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托儿所:那些看不见,却能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

 邈思遐想 2018-06-13


欢迎光临云杉小屋!

我是云杉妈妈,儿童语言习得硕士,旅居德国的二胎妈妈。

我在这里为大家分享孩子语言发展的秘密,以及我的德国育儿故事。



 

 

        我家大娃一岁半时进入了专门照看0-3岁孩子的托儿所。现在他已满三岁,结束了一年半的托班生活,开始进入正式的幼儿园。

        记得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自己最重要的知识是在幼儿园里学的。最近我也常常在想,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我的孩子在德国的托儿所里究竟学到了什么?


        三岁以下的孩子,认知、语言、运动、社交能力等各方面发展都不完全,要让他们学点拿得出手的东西还真不那么容易。可是0-3岁恰恰也是一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时期,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

        今天来细数孩子在托儿所里学到的那些肉眼看不见,却能影响人一生的本领。

 


一、大胆地探索这个世界

 

        哥哥两岁半的一天,晚饭时,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说:今天在幼儿园见到蜗牛了。他用不太流利的语言,尽量对我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他摸了蜗牛,给蜗牛吃了苹果,还把蜗牛放进了小盒子。为了帮助我理解,他还用小手比划了蜗牛的样子。


        孩子能讲述幼儿园发生的事我当然很高兴,可是欧洲的蜗牛都挺大的,浑身上下都是粘液。让这么小的孩子玩蜗牛真的好吗?

        第二天,我把这个情况反馈给了老师。老师们在欣喜哥哥回家分享幼儿园经历的同时,也向我解释了为什么带着孩子观察蜗牛的原因: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用眼观察和聆听大人的描述。他们需要全方位地感知,包括触摸、闻、甚至品尝。常常会因此弄脏衣服和小手。就拿观察蜗牛来说,他们的手会被弄得粘粘的,不过这样的行为是应该被允许和鼓励的。


        对外部世界真切的感知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不仅能保持孩子的好奇心,也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思考打下基础。

        回想我们小时候,经常因为玩耍弄脏了衣服被批评甚至挨打。一个人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热情就这样被成功地打压了下去。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中国人的科研能力比不上外国人,相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我们受制于各种条条框框,失去了探索世界的热情。

 

 

二、尊重规则

 

        一次去接娃,正在教室里玩儿得高兴的哥哥见我来了,立马放下玩具向我跑过来。跑到半路突然停下说:“aufräumen-收拾”。然后转过身把散落在地上的玩具都放回到相应的地方。

        听他说的德语,我就知道这是哥哥在幼儿园学的新规则。站在一旁的老师满脸都是欣慰。没有任何提醒,更没有强行要求,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却主动去做了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与我们从小接受的“要听老师的话”不同,德国幼儿园更提倡对规则的尊重。

        人是善变的,迎合“权威”不免失去原则;而规则是不变的,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提倡对规则的尊重能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何在,也更愿意真诚地作出正确的选择。尊重规则不仅仅是教养的体现,一个尊重规则的人也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

        哥哥在幼儿园学到了许多规则:手里的食物吃完了才能拿另外的;不能随便摸烤箱;谁先拿到的玩具谁先玩;午睡时即使睡不着也要保持安静……

        这些规则为我的育儿生活省去了不少麻烦,尤其是随着二娃越来越大,两个孩子的互动越来越多,这些实用规则能够解决二胎生活的大部分矛盾。

 

 

三、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

 

        还是去接娃的时候。一次,哥哥正在玩平衡车。看他熟练地抬起双脚,仅用两只小手扶着车把保持平衡,我高兴极了。老师看出了我的喜悦,她对哥哥说:“来,转个弯吧,让妈妈看看你有多厉害。”

        听了老师的话,哥哥把车骑到几米远的地方,又熟练地转向,然后抬起双脚,任由两个车轮带着他滑到了我跟前。虽然他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但是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自信和满足。


        老师说,他们十分注重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所在,也从不吝啬言语上的夸赞来鼓励他们实践自己的能力。即使是自己脱衣服、脱鞋、自己吃饭这样的小事,也会得到老师真诚的表扬。

        因为每一次的亲手尝试都能帮助孩子实践自己的想法,认识自己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仅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来源。

        小时候,我们的细小进步时常被忽略。父母甚至因为害怕我们骄傲,不仅吝啬言语上的鼓励,还数落我们:干啥啥不成。

        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不自信总是时刻伴随着我。直到当了妈妈之后才明白,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能力都值得被大声地肯定。

 

 

四、大胆地表达自己

 

        记得哥哥在幼儿园最先学会的德语就是“meine-我的”和“nein-不”。

        老师们十分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园参加活动时,时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认真地询问小朋友的意见。那些连路都走不稳的孩子已经会有模有样地说:“我不要,谢谢。”在争抢玩具时也勇敢地表达:“我的,我的!”


        孩子需要无条件地被接纳。很多时候我们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是因为担心真实的自己不被认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善于掩饰自己竟然是一种能力和美德。

        在德国课堂上,踊跃提问的大多是西方同学,中国人总是默默地低着头,生怕老师的目光看到自己。

        我们传统的中国式课堂,学生的提问常常会换来老师的一句:“这都不会,上课干嘛去了?”可是西方课堂上的老师,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弱智,他们至少会礼貌地说一句:“嗯,这是一个好问题!”

        敢于表达自己,善于表达自己,不仅可以在人际交往中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也可以使自己过得更加轻松、坦然。只可惜这样的能力对于我们许多人仍是奢侈品。只希望孩子不要走我们的老路。



我是云杉妈妈,以上是今天的德国育儿分享。咱们下次再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