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栗山温病十五方的临床应用

 康泰wjr图书馆 2018-06-12

蒲辅周老师诊治急性传染病颇有经验,他十分推崇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杨氏云:“温病总计十五方,轻则清之,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小清凉饮、大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八方;重则泻之,增损大柴胡、增损双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六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现介绍笔者学习蒲老经验运用杨氏十五方治疗温疫及四时温病的临床一得,以供临床实践参考。



       一、治疗温疫

      继承蒲老学术思想,运用杨氏十五方,初步临床观察对温疫范畴的急性传染病,如增损普济消毒饮治疗大头瘟(面部流火)、升降散加味治疗痄腮、升降散合银翘散加减治疗烂喉痧、增损双解散治疗时疫感冒等,确有较好疗效。



       杨x x,女,40岁,面红肿甚,左眼肿而难睁,某医院诊为“丹毒”,已用青霉素三天,病情未能控制,红肿日益加重,高烧不退,头痛,心烦,口渴,大便三日未行。化验:白血球16000,中性89%,淋巴11%,体温38.9℃,脉滑疾,舌质红,苔黄腻少津。为感受温毒所发,拟清温解毒,开泄疏利,用增损普济消毒饮加野菊花。

       酒制大黄9克、僵蚕9克、蝉衣6克、连翘12克、野菊花9克、黄连6克、黄芩9克、栀子6克、牛蒡子6克、玄参12克、桔梗3克、板兰根12克、甘草4.5克,二剂。

       一剂后大便已畅,当晚体温渐降,服二剂面红大减,目肿亦退,体温降到37.5℃,续服原方两剂,大黄减为4.5克,后用养胃生津之剂调理而愈。



       按:本例为面部丹毒,属大头瘟范畴。增损普济消毒饮以芩、连泻心肺之热,大黄荡热斩关,连翘、栀子、牛蒡、板兰根、僵蚕、蝉衣等散肿解毒,桔梗为舟楫,载药上浮,宣通肺气,以开下行之路,加野菊花清解头面火毒,治疗大头瘟甚效。



       张XX,男,12岁,发烧两天,体温38.6℃,耳垂前后右颊部明显高肿,伴有胀痛,边缘不清楚,腮腺管口红肿,咽部充血,尿黄,大便干。化验·白血球7400/立方毫米,中性64%,淋巴36%,舌红苔薄黄,脉象滑数。此为痄腮,病由疫毒内袭少阳、阳明,拟疏风解毒,升降散加味。

       酒制大黄6克、僵蚕9克、蝉衣4.5克、广姜黄6克、露蜂房9克、薄荷4.5克、白芷6克、柴胡6克、荆芥穗4.5克、银花9克、连翘9克、马勃4.5克、黄芩9克,三剂。

       服药一剂,肿见减轻,二剂肿势大消,发热亦退,三剂后调治而愈。

      按:杨氏云:“大头者,天行疵疠之杂气,人感受之,壅遏上焦……古方用白僵蚕二两酒炒、全蝉蜕六钱、广姜黄去皮三钱、生大黄四两,为末,以冷黄酒一盅,蜜一两,调服三钱……有升清降浊之功,因名升降散,较普济消毒饮为尤胜。”本例患者为病毒性腮腺炎,本杨氏上述所论,而用升降散加味,升清降浊,寒热并用,宜通三焦,条达气血,温毒病邪,能得宣泄,并遵照蒲师经验初起宜加柴胡、白芷引经散风,疗效满意。



       吴x x,女,30岁,发热恶寒,体温38.8℃,红疹始于耳后颈部,一日内遍及全身,咽峡疼痛,脚发湿气,两手浮肿,五心烦热,口苦思凉饮,大便四日未行,小便黄而短,舌苔白腻,脉象两寸浮数,两关弦数,两尺滑,诊为喉痧,系感疫疠之邪,由风、热、湿合而为病,表里不通,气营并阻,治宜双解。

       桑叶6克、荆芥6克、僵蚕6克、蝉衣3克、酒军4.5克、银花6克、连翘6克、牛蒡子4.5克、桔梗4.5克、玄参9克、浮萍9克、生石膏15克、升麻4.5克、生甘草3克、葱白3寸,二剂。

       二诊:药后红疹出透,两下肢尤多,耳稍痛、流黄水,两手指肿,骨节酸痛,周身皮肤刺痒,咽峡痛,食欲不振,大便二次,量少,舌苔减退,脉同上,拟清热解毒。

       银花9克、连翘6克、黄芩6克、黄连3克、栀子6克、酒军4.5克、生石膏15克、绿升麻4.5克、丹皮6克、僵蚕6克、地骨皮9克、生甘草3克、淡竹叶6克,二剂。

       服药后诸症皆减,夜间尚有低热,去升麻加银花藤15克、细生地12克、荷叶12克,药后疹退脱皮,体温恢复正常,后调治而愈。

       按:喉痧即现代医学所称之“猩红热”,属温疫范畴,用升降散合银翘散加减,透邪为主,兼以逐秽,疹透之后重在清热解毒兼以养阴。




       二、治疗四时热病

       根据杨氏十五方的配伍及功用,我常用以治疗四时常见热病,如以加味凉膈散治疗风温挟湿的中耳炎,以升降散与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等相合使用,分别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咽炎、胆道感染等热病,皆取得满意疗效。



