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汉代湖南仅长沙
2018-06-13 | 阅:  转:  |  分享 
  
汉代湖南仅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今耒阳为桂阳郡治

2018-06-1309:05:23?新耒阳



本文摘录地方文史专家蔡德初《桂阳郡治与耒阳县》,因原文两万多字,现选录其中关于桂阳郡何时设立,又何时迁往郴州这部分内容。敬请关注和转发!

桂阳郡的置立

耒阳县隶属桂阳郡始于何年,这决定长沙国存在年限及长沙国疆城大小。决定于桂阳郡置于何年,《湖南通志》说桂阳郡为“文帝立郡,领县七也。”其中就有耒阳县。王国维先生亦认为汉景帝分吴氏长沙国为桂阳,武陵、零陵、长沙四郡。

说桂阳郡为汉文帝置的郡,是因《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及《前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均载吴姓长沙国因无后嗣王位,废国于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前汉书、吴芮传》载云:“靖王羌嗣、孝文后七年薨,无子,国除。”

长沙国废除以后,原长沙国地由中央政府直管。怎么管理?史无明确记载。但依汉代制度看,是会将长沙国地分郡设县管辖的。桂阳郡在这一年里分长沙国置,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这个推断不无疑问。固《史记》、《前汉书》二史《文帝纪》均载云:汉文帝于“后七年六月已亥?(前157年六月初一日)崩于未央宫”。汉景帝即位于(六月)丁末日(即六月初九日)“号曰皇帝”。而长沙王吴羌之死及长沙国的废除,只知是在汉文帝后元七年,并不知其死是在当年几月几日,无史可查。若吴羌是当年六月初一日前死,废除吴姓长沙国而立郡的就是汉文帝。若吴羌死于当年六月初一以后废除吴姓长沙国立郡的则应该是汉景帝了。虽然这一年的纪年号还是文帝后元七年。汉代未改历前,用的是殷历,与秦代相同,实行建亥,以十月为岁首。故汉文后元七年六月以后,仍有四个月是这个年号,而皇帝已是汉景帝了。所以,《湖南通志》以皇帝定桂阳郡之置立,是不一定准确的。同样,王国维先生认为是汉景帝置立桂阳郡,也是不准确的。

我们完全可以不管汉文帝和吴姓长沙国最后的国王同死于一年之间的前后史实,也完全可以不管汉景帝即位与汉文帝的死同年同月,但完全可以肯定,桂阳郡的置立是在汉文后元七年(前157)。这是可靠的。耒阳也是自这一年隶属于桂阳郡的。

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分封刘氏长沙国时,只将吴姓长沙国分出的长沙郡封给其不受宠的儿子刘发,桂阳郡依然存在数年。《史记·五宗世家》曰:“长沙定王发,发之母唐姬,故程姬侍者。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已乃觉非程姬也。及生子,因命曰发。以孝景前二年(前155)用皇子为长沙王。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立二十七年卒。子康王庸立二十八年卒;子鲋鮈立为长沙王。”其中在“故王卑湿贫国”以后,有裴骃为《史记》作【集解】引应劭注曰:“景帝后二年(前142),诸王朝,有诏更前称寿歌舞,定王但张袖小举手。左右笑其拙,上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帝以武陵,零陵、桂阳属焉。”《前汉书·景帝十三王传·长沙王》篇中为《前汉书》作注的颜师古,同样引用了应劭所说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吴姓长沙国因无后嗣废除后,当即就被肢解为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一年多一点时间后,汉景帝只将长沙郡封给自己那个无宠的儿子刘发,立为长沙国,再隔十三年后,即景帝后二年(前142年)方将原吴姓长沙国地,全部交给刘发的长沙国。这就是说,桂阳郡自前157年置立,仅存在约十六年时间就又消失了。

应劭字仲远,汝南南顿(县城在今河南项城西北五十里)人。少年时即笃学博闻,汉灵帝(公元168~188年在位)时举孝廉,中平六(189)年拜太山太守:建安二年(197),献帝诏拜劭为袁绍军参谋校尉。应劭早在延熹(158~166)中即著有《状人纪》,建安元(196)年又删律令为《汉仪》;建安二年(197)著《汉官礼仪故事》还著有《中汉辑序》、《风俗通》,《集解汉书》。应该说,应劭距前汉时近,所依据史料尚多,其所言长沙王事,可能比较可靠。

