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林风眠大师和他的画作
2018-06-13 | 阅:  转:  |  分享 
  
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提到林风眠,在我的印象里,好像他天生来就是个老爷爷。但谁没有过闪光的青春时期?看看他年
轻时的样子吧,右二纵队中间那个目光如炬的可爱青年,就是年轻时的他。二十六岁的林校长哦。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解放后,任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
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
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最高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
)任校长。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第一幅.《OPERASERIES:BEAUTYDEF
IESTYRANNY》(京剧人物系列:不屈从暴虐的美女),布面油画,58×47cm,1950年代作。林风眠2012年拍卖最高成交
价前10幅作品第二幅.《冠上加冠》,纸本设色,68×62cm。第三幅.《鸡冠花》,纸本设色,67.5×65.8cm,创作年代暂无
。第四幅.《大丽花》,纸本彩墨,68×68cm,1970年代后期作。《大丽花》创作于1970年代末,是林老移居香港后的花卉题材作
品,画中的大丽花艳丽、娇媚,这与上海时期描绘的花卉间的淡淡哀愁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诉求。作品中描绘的五颜六色的大丽花竞相绽放,画面近
景式的视觉感迎面而来,不论是从作品构图样式、表现技法,还是花卉意蕴来欣赏,都看得出此幅作品的经典所在。林风眠画中的大丽花像是一群
丰韵诱人的闺中少妇在各自展示着自己的娇媚,热情奔放中不乏优雅之态。来源:香港资深藏家王良福先生旧藏。第五幅《风景》布面油画,7
0×70cm,20世纪50年代作。第六幅.《秋韵》,纸本设色,66×66cm,创作年代暂无。第七幅.《白荷》,纸本设色,66×
66cm,创作年代暂无。第八幅.《荷塘夜色》,布面油画,68.5×68.5cm,创作年代暂无。近处花朵明朗,荷叶田田,再往远处,又
是丰富层次的暗色了。心远而境远,他一直都爱如此的构图。第九幅.《舞》,国画,纸本设色,68×136cm,创作年代暂无。第10幅.《
京剧人物——孙行者》,纸本设色,67×64.5cm,创作年代暂无。林风眠的静物画(静物?镜心?设色纸本?67×67cm),通常都是
暗色,好似在底片上看影像一样,不过其色极优雅,要千锤百炼才会出这种丰富层次的暗色来。今年真是爱蓝色,也爱那花尖儿的一点点粉紫。林风
眠的菊花(镜心?设色纸本?69×67.5cm),或玫瑰,或大丽花,都是大近景,如烟花一样从暗色里盛开出来。林风眠的戏曲人物《霸王
别姬》(布面油画?60×60cm),借用的是民间艺术剪纸的形式,又融有他自己的创造,是我极爱的造型与图式。林风眠的一生,画过无数
类似《芦雁图》(镜心?设色纸本?62.5×64cm)这样的风景。雁、鹭鸶、鸟儿,始终都在振翅飞翔,要穿越那黑鸦鸦的云层,到达他心灵
深处的自由彼岸。《渔归》(彩墨68×68cm1960年)是林风眠在处境艰难时的作品,树林金黄,层林尽染,这是他心灵里的美境与艳阳
天。《紫藤》(镜框?设色纸本?1976年)色调轻盈而艳丽,无法想像这是在共产党的监狱里蹲了五年之后出来,继续提笔画画的林风眠老人
的笔调。《紫衣少女》(镜心?设色纸本?66×66cm)当是林风眠最让人熟悉的仕女像的形象了,轻逸如神。下篇文章里,仔细说这种图式
的来源与风格。林风眠的《芦苇飞雁》(设色纸本41×57.5cm),黑白灰三色,淋漓画出水天一色、山岚微露的大写意景象。与中国几千
年来的精致传统水墨相比较,这样“横扫”的笔法是难以想象的。我想即使是明末的陈老莲,要是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会不会让他面壁反省?《伎乐
》(设色纸本67×67cm1950年代)里的女子,一看便是林风眠的仕女风格。中国历代画家仕女像的那种丝丝勾勒,到了林风眠的笔下完
全变成了简洁的线条与重色平涂,带了壁画的拙意。半裸的胴体很矜持,竟是纯真的性感。林风眠的女人,即使是乐伎,永远都是这份脱尘气与纯真
气。《美猴王》(镜框纸上水墨?67.3×64.8cm)可算是林风眠戏曲人物的一种代表图式,将人拆散了重组起来,这也正是西方抽象
艺术的精髓。但人物的眉眼儿是中国元素,脸与身体的每一个块面都有它的来头,又敢用黑色,越看越有味道。这一百年来,这种图式,仅只属于林
风眠。《瓶花图》(67×65cm?约1970年代作),是黑暗里开出来的妩媚的希望。此幅作品,从时间上,当是林风眠刚从监狱里出来后画
的。一回自我的精神世界,他的花朵即刻在笔下盛开。《宝莲灯》(设色纸本镜心66×68cm)讲的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多少年来,林风
眠倾心于戏曲故事,多么希望自己就是故事里的沉香,可以把自己的母亲救出来。所以他笔下的仕女,永远是这么的恬静,充满着一种天使与母性的
温柔。看到林风眠的《群鹭图》(镜框纸本水墨46×44cm),总有一种特别的冲动,想拥抱世上的一切可爱生灵,想好好拥抱生活。连鸟儿
都这么雄纠纠地立于世界,人的精神怎不也雄纠纠?!新中国之后,林风眠画过一批类似《乡村小学》(油画?85x77cm?1950年代)这
样题材的作品。为了要让人民群众看得懂,为了政治上的理解正确,他得把人画得“像”人,得放弃艺术革新的那个精神。不过这种图式依然得到我
的极度喜爱,仿佛是婴孩的童稚笔触,仍然洋溢着他内心的纯真气,改不了。这是23岁时的林风眠(中),正与他的好友林文铮(右)、李金发(
左)一起在德国柏林游学,真是君子楚楚。再贴一张林风眠与朋友们的照片,很小,但仍能领略他年轻时的风采。左边那个是他,很会着衣,很有派头,散发着文艺男青年的美好气质。音乐:茶韵古筝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HR2018.6.12
献花(0)
+1
(本文系znb47072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