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针疗法

 秋叶飘伶 2018-06-12
     浮针疗法的发展
    浮针疗法形成以后,没有原地踏步,而是在针灸界前辈的指导,朋友们、学生们的帮助启发下不断发展。这些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针具的更新和适应症的不断扩大。
1针具的发展
    我们认为,针具的演变和盛衰对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有导向性影响,有什么样的针具就有什么样的操作方法和理论,没有针具的变革发展就不可能有今日的针灸学。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铁针代替砭石从而推动针灸发展一样,当今针灸器材的演变增加,也给针灸学带来无限生机。针具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要使浮针疗法的理论成熟和完善,没有针具的创新和推广使用困难就大了很多,同时,要有针具的发明创造,必须具有理论的探索和指导。
    因此,医疗器械是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物理疗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开始时,我们采用浮针疗法时,使用传统针灸针具??毫针,用“毫针”作为浮针疗法的工具,在治疗部位较小、病痛较轻的疾病时效果快捷,疗效也比较确切,但下列的一些因素促使了我们下决心改变针具:
    (1) 在病变部位大或深时,用毫针作工具的浮针疗法效果不明显,常常需要多个毫针,甚至多针效亦不彰。
    (2) 因为浮针疗法需要长时间留针,由金属制成的毫针留置于体内常常会因为移动等因素造成疼痛,或刺破血管等组织。
    (3) 金属针留置于体内,会在病人心理上造成强大负担,总担心有一定危险。这种心理对疾病的恢复是个负面因素,特别是对那些与心理因素关系较为密切的疾病,如:恶性肿瘤、胃溃疡、肝炎等。1997年初,一位恶性肿瘤的患者强烈反对用浮针疗法,使我们坚定了改革针具的决心。该患者强调,当用毫针刺入后,疼痛确实有所减轻,但留针时间长,或多或少地产生局部区域的疼痛。因此,矛盾的关键在于留针时间上,一方面浮针疗法需要长时间的留针,另一方面,用不锈钢毫针留置会因为针尖随软组织的移动而移动,造成治疗过程的疼痛(或者说是医源性疼痛)。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针具上下功夫了。
    (4)据我们观察,浮针疗法的疗效与针具的粗细有密切关系,用粗毫针比细毫针的效果好。用细毫针罔效的病例改用粗毫针后常可收意外之良效。但是,粗毫针留针时间长更加容易引起医源性疼痛,对病人的心理影响也更大。
    (5)在用毫针作为浮针疗法器具的时候,很多病人担心把金属针留置体内会造成自己在家里无法处理的后果,因此宁可浪费时间,等候医生下班前才取针。这样既耗费了医生的时间,也不利于科室空间的利用。
    由于上述的各种情况促使我们发明浮针针具(简称浮针),也就是现在的软套管针。虽然,现在看起来浮针没有什么奇妙的,但当时却是花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了几个步骤才有了这个小发明:
    (1)首先我们想到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目的。物理疗法,最容易想到的是利用温度达到目的。在理论上讲这是行得通的:利用温度差使材料的硬度变化达到我们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寻找一种材料制成浮针疗法的器具,这种材料要符合几个要求:在低温时坚硬,温度提高后在短时间内(如半小时内)软化;对人体没有毒性、不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价格不能太贵。要满足上述几个要求,确实有相当的难度,而且即使把这种针具制成,每个浮针疗法使用单位必须配备冰箱。事实上,就目前考虑来说不是很可行。
    (2) 其次,我们觉得化学方法也可考虑。只要找到一种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能够与体内的化学成分起反应,从而软化质地,符合使用要求。但要找到这样一种材料实在困难,因为它需要满足的要求太多:在医学上该材料及其化学反应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度,能够被制作成针具;价格上也不能太贵。我们咨询了我校化学教研室的生物高分子材料专家,他们表示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无能为力。
    (3) 从临床来看,基本上可以说,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埋藏具有一定容积的物体即可达到浮针疗法的效果,我们完全可以以液体代替固体,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注射一定量的液体(如葡萄糖注射液)也应该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方法我们在临床上试用过,事实证明不是理想的选择,因为对于液体,我们较难控制它的流经路线和方向,而浮针疗法非常讲究行进路线和方向。没有适当的行进路线和方向,就没有好疗效。