总之,桂阳郡是汉文后元七年(前157)置立,至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2)重归长沙国,其约十五六年之期,耒阳亦隶属于桂阳郡约十五六年。据《前汉书·长沙王传》载:刘发在长沙王位二十八年;子庸二十七年;孙鲋嗣位十七年;曾孙建德嗣三十四年;玄孙旦嗣二年。刘旦死后无子嗣位,其死年在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岁余,初元三年(前46),复立刘旦弟刘宗为长沙王,王莽时,长沙国绝。王莽篡汉立新朝,但史家仍将新莽朝划归西汉。新莽朝始于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结束于地皇四年(23),再加上更始一年,共计十六七年,还要加上汉元帝时之“年余”则为一十七八年,这一十七八年没有了长沙国,当然就有桂阳郡。

汉文帝、景帝时,桂阳郡存在十五六年,加上汉元帝与新莽朝时桂阳郡存在的十七八年,这样桂阳郡在西汉总计存在三十二三年。耒阳县在西汉时属桂阳郡辖三十二三年。

后汉始于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结束于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总计195年均有桂阳郡,东汉时耒阳县仍隶属于桂阳郡。

耒阳何时脱离桂阳郡所辖

《前汉书·地理志》云:“桂阳郡,注:莽曰南平,户二万八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五万六千四百八十八。县十一:郴,注:莽曰宣风(今湖南省郴州市区)、临武,注:莽曰大武。(今湖南临武县)、南平(今湖南蓝山县)、便,注:莽曰便屏。(今湖南永兴县)、耒阳,注:莽曰南平亭。(今湖南耒阳市)、桂阳(今广东省连州市区)、曲江(今广东韶关市曲江区)、含洭(今广东英德市西北七十里有含洭县城)、浈阳(今广东英德市)、阴山(今湖南攸县境内)、阳山(今广东韶关市境内)。”

《后汉书·郡国志》曰:“桂阳郡。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二十九,口五十万一千四百三。郴,有客岭山、便、耒阳有铁、阴山、南平、临武、桂阳、含洭、浈阳有领山、曲江、汉宁,永和元年(136)置(今湖南资兴市、汝城县、桂东县地)。

《三国志》无地理志,但据吴增僅、杨守敬著《三国郡县表附考证》文云:三国吴有桂阳郡,孙权、孙亮、孙休时期桂阳郡辖有:郴、耒阳、便、临武、阳安(今湖南资兴市、原汉宁县于孙亮建兴元年(252)改名)、南平、曲江、桂阳、含洭、浈阳、新平(今湖南常宁市,吴孙亮太平二年(257)移置湘东郡,县为耒阳县分立)吴孙皓朝桂阳郡辖:郴、耒阳、临武、南平、阳安、便等县,余入新立“始兴郡”。

《晋书·地理志》曰:“桂阳郡、汉置、统县六,户一万一千三百。郴、耒阳、便、临武、晋宁(原阳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名)、南平。”另据洪亮吉《东晋疆域志》云:“桂阳郡、汉置、东晋领县”八:郴、汉旧县地,《元和郡县志》省便(汉旧县)入郴县。汝城,《元和郡县志》:东晋分郴县立。平阳,《元和郡县志》:东晋陶佩分郴县立。耒阳、汉旧县。临武、汉旧县。晋宁、《水径注》: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280)改为晋宁县。南平,汉旧县。阳山,《元和郡县志》后汉省,晋重立。”

南朝《宋书·州郡志》曰:“桂阳太守、汉高立,属荆州。领县六。户二千二百一十九,口二万二千一百九十二。……郴县,伯相,汉旧县。耒阳,子相,汉旧县。南平令,汉旧县。临武令,汉旧县。汝城令,江左立。晋宁令,汉顺帝永和元年(136)立曰汉宁,吴改曰阳安,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曰晋宁。”

《南齐书·州郡志》曰:“桂阳郡:(属湘州)郴、临武、南平、耒阳、晋宁、汝城。”

南朝梁、陈书均无“州郡志”、“地理志”。据洪孙《补梁疆域志》没有耒阳县之记载,曰:“桂阳郡……领县五:郴、南平、晋宁、临武、汝城。”臧励龢《补陈疆域志》曰:“桂阳郡领县五:郴、临武、南平、便、晋宁。”

南朝陈时臧励和在《补陈疆域志》中,已将耒阳县载于湘州,为湘州湘东郡下,估计梁朝时就已属湘州(吴太平二年(257)分长沙郡东部都尉立)湘东郡,《兴地纪胜》载耒阳于“梁、陈间移县治在骜山口,隋平陈始更曰耒阴(属衡山郡)。”自梁(502~557)陈(557~589)间,耒阳与桂阳郡脱离了隶属关系,桂阳郡之名,也随着隋、唐的改革而消失。(唐实行道、州(府)、县的地方行政制度、废除了自汉以来的州、郡、县制度)唐代时。耒阳属江南西道衡州辖下。

