚才讲的阳痿能不能治?同性恋能不能治?刚才吴雄志老师讲了很多,他是引申。


要知道它的真实义,我们看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去皮尖,看见没有,去皮尖,不要它的皮。皮去掉以后是白色的,可以入肺。如果用河图来解的话,是这个意思(麻黄东方,桂枝、杏仁南方,炙甘草北方)。如果说用洛书来解的话,它就刚好一气周流了(麻黄东方,桂枝南方,杏仁西方,炙甘草北方)。杏仁在《伤寒杂病论》当中有七十枚的,有五十枚的,有四十枚的等等,不是随便写的。它代表的是啥?是降气,肺主治节,主一身之气。你降哪个气?降心气用七七十枚;降肺气可以用四十枚;脾胃之气用五十枚。大家理解吗?全是阴阳术数关系。有人问:“诶,老师,他咳嗽呢?”张仲景治喘杏仁,治咳不用杏仁。我们现在搞错了,把杏仁和桃仁搞反了,西方的果子——桃,桃仁我们说活血为主,它的副作用(此处副作用指次要功效,非不良反应)是止咳;杏仁的主要作用是止咳,它的副作用(即次要功效)是活血,常常好多老师跟我们这样讲。其实按照古人的意思来说,不是这样的。杏仁是南方火的果的籽儿,桃仁是西方金的果的籽儿。大家理解了吗?所以我们回归经典,就知道谁说的对,谁说的错。但是你要想止咳怎么办?杏仁加四十枚。七十枚大概多重?十枚大概三四克,把皮尖一去,大概二十克左右。杏仁吃多了会怎么样?如果不去皮尖,会中毒,杏仁尖有氢氰酸,我请问一下古人知道氢氰酸吗?不知道。他去尖的意思是啥呢?尖象征心的火的象,心往上搏动的时候。火行是空的,他把尖去掉了,象征这个意思,全是取象比类啊!


8
“数”说经方——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及其加减法



桂枝汤,刚才给大家已经讲了。通过桂枝汤,我再往下研究的时候,我发现一个事儿。小建中汤,我们说是桂枝汤倍芍药加了饴糖,我们是这样背诵的。但是我发现版本当中的甘草是二两或者三两,在桂林古本那边是三两,在《金匮要略》里面也是三两(《伤寒论》中是二两)。我一想,张仲景是非常严格的,如果说他加一味药、去一味药,如果剂量发生变化,他都会说,为什么单单这里就没说呢?那么甘草会不会就是三两呢?如果假设炙甘草三两,若合符节,你看桂枝、生姜、甘草、芍药都是三两、十二枚枣。这一摆,(四隅位)三枚、三枚、三枚、三枚,刚好就是三和五的数,刚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三和五的格局。中医讲方向、讲格局、讲境界一倍芍药了,它的作用马上就会发生变化。



黄芪建中汤,黄芪再一加。它的加减法当中,“气短胸满者,加生姜一两;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大便秘结者,去大枣,加枳实一两半;及肺气虚损者,加半夏三两”。好多人问我:“马老师,肺气虚损为什么加半夏?”我说怎么着了?古人讲恢复脏器本身的功能叫做补,所以半夏降气,气一降的时候,肺脏本身的功能就会恢复,恢复它本身的肃降功能就是补!所以我们后世和汉唐时候的医家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发生变化?因为后世和汉唐以前的时空观念不一样。“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这个话是在明朝明确提出来的,古中医里面没有这概念,讲的是气化。后世的补泻和汉唐以前古人讲的补泻,完全就是两个层面的东西,除了补味、泻味,更注重一个化味,出神入化的“化”字。


9
仲景与“二旦”



