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野菊花、茜草各20g。共捣烂,涂患处。 17.五倍子、栀子各30g。共研末,香油调涂患处。 18.板蓝根,捣如泥,外敷患部。 19.干姜末调蜜缚之。 20.鲜青苔,洗净,与醋拌匀,捣烂,外敷患处,于则更换。 21.黄连末30g,黄柏末、大黄末各90g。用水、蜜煎成糊状,候冷,敷于患处,每天3次。 22.伏龙肝(灶心土)250g,研细末,用熟鸡蛋熬油,调伏龙肝成糊状,敷患处,每天3次。 23.寒水石20g,滑石30g,黄连30g。研细末,以米醋调敷患处。此方宜用于小儿丹毒,皮肤热毒。 24.针刺法:取于阳明,足太阴经穴,用泻法,辅经局部,刺出血。穴位:合谷,曲池,阴陵泉,血海,委中。 25.三棱针刺血法:取穴:①血海,隐白,少商穴;②病灶周围皮肤或病灶处及其周围怒张的小血管。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园利针刺出血即可。 26.南星24g,陈皮、苍术、甘草、厚朴各24g,黄柏、姜黄、白芷、大黄各1.5g,天花粉125g,冰片6g。上药共研为末,以茶水和丝瓜叶捣叶调敷患处。 27.明雄黄、苏雄各125g,冰片6g。上药共研为末,陈醋调敷。如药干,再用醋湿润,也可用黄柏煎汁局敷。本方适用于病势较急而有蔓延之势者。先用三棱针刺病变周围健康皮肤至微出血,再涂上药,可促使炎症消退。但发于头面者不用此法。 28.大黄、马牙硝各30g。上药共研为末,调水涂之。 29.寒水石15g,白垩粉0.3g。上药共研为末,用米醋调涂。本方对小儿丹毒皮肤热赤有效。 30.活蚯蚓数条。将蚯蚓洗净放碗内,加白糖适量,半日至1日后取液涂患处。 31.芙蓉叶、乳香、没药、凡士林各适量。将前3味研细末,以凡士林调匀即成,用纱布涂布,敷患处。适用于丹毒、痈疽、热疖等急性炎症。 32.芙蓉叶(不拘多少),研末,用银花露或茶水、蜜调,或菜油调,敷患处。适用于流火丹毒,疮痈红肿,或紫赤腐烂及一切热毒等症。 33.鲜鸭跖草50片(宽叶),食醋500g。将叶片放入食醋内浸泡1小时,用叶片外敷患处(将病灶全部敷罩),干后更换,每日换4至6次。至全身症状减轻,红肿、灼热、疼痛消失后停用。适用于丹毒。 丹毒是可以预防的。平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皮肤损伤,有脚癣等皮肤病的,应积极治疗。发生丹毒时应及时治疗,并抬高患部,适当休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