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诗联的赏评的形式

 江山携手 2018-06-12

赏评的形式

     赏评形式是指赏评作品时候的一种方式。每个人看事物的眼光不同,就会有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对于评阅老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的作品点评不好或欠缺的地方,还应该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优秀处或值得众人学习地方。不好的地方让人改进,好的地方让众人学习,这才会起到相应的效果。而要做到这样,对评阅老师来说就有一定要求,一是要会鉴赏作品。要鉴赏作品的好坏就要对鉴赏的基本知识熟知,这样才会更好的鉴赏好他人的作品;二是要形成一定的评阅形式。这形式可以让评阅者在评阅时候不会感到茫然,也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赏评的风格多种多样,但形式总的来说就如同格律诗词一样是有章可循的。鉴于此次只限于诗词联的评阅,我就各举一例作为示范,以让各位老师在评阅时候有一个基准。

1, 

出句:晚风携月泅云海(错客)

对句:孤鹜同霞宿水天(秋风)

【对句:青鸟寄情返故乡(秋风)】

评阅:出句“晚风携月泅云海”用拟人手法运用描绘了暮晚一种月在云海间穿梭缓慢移动的画景,意境优美生动。而泅(泅水,游的意思)字,既是练字的效果也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对句“孤鹜同霞宿水天”同样用拟人手法运描绘了一幅暮晚画景,但与出句不同的是描绘的是远望去与此不同相对静态画面,以“静”对“动”构成整体和谐夕阳景象。同时,用一“宿”字恰形象的反映出鹜移动之慢,好像在水天之间宿着不动,此为练字技巧也是拟人手法运用。总的来看,对句在应景应技上都与出句相合,此外对句化用古人句子,在应对之余,其意趣更胜出句一筹。

  我们再来看看我放在对句后面的一个对句子“青鸟寄情返故乡”,看似对的很工整,但是在意境上却略输一筹,“青鸟”这个意象都知道是寄托相思,传送情书的物象,但是在加个寄情就过于直白了,没用修辞手法,这就与出句就隔了一层。而后再加个“返故乡”就更加直白了,也没用到练字技巧和拟人手法。这个对句估计对很多人来说看上去没什么毛病,对于一般评阅者会很容易看做一个较好的对句。这是一个误区,既是对句者容易走进去的误区,也是评阅老师容易走进去的误区。还有一个值得要注意提醒的是,不论是对句者还是评阅者,都不能陷入“死对”“死评”的误区,要学会活用。之所以把后面的句加上,就是想告诉各位评阅老师我们要评阅一副对联或一个对句,首先要准确的把握出句信息,如果出句没摸透,那么评阅者就不可能评到要点,有的时候反而让学生模糊,不知所措。

2,诗

(1)  绝句

 

《七绝·忆美人琴声》

新韵/秋风

静幽空谷出流水,怨女伤春拭泪痕。

只道相思无处诉,情深感化坐莲人!

 

【评阅】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绝句,全诗紧扣一个“忆”字,抓住一个“想”字,用思接千里的写作手法对过去美人琴声描写,讲美人用琴声之怨是对自己思念,进而反衬出诗人自己思念远方佳人之甚。

此诗看似未提及琴声,其实与李贺名作《李凭箜篌引》一样,起句把琴声比如空谷出流水那样清澈,接着讲琴声比如怨女伤春那样凄楚。但琴声为会如此变化,琴声之所以由清新转凄美是因为探亲这寄情于琴,而这“情”到何种程度?诗人在结句给了答案。这琴声竟可以感化五根清净已经成仙修道坐上莲台的人。

此诗立足于本意琴声,用先声夺人的手法引起读者的注意,通过比喻来烘托美人琴声之妙,然后由实描转虚写,用联想和衬托的手法进一步深化琴声之妙。

(2)  律诗

 

《七律·忆高考感作》

平水韵/秋风

十载寒窗书建楼,无缘折桂亦悲秋。

灯残映月难轻进,室陋偷光枉自筹。

花坞愁浇今仕绝,柳泉笔罢此生休。

龙门鲤跃哭东野,何盼朱衣暗点头?

 

【评阅】这首七律触景伤情,通过现在的高考想到过去自己高考的失败,失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此诗的首联起句用夸张起句,诗人说自己读的书宋代藏书家孙长孺一样多,可以建楼藏书,但确是时运不济,读的书多但终究不能考上好大学,徒留下了一片伤感和遗憾。接着颔联诗人回忆自己当时的场景,说自己虽然家境贫寒,但挑灯夜战,寒窗苦读,如南朝映月读书的江泌和西汉丞相凿壁偷光的匡衡一样,立志要做一番事业,但却不能尽如人意,失败而归。一个“难”字和一“枉”,展现出诗人失败的“无奈”,全身心努力了却没有结果心中的愤恨不满和遗憾失落俨然展现在读者面前,且这既是对首联的承接也为颈联看透跳出来做了铺垫。颈联用唐寅(因考场作弊事被人诬陷,被赐科举考场罢免回乡)和蒲松龄(考了一生未得中,最后决心写小说聊斋)的看透科举后,决心不再寄望功名的故事来展现自己对高考淡看,然而看似由执着转到淡看,实则内心情感更增一层。这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如同一个人的痴情到无情,但是“无情”却有思,心里面始终还是不甘心。尾联用怜惜的方式,劝说一直考科举不得中的孟郊(一直考到50多岁才得中进士,没过几年去世)不要寄希望在朱衣(被考试官看中为朱衣点头)人身上,不要为了一个虚名而浪费了自己的青春。结句一个“哭”饱含着多少深情在内,诗人哭孟郊其实就是在哭自己,哭天下与诗人一样怀才不遇的人,劝怜孟郊其实就是诗人自己对自己劝怜安慰。