    (4)最后,我们想到了复合的办法,因为事实上浮针疗法的材料需要有两种复合的功能:一种功能是有一定的硬度,能够迅速穿透皮肤,能够人为控制其行进方向和速度;另一种功能是有较好的柔软度,能够在体内较长时间留置而不致引起异物感。能分别达到这两种功能的材料在医学上都已经有广泛的运用,而且价格都不是太高。于是我们便发明了现在的浮针:主要结构为软套管和套于其中的不锈钢针芯,前者有较好的柔软度,而后者有足够的刚性和硬度。
    完成上述的思路历程大概花费了我们近半年的时间,97年11月我们按照第四种方案请厂家手工制作了第一套浮针针具。同年12月12日申请国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98年7月8日国家专利局向社会各界公开。99年5月12日正式获国家使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在进一步审查中。

2适应症的开拓
    如前所言,1996年6月当我们用浮针疗法治好了一例网球肘病人后,我们不断探索浮针疗法的适应症,这个探索过程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
    当时在广东增城医疗网点的门诊,很多四肢部的伤痛病例就是用浮针疗法来治疗的。涉及的病种有:网球肘、高尔夫球肘、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腱鞘炎(弹响指)、轧砾性腱鞘炎(桡侧伸腕肌腱周围炎)、冈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髌下滑囊炎、慢性膝关节炎、跟腱炎、干性坐骨神经痛等等。这些病痛病理变化相对简单,范围局限,浮针疗法治疗的次数不需要很多,效果好。
    第二阶段:治疗躯干部非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
    当运用浮针疗法治疗四肢部的病痛有确切疗效后,我们开始涉猎躯干部的病痛,结果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主要的病种有: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椎退行性病变、颈椎病(主要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肌纤维织炎、副癌综合症、强直性脊柱炎、带状疱疹后遗痛等。这些多数为病程长的慢性病症,治疗次数要多一些,但无论是即时疗效还是远期疗效,都要比传统针灸方法好了很多。
    第三阶段:治疗内脏痛。
    人们常常被自己的思想框框所束缚。原先我们以为浮针疗法因为针刺部位浅,主要适应于软组织伤痛等病变部位轻浅的病症,对于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一直未采用浮针疗法治疗,直到一位家住四川泸州麻沙桥40号的七十高龄针灸专家胡界西先生98年1月12日来信告知,他不但用浮针方法治疗了十余例颈肩腰背痛患者,还治疗了一例急性阑尾炎,这位老先生写道:“我在中医药信息报上,看见了你发明浮针疗法止痛新方法,我经过试治肩周炎、风湿性腰痛、肾虚性腰痛、骨质增生性腰痛,对这些病,我一共试治了10人,对止痛效果都很好,最近我治好了一个急性阑尾炎,经过医院检查,通知住院手术,患者怕开刀,来我处求治,我就用浮针上下左右各一针,进针后疼痛停止,留针4小时起针后,病人就走路回去了,三天随访,经检查痊愈(作者注:原信如此)。特向你报喜。”我们这才把注意力引向内脏病变,由此,我们治疗了急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泌尿系结石、癌性疼痛等获效甚好。没过多久,刘宝华等同志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们用浮针疗法成功地治疗了胃脘痛,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第四阶段: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
    随着内脏病变也成了浮针疗法的适应症之后,我们信心增加了,原先认为浮针疗法只(主要)治疗躯干四肢病痛的框框也被打破,发现对于头面部的颞颌关节炎、副鼻窦炎、三叉神经痛等引起的疼痛浮针疗法也有迅捷的疗效,但是对于头痛(主要指非丛集性头痛),因为没有明确位置,至今我们还没有把它作为适应症之一,当然,要是颈源性头痛,浮针疗法也可取效,甚至是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因为很大一部分的病例都因为疼痛而看病,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所以我们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疼痛的治疗上。后来,我们治疗了局部麻木的病例。第一个病例是个神经衰弱的病人,右侧下肢小腿部麻木,在南方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神经科用了大量的扩血管药和神经营养药,效皆不显,遂请我们治疗。用了三天传统针灸疗法后,效也不彰。无奈之下,用浮针疗法治疗。仅用了一支浮针,病人麻木在三到五分钟后就消失了(这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麻木都如此轻而易举,相反,大部分麻木都远比疼痛治疗棘手)。我们的临床实践证明,对于腹部胀满等病症浮针疗法也可收功。我们迄今为止治疗胀满的病例都是癌症病患者的腹部胀满,虽然不能象治疗疼痛一样彻底消除,但也能缓解相当一部分症状。
