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程影像服务的发展条件

 jqdhuangdongxu 2018-06-13

美国远程影像服务公司vRad(Virtual Radiologic Corporation)是美国最大的远程影像服务公司。2014年年收入1.85亿美元,通过自建超过350人的专业影像学医生团队,为全美50州及国际市场超过2,100家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读片服务,年读片量超过500万份。


这家公司2007年纳斯达克上市,当时年收入为8,600万美金,2010年被私募基金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以2.68亿美元收购,同时退市。2015年5月被纽交所上市公司MEDNAX以5亿美元收购,MEDNAX是一家专注新生儿、产科、儿科、麻醉等专科领域医疗服务的公司。


根据MEDNAX 2015的数据,美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大致为180亿美元。根据研究机构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2014年发布的报告中的数据,2015年全球远程影像市场(包括产品和服务)规模大致为17亿美元,2019年可能达到37.8亿美元。根据这些数据推算,美国作为远程影像发展的主力市场,其远程影像市场占整体影像市场的比例也在5%以下。总体来说,远程端相比线下整体的医疗服务仍是冰山一角。


不过,vRAD为小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和部分专科医院提供的影像读片服务背后体现客户需求的一个重要特征:弥补。


与线下的关系:弥补而非取代


从vRad的发展经验来看,客户选择远程影像的考虑有几点。一是弥补专科影像读片能力的不足,vRad强调其独立的影像学医生团队中75%是训练有素的专科领域的读片专家,随着近年来某些疾病的高发,专科领域读片如乳腺摄片需求快速增长,这些领域非常专业,而许多中小医院没有足够的专科病人量的需求来雇佣自己的专科医生的成本,因此选择了外包。


第二种考虑是弥补夜间、双休日、假日期间读片能力的不足。vRad的竞争核心之一是提供365天24小时无休的读片服务,即便在夜间节假日等时间也能够做出迅速的读片结果,弥补了医院全职影像科在某些时段的人手不足。小医院也可以节省雇佣夜班影像医生的成本。


从vRad近15年的发展轨迹来看,远程影像和线下影像科的关系更多的是弥补。假设最佳服务状态为10分,那么远程影像有助于医疗机构将影像服务从8分提升到10分,而对于没有影响能力的机构,远程作为一种辅助服务却无法将0分提高到5分。也就是说,远程服务更多是弥补现有服务在某些领域的不足,医疗服务本身也需要影像学的基础才能借远程端提升服务,远程并不能助完全没有影像基础或基础很弱的机构拓展服务。


根本上来说,影像学是医学诊断的辅助手段,假如医疗机构本身没有一定的医学实力,没有专业能够根据影像学报告作出诊断的医生,仅凭远程影像做出的结论,仍然无法很好地为病人服务并留住病人。


在读片基础之上更高门槛的服务


vRad除了读片之外,还将服务衍生到数据服务和影像咨询领域,建立门槛更高的竞争壁垒。vRad通过15年的积累,建立了庞大的影像数据库和影像处理及分析的经验。基于这些数据和经验,vRad将服务拓展到更深一层的分析领域。


vRad的数据分析和咨询服务主要针对医疗机构的两类需求。首先,医疗机构有大量的影像学数据,但缺乏将医学数据进行系统处理,转变为能够提示治疗效率与风险关系、以及提升管理效率的管理型数据的能力。奥巴马医改提高了治疗价值的重要性,将治疗效果作为支付方的重要考核指标,因而医疗机构越来越有动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治疗效果、增强管理效率、及节约成本。影像作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价格昂贵的一类项目,受到医院更多的重视。针对这些需求,vRad能够将影像数据和医院经营方案结合起来,为影像本身提供了增值服务。比如,vRad可以根据MRI的使用频率和治疗结果、开支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考量医生在使用这些检查中的合理性、成本评估以及效率评估。