要补充说明的是三国混战时期,耒阳之归属。建安十三年(208),吴、蜀联合在赤壁打败曹魏后,接着刘蜀攻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即所谓“借荆州”。耒阳属蜀国,刘备还曾派《三国演义》小说中吹捧的庞统,以从事职守(低职兼高官)耒阳县令,然《三国志·庞统传》云其“在县不治,免官。”建安二十年(215),孙吴向蜀索还荆州诸郡,派吕蒙率军接收长沙、桂阳诸郡,会曹魏攻汉中,刘蜀怕两面作战,与孙吴议和,以湘江为界,湘江以东各郡县归吴,以西郡县仍属蜀,这样,桂阳郡在湘江东部地归属吴国管辖。自此始,耒阳县属吴国了,只不过今存耒阳之谷朗碑云:“谷朗字义先,桂阳耒阳人也”,依此估计,桂阳郡治可能已迁至郴州了。

耒阳县城是两汉桂阳郡治所在地

西汉、东汉又称之曰前汉、后汉,统称两汉。两汉时期的桂阳郡治府均在耒阳县。

郦道元(455或466或472~527年在世)在其所著《水经注》中说:“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又曰:“县有汉水,其水清澈,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其所谓“旧县”当是指秦、汉时之“旧县”;所谓“郡故城”,当是指桂阳郡之郡治所在故城,其“故城”即指两汉时期之郡治城。这个“郡故城”东有耒水,南有肥川。耒阳县城之东有耒水流过,耒阳县城之南有肥川汇入耒水。郦道元所言,桂阳郡治之“故城”中,正是指的耒阳县城所在地。因之可说:两汉时,桂阳郡治在耒阳。

既称耒阳是“郡故城”,那么,郦道元著《水经注》时的桂阳郡治城在哪里?郦道元在书中说得很明白:“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又引《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王莽更名南平,县曰宣风,项羽迁义帝所筑也。”郴县也是秦、汉时立的“旧县”,是郦道元在世时的桂阳郡治所在县,即郦道元写《水经注》时的桂阳郡治所,而不是两汉时桂阳郡的“郡故城”。据王成祖先生《中国地理学史》云:《水经注》一书著于490~557之间,此期间正是中国史南北朝之南朝齐(480~502)、梁(503~557)间。故唐初编修的《隋书·地理志》云:“郴、旧置桂阳郡”也是指齐、梁时,桂阳郡治在郴。

西汉新莽时,王莽将桂阳郡“更名南平(郡)”,将耒阳县“更名南平亭”更能说明西汉立桂阳郡时之郡治在耒阳县城。

《前汉书·王莽传》曰:“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也。”而曰桂阳郡、耒阳县之更名,郦道元均是依后汉学者荀悦,服虔,应劭等人及晋代一些学者对《前汉书》的注解。王莽复古,给很多郡更名,而将郡治所在县,更名与郡名相同,但以“亭”字与郡名相区别。如:王莽将汉东郡(郡治在今河南濮阳县)改名为治亭郡,而将原郡治所在的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县)更名为治亭,仍作治亭郡郡治所在地。西汉的沛郡(郡治所在相县是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偏北,再龙集南)更名为吾符郡,而将汉沛郡治所在县相县,更名曰吾符亭;将汉常山郡(郡治城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更名为井关郡,而将原郡治所在元氏县,更名为井关亭,仍作郡治。还将汉敦煌郡(在今甘肃境内)更名为敦德郡,而将原郡治所在的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市西)更名敦德亭,将汉桂阳郡更名为南平郡。将原郡治所在的耒阳县,更名为南平亭,仍作南平郡郡治,一点也不奇怪。故完全可以说,两汉(含新莽朝)桂阳治在耒阳,完全可信。

桂阳郡更名为南平郡,原桂阳郡本就有南平县(今湖南蓝山县),更名南平郡后,仍有南平县,若郡治不在耒阳,完全没有必要将耒阳县更名为南平亭;若桂阳郡治在郴县,王莽则完全可命郴县为南平亭,而不会更郴县名为宣风县。这也是显而易见的,证明南平郡郡治是南平亭,即原耒阳县城。