直到这时,我们还处于被动的、随机地拓展适应症的阶段,后来我们利用临床发现的现象的规律性主动地、有目的地拓展适应症。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的适应症是不断拓展的。比如说,以往没有认识到咽喉的疾病也能治疗,随着对疾病病因的深入理解,发现有一部分咽喉疾病是因为颈椎病引起的,那么治疗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对失眠的治疗也如此。
我们现在判断一个病症是不是浮针疗法的适应症,所用的标准是在短时间内能不能迅速有效。如果不能在治疗时间当场有效,我们就暂时认为该病症不是浮针疗法的适应症。大家知道,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外治疗法,用这样的标准去临床观察是要求过高的。但长期观察,需要严格的科学设计,大样本量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只肯定针灸仅仅能治43种疾病?就是因为针灸的临床观察过于主观,缺乏科学的设计,缺乏量化的研究。比如说,人人都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有效,但谁也说不准在几天之内恢复,恢复到什么程度,因为中风病人的出血(缺血)位置、多少、时间,病人的情绪、社会关系、消化功能等等都可以影响到疗效,非常难做严格的对照,临床研究得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很多时候仅仅是凭感觉行事,反对用针灸的人可以说,如果不用针灸治疗,中风病人也能恢复,针灸科研工作者只能无言。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有一例治疗成功,就以为所用的方法成功。
所以用上面所说的高标准来衡量浮针疗法是否有效,该病症是不是浮针疗法的适应症,是因为治疗前和治疗后相隔时间短,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病人的外界环境治疗前后一致(或基本一致),治疗前后有很好的可比性,那么得出的结论相对就有说服力。因此在现阶段,浮针疗法的临床观察还是要用高标准。
我们相信,随着浮针疗法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实践,读者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适应症,对浮针疗法的适应症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推动浮针疗法临床运用的扩展、量化,同时也推动对其机理的理解和研究。

从浮针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没有前人的积累,就没有今天的发现和发展,同样,今天的浮针疗法也可能成为今后医学发展的契机。如果把腕踝针比作炮仗——火药的初级运用的话,那么浮针疗法也仅仅是火炮—火药的稍稍高一丁点儿的运用。在这里,我没有贬低腕踝针的意思,相反,我认为腕踝针是可以当作针灸发展或医学发展的里程碑的。人们可以在一个阶段迷茫,但从长远来看,人的认识终究是要深化的。对于正在跋涉前进的医学家,对于那些后来的临床学家,浮针疗法也仅仅路途中的一个亮点或者是一个小小驿站。

第三节 浮针疗法的特点
    浮针疗法与传统针灸学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操作特点和疗效特点。

一 操作特点
    浮针疗法与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点:
    (1)按部位选点  
     浮针疗法最大的特点是源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它不依赖传统针灸理论,如经络理论、腧穴理论、补泻理论的指导。传统针灸理论的主体是经络、腧穴,虽然进针点的选择与发病的部位有经络理论上关系,但很多时候远离病灶。离开了传统理论,针灸疗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而浮针疗法根据病变部位所在位置和病变部位的大小来决定进针点的选取,与传统针灸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
    (2)在病灶周围进针
    很多外治法,都是作用在病灶局部,如外敷膏药,局部封闭,拔罐疗法等等。而浮针疗法并非在局部,而是作用在病灶周围,针尖并不达到病所,有时甚至可以相隔较远,如梨状肌综合症可选膝关节上方进针或踝关节上方进针。这也是浮针疗法和“以痛为腧”理论及阿是穴疗法不同之所在,这也是浮针疗法机理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3)皮下浅刺  
    传统针刺疗法大多要深达肌肉层,如图1-3-1所示,在肩中俞针刺后的断面解剖,可见针尖深达肌层。而浮针疗法所涉及的组织是皮下组织(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图1-3-2所表示的是在肩中俞部位浮针疗法的进针点针刺所涉及的组织。其实,传统针刺方法在肌肉层穿刺能否达到治疗作用是有疑问的,有人通过实验主张针刺只需在浅层即可,这使浮针疗法的针刺方法得到了针灸实验方面的支持。而皮内针、皮肤针仅仅作用在皮肤(表皮和真皮),没有深入到浅筋膜。
    (4)不要求得气  