医疗机构的第二类需求来自影像的成本和收入的综合评估。vRad为一些医疗机构评估如何在成本最经济、效率最高的情况下管理自己的影像科。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和规模不同,影像学的解决方案包括自建、自建加专科外包、外包加培训等多种途径。一些医疗机构在某些领域内可能有专长,但在另一些治疗领域缺乏病人量的优势,为此无法负担起单独的专科影像医生。基于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投入能力和产出,可以得出最经济有效的影像解决方案,既能为医疗机构节省开支,又能保证服务质量。


总结来看,vRad的服务已经从单纯的读片,衍生到数据分析和影像解决方案领域,建立了庞大的影像学数据库。不过,远程端的服务总体来说仍然是线下的一小部分,仍然是线下的一种补充,并且要基于线下服务能力的基础才能进行。


远程影像服务的定位决定其发展路径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远程影像服务的对象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实力。首先是吸引病人的实力,具备一定的服务基础。然后是影像服务本身的实力,其医生具备一定的影像服务能力,机构本身则具有基本的影像硬件,才能在此基础上,弥补其影像服务的不足。因此,对于这类通过服务的创新为传统行业服务的公司,发展的基础在于准确的服务对象定位。这一案例所揭示的是与中国市场上定位为基层进行影响服务的模式的鲜明对比(我们会在第三部分中详细阐述),由于中国的类似模式所定位的被服务对象——基层机构——在影像实力上极度欠缺,且无论从软实力还是硬实力上看,都难以吸引病人,因此嫁接在这类土壤上的远程影像服务难获突破,将落入服务对象定位错误的陷阱。

由于医疗器械进入大医院变得越来越困难,以及政策对影像服务进入基层的鼓励,远程影像服务作为能够衔接基层和大医院的一种模式受到市场的亲睐。中国目前在远程影像领域的发展主要偏重技术领域,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区域性医疗体系带来的远程影像在技术和服务层面的需求。不过,在对远程影像服务的价值进行肯定的同时,投资者必须认识到远程影像不同于远程问诊以及远程心电这两类更常规服务的特性,远程影像由于使用频次低而对专业医生要求高,加上市场的支付、医疗资源、利益分配等条件不成熟,远程影像总体的发展具有局限性,短期内快速发展仍有很大挑战。


目前有多地在推进区域影像服务,比如上海市闵行区与东软合作建立了区域PACS应用,由两家区域内的综合性医院进行会诊,全区12家社区中心分别由对口的综合医院提供影像会诊服务。未来,在经济发达地区,基于市和区的影像合作模式可能加速发展。由政府主导可以解决上下游医疗资源衔接的问题,而且,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这种模式操作的优势在于基层相对来说设备较为完善,医生的素质也较高,上下级衔接比医疗发展不平衡极为严重的内陆地区要容易一些。不过,目前这类区域影像合作的模式仍主要靠行政命令进行,作为区域医疗发展的重要部分,综合医院对基层的帮扶性质仍然很浓厚。如果未来不能为基层找到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且明确上下级医院的利益分配,这种模式的持续性仍会有问题。


这类区域影像体系建立大都由当地企业承接,进行必要的硬件、软件和服务体系搭建。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引入民营资本在技术和平台上的力量,建立各层级医疗机构互通的渠道,同时有当地政策支持,快速获得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远程会诊所必要的医生资源。


不过,公私合作的紧密程度随各地的政策和实施方案不同而不同,毕竟参与的企业无法直接动用优质医疗资源,因此双方更多是合作,行政命令的力度也很不一样。由于很多地区的基层往上输送病人的能力仍然不强,尤其在农村和郊县,基层整体实力偏弱,病人由于不信任当地的影像服务而直接选择大医院就诊。因此,基层向大医院输送病人的频次不确定性很大,大医院从纯粹的读片上获得的利益也不明确,可能影响到大医院服务的动力,而这一点是承接项目的民营企业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也意味着短期内远程影像的区域性合作可能仍会是小范围、尝试性的,而且难以有很明显的数量和金额上的增长。