在看《辅行诀》的时候,使我感觉到了一点,就是仲景的黄芪建中汤与《辅行诀》里面的大阳旦汤几乎完全一样,它就是把黄芪的量变成了五两,加了人参三两。这个方子可以认为是桂枝汤倍了芍药加饴糖,一变变成了小建中汤,二变变成黄芪建中汤,三变就变成了大阳旦汤。大阳旦汤是升举阳气的,“升阳之方,黄芪为主”。黄芪和人参根本就是两码事,都说补气,不对等的,我们用后世的方法解古人的方子,大错特错,许多东西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而黄芪这味药你看它治哪些?它用外科疾病很多,什么痂、癞、小儿百疾、治诸虚的。黄芪建中汤是调动水液代谢的一个方子,“虚劳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诸不足怎么理解?气血津液都不够的时候,一个黄芪就够了,它可以把桂枝汤产生的气血津液,重新输布一下。用的啥?黄芪,而且只用了一两半。因为啥?少火生气。不要给那么大剂量。大剂量的话,大阳旦汤一下把气血拿起来了,用了五两黄芪。能一样吗?轻重缓急不一样,药物比例不一样,煎煮方法不一样,服用方法不一样,疗效千差万别。


小柴胡汤你看,上下对称,左右不对称,多孤单呀。《辅行诀》里面的大阴旦汤,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芍药往这里一放,哎呀,太平衡了。我们通过这种方法似乎慢慢靠近了古人的思想,似乎慢慢地和古人进行了一个沟通。 


10
天人地合参思想



东方青龙,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西方白虎,中央勾陈、腾蛇。对应五星,东方太岁,南方荧惑星,中央是镇星,西方是长庚星,北方是辰星。最早五行是这么来的,看天以后对应的这个。完了以后日月,对应阳旦、阴旦。这就是四神二旦说,或者叫六神二旦说呀!勾陈、腾蛇在中央。那么还有二十八星宿在哪?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刚好每个地方有七个星宿,七个星宿对应着下面的七个药。古人是天人地合参的,你看我们的古圣人,中间是伏羲,旁边的是神农、黄帝,伏羲是青帝,炎帝是火帝,黄帝是人帝。还有金帝金天氏,还有水帝颛顼。古人的东西留到现在为止,都说《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其实是一个各家学说,好多东西丢失掉了,好多前后的观念不一样,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大家有感受吗?读得如坠云雾,不知道说的哪一段。你说哪一段呀?都叫太阳、少阳、阳明是吧?名词都一样。一会儿讲天道的东西,一会儿讲地道的东西,一会儿讲人道的东西,你要分清楚。


现在的药理研究发现,芍药与甘草的剂量比例越接近1:1,那么它的药效越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还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只有按照它的比例,“知六膏斤甘二两,米加六合服之安”,人参三两这样的比例,降糖效果是最好的。怎么调来调去,有些药没有降糖作用,一旦加到里面去,降糖作用就非常好。古人可不知道它降糖不降糖啊,他全部是取象类比,天地之气全部化为一体,这种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天人地合参的思想。


八、经方病案举例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给大家举五个病例,我几乎全部用的是经方的原方。有人说,马老师,你不加减吗?我们看病例,你怎么加、怎么减?


1
病案一——薏苡附子散治疗胸痹案



一个病人叫我去会诊,三个月前的舌头是这样的情况(舌质紫暗,瘀斑,苔少,薄黄腻,有裂纹),是4月21号去会诊的。这个病人反复胸闷胸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她是肾功能衰竭的尿毒症患者,肾性贫血,代谢性酸中毒,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既往病史。她就晚上发作,发作频繁,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刚才我们的吴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方——戊己丸,戊己丸不一定绝对就能拿下。我今天再给大家讲一个方,张仲景就有一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现成的方子,是什么?“胸痹,时缓时急薏苡附子散主之”(桂林古本)我向很多的研究《金匮》的人请教,我说老师请问一下,“胸痹,时缓时急”是什么病?他说这是古代的一种病,我说现代人有没有这种病?他不回答。我说这个病是古代就有的,现在没有了,还是说古人就有,现在人也有,只是我们没对应上?他说有可能。我说有可能是哪种疾病呢?又不说话了。我说,老师我冒昧地说下,我不懂西医啊,我是个中医,我怎么看着像不稳定型心绞痛啊?突然间就发作了,而且夜间发作,夜间发作是阳气不够的一个表现。怎么能够除她这个痹呢?薏米这个药。所以说胸闷的时候,张仲景不加哪味药?芍药。芍药没有效。芍药是把静脉血回来的,桂枝是把动脉的血推出去的加芍药干什么?没有用。而要用薏米这味药,薏米是除痹的。我们一般用来治什么病?大剂量的薏米可以治疗膝关节疼痛。如果少剂量的薏米呢?它可以治疗冠状动脉出现痉挛这就是痹呀,这就是古人讲的“痹舍于心”嘛。我当时一看,我说我找见了,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一种由风湿而来的,风湿病可以引起这类疾病,或者说和它有关系,能不能用这个方子?这个病人有肾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我用附子来点她的火,用薏米治她的疼。那么薏米能干什么呢?能除痹。附子呢?《神农本草经》上说能破血瘕。我的理解,破血瘕就是治血栓,大家理解我说话的意思了吗?