整首诗典雅蕴藉,谋篇细致,情感丰富。诗中伏笔照应,用典抒情,练字精准,通过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怀,反映出高考的制度存在的弊端,给读者世人以警醒。

 

3,词

《小重山.万里相思不见君》

/秋风

(上片)

万里相思不见君,夜来听雨落、忆长门。

欲抒心事寄回文,人渺渺,徒怨宝钗分。

(下片)

好景不留春,落花随雨尽,已成尘。

天涯何处有伊人?诗心老,情怨苦难呻!

  【评阅】这是一首伤春怨情词。黄庭经在《小山词序》把晏几道的为人总结为“四痴”,最后一痴便是“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而欺己”。此词写得极其凄苦无奈,有过之而无不及。

词的上片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讲暮夜时分,作者相思难耐,独自一人听着更漏之声。这雨滴滴落在作者心里,作者想着现在自己的孤凄之境,欲要拟书寄词又不知道伊人在哪里,心中不胜悲凉。作者用长门赋和回文诗之典,其实展现了作者是被人冷落抛弃,然纵是自己被抛弃却还是痴心于伊人。最后一句“徒怨宝钗分”一个“徒”字,可以看出作者是枉痴心。这种苦情与小山的“人百负之而不恨”是相似的。

下片起句就感叹好景不留春,说明在此之前作者曾经有一段美好的回忆,但是现在已经是天涯人渺渺了。通过写雨后花落得凄凉景象,暗示曾经的美梦已经逝去。但是作者似乎心有不甘,不甘心这段情缘就这样化为尘土。接下来,作者发出内心的呼喊,向天问伊人在何方?诗心已老,说明这样的日子已经不是一两日,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了。作者明知道花落成尘,却依旧自欺,最后内心情感终于按耐不住了,心中之苦无人可诉,发出哀鸣的呻吟。这种执着比之小山的“己信人终不疑而欺己”则有过之而更甚了。

此词婉约蕴藉,上片感怀叙事,用典抒情;下片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闺怨伤春的缠绵悱恻之情。

  这几个例子只是简单的赏评形式,重点不在内容而是这种有一定形式的评阅模式。当然我也讲到过不能走入“死评”的误区,如果有更好的评阅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当然是可以的。

出句:晚风携月泅云海(错客)

对句:孤鹜同霞宿水天(秋风)

【对句:青鸟寄情返故乡(秋风)】

评阅:出句“晚风携月泅云海”用拟人手法运用描绘了暮晚一种月在云海间穿梭缓慢移动的画景,意境优美生动。而泅(泅水,游的意思)字,既是练字的效果也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对句“孤鹜同霞宿水天”同样用拟人手法运描绘了一幅暮晚画景,但与出句不同的是描绘的是远望去与此不同相对静态画面,以“静”对“动”构成整体和谐夕阳景象。同时,用一“宿”字恰形象的反映出鹜移动之慢,好像在水天之间宿着不动,此为练字技巧也是拟人手法运用。总的来看,对句在应景应技上都与出句相合,此外对句化用古人句子,在应对之余,其意趣更胜出句一筹。

  我们再来看看我放在对句后面的一个对句子“青鸟寄情返故乡”,看似对的很工整,但是在意境上却略输一筹,“青鸟”这个意象都知道是寄托相思,传送情书的物象,但是在加个寄情就过于直白了,没用修辞手法,这就与出句就隔了一层。而后再加个“返故乡”就更加直白了,也没用到练字技巧和拟人手法。这个对句估计对很多人来说看上去没什么毛病,对于一般评阅者会很容易看做一个较好的对句。这是一个误区,既是对句者容易走进去的误区,也是评阅老师容易走进去的误区。还有一个值得要注意提醒的是,不论是对句者还是评阅者,都不能陷入“死对”“死评”的误区,要学会活用。之所以把后面的句加上,就是想告诉各位评阅老师我们要评阅一副对联或一个对句,首先要准确的把握出句信息,如果出句没摸透,那么评阅者就不可能评到要点,有的时候反而让学生模糊,不知所措。

2,诗

(1)  绝句

 

《七绝·忆美人琴声》

新韵/秋风

静幽空谷出流水,怨女伤春拭泪痕。

只道相思无处诉,情深感化坐莲人!