传统针灸学认为,得气是临床取效的一个手段,也是一个标志,所以在临床上大多数针灸医生追求“得气”,通过捻、转、提、插、摇等手法催气或候气,一定要得气而罢休。针灸医师高明与否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能否得气,这种现象在病人或者同行的心目中都有体现。而浮针疗法要求避免患者有酸、胀、重、麻、沉等得气感,医生持针的手应有松软无阻力的感觉,两者大相径庭。
(5)不作捻转提插等手法
如上所言,浮针疗法应尽量避免“得气”感,也不需要有循经感传现象,因而不需要作针灸学中的手法(包括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准确地说,应该是不能做这些手法。
    (6)留针时间长
    传统针灸学,特别是古籍中较少提到留针时间问题。只是在《内经》中的《灵枢?官针》篇中论及报刺的时候提到这个问题:“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近代以来,留针得到了针灸学界的重视,但传统针刺方法也只是留置15到20分钟,很少超过60分钟。而浮针疗法要求较长时间留针。因为采用浮针针具,在一般情况下,进针时和留针过程中病人没有不适感觉,甚至不会注意到针的存在。
    (7)针尖必须直对病灶
    临床上,我们发现进针部位不能距离病灶太远,进针部位和病灶一般应在相邻两个关节之间,尽量不要越过关节,否则,效果较差。
进针时,针尖必须对准病灶,不能偏歪。因此,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这与传统针灸学强调“治神”有相似之处。
(8)扫散是重要环节。
扫散动作是进针完毕后针体左右摇摆如扇形的动作,这是浮针疗法最鲜明的特点。有无扫散0动作,或扫散完成得好坏,常常是有无疗效或疗效好坏的原因。
二 疗效特点
    经过五六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其疗效确切,有如下特点:
(1)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虽然不能说浮针疗法对其他病痛没有疗效,如据不系统观察,浮针疗法对咳喘有一定疗效,但这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才能断定,现在还不能说浮针疗法对这些病症有效(注意,这里所说其他病症并不包括脊柱病所引起的脊柱相关疾病,如颈椎病引起的咽喉炎,胸椎病引起的心肺疾病,对于这些疾病,浮针疗法有较明显的疗效);
(2)        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或扫散完毕即可收效。如果罔效,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操作方法或部位不对,需要调针;
(3)        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8到24小时),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4)        急性病需要治疗的次数少,一般1-2次;慢性病需要的次数多,多数情况下只需3-5次;
(5)        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甚至因为是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原因,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
(6)        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表明,传统针刺镇痛效果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或者不同的医生用传统针刺治疗,效果可以完全不同,但浮针疗法的效应个体差异不明显,只要是同样的病,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医生,效果相差不大;
(7)        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对恶性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副癌综合症),远期疗效不很理想,然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止痛方法;
(8)        对于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尽量不要用浮针疗法,效不好,特别是药物性浮肿的病例,效果很差;当天用了红花油等刺激性的外用药,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9)        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回家,不需要象传统针灸疗法那样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所以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
(10)        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要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总体上要节省费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