所以大家知道了吗?大小续命汤这里有没有附子?麻黄打开他的玄府,桂枝温通他心阳的,后面要加附子进去。完了还不够,还加当归、川芎这类药。要防止它从少阳传变,用黄芩把它截断;往阳明去的话,就用石膏截断;如果说它往厥阴方向在走的时候,用川芎来进行截断。中气不够的时候,五脏六腑之阴不够的时候,用人参来进行治疗。麻黄量大的时候,会出现的心慌,还有一个症大家知道吗?尿不下来尿。赶快加一个药,防己。你看小续命汤不就这么构成的吗?所以你就明白了,它其实是六经通治,他没有往这个方向去,你也可以用的,这个人来了,你如果不懂了,你把这个药给他就行了。


吴老师考虑有人对麻黄敏感,你用啥?九味羌活汤啊。不用麻黄汤,用九味羌活汤可以治疗。我曾经对比麻黄汤和九味羌活汤,法式是完全一样的法式,只是两个人说的不一样,各自解释的不一样,你把它们汇通了,或者说你要把中医内部的东西,至少像刚才吴老师提的汇通。我是一个纯中医,我经常在揣摩,至少中医内部里面好多学说是怎么回事。所以你站在那个角度可以看到什么?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所以你要尽量站得更高一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天天在那不停地背《伤寒杂病论》,正背、倒背,比赛背书,然后获一等奖、二等奖,获完奖之后,见到麻黄汤不会用,见到桂枝汤不会用,书呆子气十足,不可取。我们只要把古人东西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化成自己的如同己出效果才好呢。


大家看我怎么用的?我也不会创造发明,只会“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当时他们请我去会诊。我去帮他们查房的时候,他们给我讲一大堆病史。我说不用讲,她想干啥?她就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以后不能出院,她在我们医院已经待了几个月了,只要出院两天,保准第三天要回来,干脆就在医院住着。我说这么严重啊?他说“别的病我们控制得很好,就这个病我们没有办法处理”。我说“胸痹时缓时急者”,哪个方子?没有人知道。我说我们老百姓知道,“薏米附子散主之”。怎么办?刚好有颗粒剂,把薏米和附子一倒,就这么喝,隔三差五。老太太喝完以后怎么样?三副药以后明显好转,可以下地开始走走路了,而且睡眠非常好。到今天我来的时候,昨天还回访了下,再没有进医院。说“你的那两包冲剂太好了,到现在也没犯”。到头来验证了“胸痹,时缓时急”,这个方子至少可以治这个病。


2
病案二——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发作性睡病案



我们再看看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发作性睡病。刚才有老师讲治嗜睡病。发作性睡病是睡眠病里面最难治的,这人可以到什么程度?你要说话稍微慢一点,他就会睡着;开着车会睡着,多可怕;走着走着也会睡着。这个病人来了,他是什么原因出现的问题?我们如果按照条文来看,完了,病一个都没有符合的,“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他根本就没有一条符合。他是啥问题?少阴枢机,他这是水火升降的枢机出现了问题我们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后面我用了麻黄30克、附子30克、细辛30克。他说,“马大夫,用这么大的量”?我说,病在这摆着。你煎的时候要久煎,把盖子打开,要煎一小时,然后才敢喝,分三次喝。后来病人明显好转,下午就不瞌睡了,上午还是有想睡眠的感觉。大家看这个病人,我们用的不是条文,用的是它里面的病机呀。