 

【评阅】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绝句,全诗紧扣一个“忆”字,抓住一个“想”字,用思接千里的写作手法对过去美人琴声描写,讲美人用琴声之怨是对自己思念,进而反衬出诗人自己思念远方佳人之甚。

此诗看似未提及琴声,其实与李贺名作《李凭箜篌引》一样,起句把琴声比如空谷出流水那样清澈,接着讲琴声比如怨女伤春那样凄楚。但琴声为会如此变化,琴声之所以由清新转凄美是因为探亲这寄情于琴,而这“情”到何种程度?诗人在结句给了答案。这琴声竟可以感化五根清净已经成仙修道坐上莲台的人。

此诗立足于本意琴声,用先声夺人的手法引起读者的注意,通过比喻来烘托美人琴声之妙,然后由实描转虚写,用联想和衬托的手法进一步深化琴声之妙。

(2)  律诗

 

《七律·忆高考感作》

平水韵/秋风

十载寒窗书建楼,无缘折桂亦悲秋。

灯残映月难轻进,室陋偷光枉自筹。

花坞愁浇今仕绝,柳泉笔罢此生休。

龙门鲤跃哭东野,何盼朱衣暗点头?

 

【评阅】这首七律触景伤情,通过现在的高考想到过去自己高考的失败,失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此诗的首联起句用夸张起句,诗人说自己读的书宋代藏书家孙长孺一样多,可以建楼藏书,但确是时运不济,读的书多但终究不能考上好大学,徒留下了一片伤感和遗憾。接着颔联诗人回忆自己当时的场景,说自己虽然家境贫寒,但挑灯夜战,寒窗苦读,如南朝映月读书的江泌和西汉丞相凿壁偷光的匡衡一样,立志要做一番事业,但却不能尽如人意,失败而归。一个“难”字和一“枉”,展现出诗人失败的“无奈”,全身心努力了却没有结果心中的愤恨不满和遗憾失落俨然展现在读者面前,且这既是对首联的承接也为颈联看透跳出来做了铺垫。颈联用唐寅(因考场作弊事被人诬陷,被赐科举考场罢免回乡)和蒲松龄(考了一生未得中,最后决心写小说聊斋)的看透科举后,决心不再寄望功名的故事来展现自己对高考淡看,然而看似由执着转到淡看,实则内心情感更增一层。这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如同一个人的痴情到无情,但是“无情”却有思,心里面始终还是不甘心。尾联用怜惜的方式,劝说一直考科举不得中的孟郊(一直考到50多岁才得中进士,没过几年去世)不要寄希望在朱衣(被考试官看中为朱衣点头)人身上,不要为了一个虚名而浪费了自己的青春。结句一个“哭”饱含着多少深情在内,诗人哭孟郊其实就是在哭自己,哭天下与诗人一样怀才不遇的人,劝怜孟郊其实就是诗人自己对自己劝怜安慰。

整首诗典雅蕴藉,谋篇细致,情感丰富。诗中伏笔照应,用典抒情,练字精准,通过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怀,反映出高考的制度存在的弊端,给读者世人以警醒。

 

3,词

《小重山.万里相思不见君》

/秋风

(上片)

万里相思不见君,夜来听雨落、忆长门。

欲抒心事寄回文,人渺渺,徒怨宝钗分。

(下片)

好景不留春,落花随雨尽,已成尘。

天涯何处有伊人?诗心老,情怨苦难呻!

  【评阅】这是一首伤春怨情词。黄庭经在《小山词序》把晏几道的为人总结为“四痴”,最后一痴便是“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而欺己”。此词写得极其凄苦无奈,有过之而无不及。

词的上片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讲暮夜时分,作者相思难耐,独自一人听着更漏之声。这雨滴滴落在作者心里,作者想着现在自己的孤凄之境,欲要拟书寄词又不知道伊人在哪里,心中不胜悲凉。作者用长门赋和回文诗之典,其实展现了作者是被人冷落抛弃,然纵是自己被抛弃却还是痴心于伊人。最后一句“徒怨宝钗分”一个“徒”字,可以看出作者是枉痴心。这种苦情与小山的“人百负之而不恨”是相似的。

下片起句就感叹好景不留春,说明在此之前作者曾经有一段美好的回忆,但是现在已经是天涯人渺渺了。通过写雨后花落得凄凉景象,暗示曾经的美梦已经逝去。但是作者似乎心有不甘,不甘心这段情缘就这样化为尘土。接下来,作者发出内心的呼喊,向天问伊人在何方?诗心已老,说明这样的日子已经不是一两日,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了。作者明知道花落成尘,却依旧自欺,最后内心情感终于按耐不住了,心中之苦无人可诉,发出哀鸣的呻吟。这种执着比之小山的“己信人终不疑而欺己”则有过之而更甚了。

此词婉约蕴藉,上片感怀叙事,用典抒情;下片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闺怨伤春的缠绵悱恻之情。

  这几个例子只是简单的赏评形式,重点不在内容而是这种有一定形式的评阅模式。当然我也讲到过不能走入“死评”的误区,如果有更好的评阅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当然是可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