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如果邓艾能早点读懂司马昭给他的嘉奖诏书
2018-06-13 | 阅:  转:  |  分享 
  
如果邓艾能早点读懂司马昭给他的嘉奖诏书,他的下场不会如此凄惨

2018-06-1308:52:19?石头说历史

来稿/景风

在今天的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村,一位历史人物的故居坐落于此,此人名叫张巡。



他是当年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死后却被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韩愈盛赞他:“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说的就是张巡和他的手下们在被敌人重重围困的情况下,死守睢阳,从而阻碍了叛军向南方的侵夺,保卫了大唐的东南安全。

可是,他在守城过程中的决策也让很多人感到恐惧。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守城将领竟然会以杀死城中之人的方法来让将领存活。

事情还得从安史之乱说起。



如果邓艾能早点读懂司马昭给他的嘉奖诏书,他的下场不会如此凄惨

2018-06-1308:52:19?石头说历史

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了节度使,结果在之后的时间里,节度使的地位一路飙升,军事力量逐步强大,以致于打破了唐初军队配置上内重外轻的局面,甚至形成了地方节度使势力凌驾于中央之上的局面。

公元755年12月,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军起兵反唐,延续时间长达八年之九的安史之乱由此展开。

安史之乱开始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57年,在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的指挥下,尹子琦率领军队进攻睢阳。当时的张巡协同睢阳太守许远一同坚守宁陵,并在宁陵将军队聚集起来。在守卫睢阳的战役中,张巡可谓发挥了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声东击西,奋勇杀敌,可以说是抓住一切机会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可终于还是被围困在睢阳城中,叛军把睢阳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城内粮草严重不足,城外也没有援兵可以帮助,一切的一切都得靠城中的将士们,局势对他们极其不利。也许命中注定这城是要破的,他们注定是要赴死的,不同的只是城破之日和他们赴死的时间。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保住这城池,就算这城堕落成焦土,也要阻止叛军南下的脚步。

当时城中有将领建议弃城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张巡分析了敌我形式否定了这一想法。在他看来,睢阳城虽然已经危如累卵,但仍旧是江淮地区的门户,如果睢阳城保不住的话,那么叛军的势力定如洪水之势,一泻千里,将对大唐东南一带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而且,如果睢阳城失陷,那么大唐的赋税来源和兵员都将成为问题。因此,张巡决定誓死守护睢阳城,尽量拖住敌人的脚步。



如果邓艾能早点读懂司马昭给他的嘉奖诏书,他的下场不会如此凄惨

2018-06-1308:52:19?石头说历史

这时张巡的军队已经断粮多时了,士兵们个个面有饥色,将领们也吃不饱饭,作战能力严重下降。城内的树皮、纸张、老鼠、鸟雀都成为城中人的口中之物,但仍然解决不了粮草问题。于是,张巡首先下令杀死了自己的爱妾,然后强行命令众位将士吃下,紧接着,睢阳太守许远也杀了自己的奴仆来缓解饥饿的局面。两位高级官员既然已经作了“表率”,接下来的日子里,妇孺老弱竟然都成了解决饥饿问题的粮草,睢阳城似乎成为了一个人间地狱,人吃人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城破之时,睢阳城的人口已经从战争之前的四万人减少到了四百人,情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城破之时,张巡以身殉国,保留了忠义流传人间。可是他杀妾食民的做法却不能够轻易被人们接受。



按照西方的功利主义观点,只要是能够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作法、只要能够促进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或者说福利,那么这个行为就是被允许的,即使它不正义。

张巡的作法可以说是他忠君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为了保护大唐东南的万家灯火不被铁骑侵扰,为了大唐牺牲这一城的百姓,可见他并不是把这一城的百姓当作目的,而是当作了工具。

在2007年,张巡事迹还一度成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事例。

在我看来,张巡就是事出无奈,不得不杀掉一部分人来保全这个军队,从而阻挡叛军南下的脚步,既然日后从容赴死,又怎么会有贪生怕死之说呢?

他太过重视自己作为一个将领、作为唐朝的一个臣子的身份,却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有最基本的人性。



献花(0)
+1
(本文系xianfengdu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