同时,秦汉时,耒阳县较之郴县,交通方便,一条耒水,可直达中原,东可达海;耒阳较之郴县,经济发达,眼界开阔。而郴县在秦汉时是个“兹山界夷夏,天际横寥廓。”((梁)江淹《自乐昌郡泝或溯流入郴》),“号为楚之上游,而实岭麓斗僻之地。”(吴仲华权《皇华馆记》)。直到1949年,仍然是个“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地方。项羽因怀恨反秦军共立的楚怀王孙心,于汉高帝元年(前206)佯尊怀王为义帝,并说“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人徒义帝长沙郴县”若郴县是个富饶之好地方,项羽绝不会作为自己怀恨的孙心之放逐地。客观上也正说明西汉时,郴县不可能是桂阳郡治所在县。

东汉时,桂阳郡治仍在耒阳县

范晔根据汉代人编写的《东观汉记》,再次编写的《后汉书》,证明了东汉桂阳郡治在耒阳县。

《后汉书卷一百八·宦者列传·蔡伦传》云:“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蔡伦是耒阳人,《水经注卷三十九》载云:“耒水……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西北迳蔡州,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稍早的盛宏之《荆州记》亦云:“耒阳县百步许,蔡伦宅其中具存,其傍有池,名蔡子池。”《元和郡县图志》云:“耒阳县……后汉蔡伦即此县人,有宅基在县西一里,”蔡伦是耒阳人,《蔡伦传》却说是“桂阳人也”,就正说明东汉蔡伦时,桂阳郡治在耒阳。若桂阳郡不在耒阳县,就会写成“桂阳耒阳人也”。

从古代修史为人作传的习惯来看,被作传人之籍贯是要述出所出生的郡名和县名,如“卫飒字子产,河内(郡)修武(县)人。”、“许荆字少张,会稽(郡)阳辣羡(县)人。”若被传之人籍贯在郡治所在县,则只写郡名,不写县名,“谷永字子云,长安人也。”“张俊,蜀郡人。”“李云字行祖,甘陵(郡)人。”“刘瑜字季节,广陵(郡)人。”这些都能证明“桂阳人也”,其实就是“耒阳人也”。

《后汉书·许荆传》也从侧面证明了桂阳郡治在耒阳。许荆是汉和帝(89~105年在位)时,迁任桂阳郡太守,“尝行春到耒阳县”。所谓“行春”是汉代一种重农制度,即郡“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人农桑,振救乏绝”。意为郡太守在春耕春种之时,到郡辖内各县巡视,督促农耕,振济贫困而无法耕种的农户。既是劝农,季节性就强,太守一般只在郡治所在县及周边近县“行春”,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主要靠水路来往,若行巡路远且无水路之县,所费时日太多,则会错失时令,失去“行春”意义。许荆使记述许荆行春到耒阳,亦可证桂阳郡治就在耒阳县城。

其中古代一些读书有功名的官员们,早就认定桂阳郡治在耒阳县。如明代耒阳人刘芳,是万历已卯年(1579)举人,曾任武冈州(今湖南武冈县)学正,他在其《蔡子池》诗中云:“龙亭原隶桂阳籍,此地曾为桂阳治。桂阳移郡仍耒阳,故今名载耒阳志。”再看清河南邓州(今河南省邓县)人彭而述,进士,于顺治十五年(1658)任上湖南道巡道时到耒阳,曾写谒《庞公祠》一诗,诗中云:“兹来桂阳郡,仰止钦高风。下马拜荒祠,岁戊戍孟冬。”(戊戍岁即顺治十五年(1658))。

将造纸发明家写入史书作《蔡伦传》的年代,也可说明后汉桂阳郡治在耒阳的。唐刘知几《史通》云:“至元嘉元年(151),”复令太中大夫边韶、大军营司马崔实、议郎朱穆、曹寿杂作《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实、寿又与议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愿》及《郑众》、《蔡伦》等传。凡百十有四篇,号曰《汉记》《蔡伦传》”。中云“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正说明东汉恒帝元嘉元年(151),桂阳郡治还在耒阳,整个东汉王朝自光武帝建武元年(25),到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总计不过196年,151年时桂阳郡治还在耒阳,因之可以说,整过东汉,桂阳郡治均在耒阳县。《旧唐书、地理志》曰:“后汉(桂阳)郡理耒,寻还郴。”“后汉郡理耒”是准确的,而“寻还郴”之说,没有依据。

什么时候桂阳郡治搬出耒阳迁入郴州的呢?史无明确记载。我们认为是在三国吴国末期,桂阳郡治才搬出耒阳。现存耒阳文物局的《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碑》,云:“府君讳朗字义先,桂阳耒阳人。”此说可证明,桂阳郡治已搬离耒阳,谷朗卒于凤凰元年(272)距吴国灭亡(280)已仅剩几年时间了。

来源:肖希求整理摘录



献花(0)
+1
(本文系xianfengdu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