       张××,女,19岁,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三天,体温39.5℃,汗出不畅,耳痛目赤,头痛甚,恶心烦躁,便闭,曾服土霉素未效,脉滑,舌质红,苔黄腻。时值初春,风温挟湿,表里壅闭。拟凉膈泄热,升清降浊,表里双解,用加味凉膈散。

       大黄9克、僵蚕9克、蝉衣4.5克、姜黄6克、蒲公英15克、芒硝(烊化)6克、薄荷4.5克、黄芩9克、栀子6克、生甘草4.5克、连翘9克、黄连6克、竹叶6克,一剂。

       药后便解,汗畅,耳痛大减,体温渐降,继服三剂,体温恢复正常,后调理而愈。

       按:患者因化脓性中耳炎见高烧不退。从脉证分析症属风温夹湿,表里壅闭。杨氏云:“风温……每以温病十五方,视其轻重而施之屡效。”我选用加味凉膈散治之,果获良效。



      沈×x,男,6岁,高热,体温39°~40℃,咽喉疼痛,充血红肿,扁桃体Ⅱ°肿大,咳嗽轻微,有时恶心,血检白血球4400,胸透(一),起病即用青霉素及阿司匹林等,仍高热不退,咽痛甚,病已三日,汗出不畅,时觉微寒,病后纳呆,大便数日未行,目赤面红,口渴微烦,舌质红稍绛,苔黄少津,脉滑数。风温上受,表里郁闭,宜疏风泄热,表里双解。

       银花6克、连翘6克、荆芥4.5克、薄荷3克、豆豉9克、桔梗4.5克、芦根15克、牛蒡子4.5克、竹叶6克、蝉衣3克、僵蚕6克、酒制大黄4.5克、姜黄3克、射干6克,二剂。

      药后便解,全身有微汗,咽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体温降到37℃左右,后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调理而愈。

       按:杨氏云:“咽喉肿痛不利之证……升降散尤为对症之药。”蒲师认为“四时温病之中亦偶有兼秽浊杂感者,治疗须与温疫相参。”临床遇有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属温邪上受而有表里郁闭,且里热较重者,我常用银翘散合升降散,方中僵蚕、蝉衣轻浮升阳,散风清热,助银翘散透邪;姜黄、大黄通腑降浊,宣通气血,协银翘散疏闭解毒;上焦火盛,宜用酒制大黄,疗效较好。



       赵×x,男,5岁,起病音哑,咽痛,咳嗽加重而见喘,已有三天。两肺呼吸音粗,有细小水泡音。头痛汗出不畅,手凉,体温38.5°~39℃,咽部充血,白血球15000,中性81%,淋巴19%,胸透结果符合支气管肺炎。大便二日未行,舌红,苔薄黄腻少津,脉浮滑数。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宜通,拟宣肺透邪,兼泻里热。

       麻黄4.5克、杏仁6克、生石膏20克、甘草3克、桔梗4.5克、蝉衣3克、酒大黄2克、僵蚕6克、姜黄3克、豆豉6克、葱白3寸,三剂。

      药后全身汗畅,大便已通,咳嗽减轻,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后调理肺胃而愈。

       按:本例肺炎,风温上受,肺热炽盛,表气尚郁,腑气不通。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葱豉汤,透邪清泄之力尤良,我常采用,疗效较满意。



       李×x,女,25岁,发烧四十六天,体温37.5°~38.5℃,在邯郸市×院查肝功能正常,肥达氏反应(一),胸透及胸片未见异常,小便化验(一),尿培养(一),白血球化验常偏高,疑诊为胆道感染、慢性咽炎,曾应用磺胺及多种抗菌素治疗,体温只能降至37.5℃,刻诊询知往来寒热,纳少,神疲,右胁及胃脘胀满,恶心,口苦,咽痛且干,但无盗汗及五心烦热,而大便偏干;望其面黄形瘦,咽部充血,舌质略红,苔黄微腻少津;切脉弦数微滑。乃邪郁不达,表里三焦不和,宜和解宣泄,方用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味。

       柴胡9克、黄芩6克、赤芍9克、太子参9克、法半夏9克、生姜3片、生甘草6克、酒制大黄9克、蝉衣6克、姜蚕9克、片姜黄6克、连翘12克。

       药后寒热渐退,胁胀咽痛消失,恶心即止,纳食增加,大便略稀;连服七剂体温恢复正常,原方去酒大黄、赤芍,续服三剂,调治而愈。

      按:杨氏云:“温病伏邪内郁,往来寒热,多属结热在里,阴阳不和,……如升降散乃此证妙药也。”本例往来寒热,右胁胀满,纳少恶心,取用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往来寒热,咽痛且干,大便千燥,用升降散升清透邪解表,降浊逐秽清里,此亦为我常用之合方,效果较好。不用增损大柴胡汤,其一里热不甚,其二有偏虚之情。



      由上可见,杨氏十五方对温疫及四时热病确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升降散与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等方的配合使用,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为进一步继承发扬蒲师有关温疫的学术思想,灵活运用杨氏温疫十五方打开了思路。



摘自江苏中医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