对进入远程影像板块感兴趣的公司包括医疗器械公司、HIS厂商以及专业的影像公司。


医疗器械公司对远程影像的兴趣主要助推原因是产品进入医院变得越来越难。由于国家开始限制大型医院举债采购医疗器械,加上反腐的力度加大,未来医疗器械进入顶级医院的速度将放缓,装备限购意味着销售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许多医疗器械公司将着眼点转向了区域影像体系。由于国家对分级问诊的支持以及多地推动区域影像试点的展开,远程影像可能成为医疗器械公司新的渠道,通过区域远程影像服务将产品和技术推广到更为广阔的基层。


不过,现阶段进入这一领域的医疗器械公司会发现他们需要长时间布局。由于远程医疗的支付办法仍不明确且各地医保实力差异较大意味着未来对待远程医疗的态度可能很不一样,因此,医疗器械公司目前更适合在某些地区进行远程服务的布局。同时,由于大医院资源很难控制,无法保证远程影像服务的流程和服务量,这些尝试短期内只能是小范围的,局限于合作比较紧密的大医院,或者由行政命令推动的地区。医疗器械公司可能面临较大的前期技术投入,但短期内回收成本的可能性不高,更多是在地区性尝试资源衔接和积累技术经验的过程。


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医疗器械公司进入远程服务领域。他们的优势是在某些地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大医院资源和合作经验,并且向基层推广的时候,从硬件和技术培训切入也是基层很欢迎的办法。但医疗器械公司进入远程影像的劣势在于信息服务技术,由于远程医疗除了需要设备,更需要传输、存储、交流等信息服务,而这些并不是生产设备的器械公司的强项。未来的区域远程医疗体系将更加依赖信息互通和数据分析,设备反而可能成为入口而非竞争核心,在这方面医疗器械公司缺乏优势。


而另一方面,包括HIS厂商在内的医疗软件公司也正在尝试远程影像领域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医疗软件公司的优势在于医院渠道以及和其他软件或平台打通的可能性。首先,医疗软件公司已经具备医院渠道,尤其在中国医疗这一区域性很强的市场,不同的软件提供商有不同的地区性优势,有些供应商在某些地区除了医院渠道,还建立了和当地医保的合作,未来这会对远程医疗领域的布局起到有利作用,可能为远程医疗的支付打下基础。


同时,医院需要的软件复杂多样,但医生对信息产品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未来能够和医院整体信息体系整合的产品将更有优势,也更容易被医生接受。在远程医疗上,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需要提供和病历、支付等互通的解决方案,让整个远程医疗体系更容易融合到整个信息化大框架中。因此,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将有优势。


但软件公司的劣势同样很明显。由于影像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无论是影像显示还是存储和传输,都和普通的文档不同。因此,影像技术和相关软件的门槛将更高,这会将很多软件公司挡在门外。


除了以上两类公司,随着医学影像走向数字化和互联网化,越来越多的专业影像技术公司出现了。这些公司相比传统领域的技术或者设备公司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无论是医疗器械公司衍生做远程医疗,还是传统的医疗软件公司进入远程领域,能否做到专业一直是困扰这些公司的问题。由于影像技术专业要求较高,因此,专业影像技术的公司仍然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医疗器械和软件公司面对的都是终端的客户(医疗机构),而影像技术公司则可以与多个提供商合作,嫁接影像技术和平台,也可以直接提供给终端客户。因此,影像技术与其他产品如设备和医疗软件的衔接能力将有助于多渠道推广产品和服务。


不过,这同样也是专业影像技术公司的软肋。由于缺乏成熟的医院渠道,影像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需要和多方进行合作,即使是自建医院渠道,地域性也非常明显。由于影像属于有损伤的检查,不如心电这样的常规项目一样发展上有量的优势,因此早期的渠道搭建和合作关系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