3
病案三——理中汤治疗遗尿案



理中汤治遗尿的病。我们先用炮姜甘草汤,甘草和炮姜4:2的比例。等遗尿好了以后,用汤剂后怎么巩固?理中丸吃去。这孩子流口水。常尿床的小孩特点,爱流哈喇子,大家可以去观察。我一看她流哈喇子,就问她妈妈这孩子是不是晚上爱尿床。她说“对,对,对”。为啥?这就是脾不固摄的问题。实际上核心的药就是干姜、甘草。


4
病案四——五苓散治疗肾衰、癫痫案



五苓散的病人,我去查她的房,这是一个病房的病人。那病人看见大夫来了,开始不理大夫,忽然就要倒了,大夫赶快一下把她托起来,一下就抽起来了,然后她嘴巴、面部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动、抽动。他说这是面肌痉挛,讲一大堆。刚好那天我去会诊,会诊以后,他说用了利尿剂这些东西了,她身体还抽着呢,这病就没好。我说,这是啥病?他说癫痫。我说这是中医的啥病?面面相觑。我告诉大家,这是中医讲的水痫,就是癫痫,因水而成的痫。我说水痫,我刚说完他就说,“马老师,我们用过利尿剂了”。我说你用的啥?速尿什么的给我讲了一大堆。我说五苓散是利尿剂对吗?他说对。我说你把五苓散看小了,它不只是利尿剂。用五苓散,因为脸上有点浮红,而且你用大量利尿剂了,小便还是有问题,加一个药——知母,来补肺、胃、肾之阴,同时还有消肿利水的作用。你看,五苓散加了知母,你看我的比例都在这,我不会创造,我只会继承古人的东西。你看,我们后面又加了一味药——黄芪。因为她越来越好,问我怎么治?吃了两三副药以后,开始说话就正常了,嘴巴、眼也不跳。病人说:“太好了,这个疗效。”怎么巩固?依然用五苓散,因为啥?她症状消除了,病没好。我们加了黄芪18克。为什么加黄芪?黄芪升阳,她的体型是个黄芪体型,然后靠阳气调动水液的代谢输布,所以加了黄芪。五苓散讲的“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5
病案五——乌梅丸治疗厥阴病案



最后一个乌梅丸证的患者。病人来了,她是宫外孕的病人,她说输卵管不通,给我讲了一大堆,舌质有裂纹,有舌下络脉迂曲等等。我们怎么去治呢?她说输卵管不通,我就治输卵管不通吗?那请问和西医有啥区别?没有。我一看这个人,她是一个厥阴病,她出现了不寐,胃不舒服,有癥瘕、带下,从六经的角度来说,是厥阴病的范围。我把乌梅丸改成汤,看看比例剂量,就是按照原方比例剂量。病人服药以后睡眠好了,大便也成形了,白带量也少了。请问书上写乌梅丸治白带了吗?没有。你可以解释,“厥阴络阴器”什么的,怎么解释都行。关键你知道厥阴是阖吗?阖了以后,她的阴阳二气自和了,阴阳二气自和了,人体自然就把不通的地方疏通了。就是说,调气化在方证之前,辨证的尖端是方证。疾病要从气化的角度去考虑,病的整个过程要看清楚,证只是它的一个横断面,脉是当下的状态,所以脉在病后面,在证之前,有些通过脉就能够体察。还有,这个脉不要跟我讲只是摸几个脉,还有天人地的关系这个脉络叫


小 结 



我们看看古代的医生,真不容易,得会哲学、阴阳五行、周易八卦、黄老之学、儒家五常,还有释家、道家的东西,九宫象数、八字飞星、河图洛书易经、干支甲子、五运六气、天文地理、历法气象。既懂医理,还懂术数。医术里面,你得懂藏象、疾病、诊法、治法一大堆。“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还得懂得大医情怀,要众生平等,要普救含灵之苦,整个就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啊,不是一般人所能学。你看古代的学医的流程,师父带进门,三年抓药,三年读书,三年侍诊,加起来就九年,很容易就十年以上了,十年才能独立行医呢。我们现在搞完马上就要教别人怎么成为博士,博士之后马上就要去晋职称,晋完职称以后才开始行医,差远了去了。


所以中医的思想,我总结了三句话: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病脉并治我们怎么去做到呢?“情通圣贤、意通圣贤、心通圣贤。”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