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品赏鉴 | 左狮子上行第十三砖——疏放遒媚 劲利峻整

 秦岭之尖 2018-06-13


《左狮子上行第十三砖》拓片 

向下行第廿六砖

南朝齐,高33.5厘米、宽14厘米(字面尺寸),南京博物院藏

《向下行第廿六砖》拓片 

大虎上行卌三砖  

南朝齐,高33厘米、宽14厘米(字面尺寸),南京博物院藏

《大虎上行卌三砖》拓片 


疏放遒媚  劲利峻整

 □赵启斌

  《左狮子上行第十三砖》《向下行第廿六砖》《大虎上行卌三砖》均出土于江苏丹阳胡桥南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与同出于此陵的《急鸭舌砖》《小鸭舌砖》《急斧砖》《中马坾砖》不同的是,后者皆为模印铭文砖,而前者则皆为直接刻画书写的草书、行楷书铭文砖。由于是直接在未干的砖坯上书写而成,便更能感受到当时书写者的精神风貌、情态风范以及疾笔书写时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倾泻情形。此系列砖文为六朝时人原书刻写,直接表现了六朝潇洒飘逸的精神气韵。

  我国书法字体从篆书、隶书向章草、行书、今草的转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草隶体、章草体的出现,来自于快速笔法的运用,这在草篆书体出现的时代就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无论是隶书的初成时期,还是隶书成熟后的草化时期,都有草隶书体的出现。草隶体使用的时间非常长,不仅在汉代出土的铭文砖上有草隶体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期的一些铭文砖,也仍未脱离隶书笔意,存在隶书向草书转化的迹象,亦属草隶范畴。当然,在草隶体书法的基础上,章草开始出现。东汉以来,章草进一步流行开来,到了东汉后期,出现了章草书体的铭文砖,从中反映出章草的历史演变。东汉时期,也是行书、今草书的草创时期,到了东汉晚期,习草书几乎到了举国若狂的地步。张怀瓘评价张芝创今草书体时说:“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张芝生活的时代,显然已经是草书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而后才有三国两晋以来今草书体集大成现象的出现。以上所列这些书体,也都出现在铭文砖中,行书书体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大约在东汉中晚期民间就已经有行书书体的流行。东晋、南朝时期,行、草书则有了很大的发展。丹阳南朝拼镶画像砖背面的阴刻编号文字当为工匠所作,亦是比较成熟的行草书体。可以说,发展自南朝后期,行、草书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历史阶段。

《左狮子上行第十三砖》《向下行第廿六砖》《大虎上行卌三砖》阴刻铭文,或出自于工程管理人员之手,或为制砖工匠所为,皆是为拼砌壁画和排行而进行编号做出的标识。但由于是不经意间而为的书写,又没有外部的特殊要求,因而能表现出书写者的情感。其或舒畅、或愉快、或苦闷、或悲愤、或压抑等不同心境都在迟速疾涩的线条中表达出来,感情饱满,是非常具有个性化、表现性的书法作品。有着自如抒情的精神意趣,不啻为不经意间创作出来的优美书作。

《左狮子上行第十三砖》《向下行第廿六砖》《大虎上行卌三砖》阴刻铭文砖的书体在今草、章草之间,大多不拘体势,呈现出简便流利的草书特点。虽隶意尚存,但行草书的技法都已经非常成熟,每行书写呈现出的欹侧旋转的布局方式、结体的简略得当、线条的流畅优美确实都是非常成熟的草书书体。由于是制砖工匠趁砖坯未干之际用木棒或其他硬物作笔以迅疾的速度在砖面上信手所书而成,因而线条显得愈发刚劲质朴、优美洗练,笔锋的正侧、轻重疾徐都非常自如地表现出来,极见迅疾流丽的行草之美,六朝秀美典雅的精神气韵在手下汩汩而出。《左狮子上行第十三砖》《向下行第廿六砖》《大虎上行卌三砖》阴刻铭文砖整体风格呈现出疏放遒媚、劲利峻整的审美特色,不愧为此类铭文砖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