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期三的信 | 神恨罪恶,却爱罪人

 傅佩荣 2020-10-20

  读者 王黎璐:  

奥古斯丁说不要痛恨犯罪的人,我本能是抗拒的。有一个类似的说法,“神恨罪恶,却爱罪人”,可是,“爱和恨难道会同时存在于神身上吗?”。一位牧师卡森反问道:“你有孩子吗?”但是我还是理解不了,希望老师指导。

   傅老师说   

奥古斯丁为何说不要痛恨犯罪的人?因为:

第一,他(犯罪的人)跟我们一样是软弱的;

第二,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别人的遭遇;

第三,更重要的是,人可以改过迁善

如果痛恨犯罪的人,会使他改过迁善的意愿降低,甚至可能使他自暴自弃。

我们可以把奥古斯丁说的“罪恶”延伸到更广的领域,譬如社会的不公平,经济的不平衡以及各种特殊的个人遭遇。我曾看过一个报道,提到美国高中生有30%无法完成高中学业,主要原因有三个:吸毒、酗酒和性泛滥。

我们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设法消除造成罪恶的因素,减少人们犯罪的可能。譬如要打击毒品交易,限制将酒精出售给未成年人,不能对性泛滥听之任之。等到青少年犯罪后再来责怪他,对他也不公平。

有人犯了罪,对社会造成了伤害和威胁,我们当然要痛恨;但与其责怪这个人,不如去思考使他犯罪的因素是什么,如果这些因素一直存在的话,还会有更多的人走上犯罪之路。我们要痛恨这种罪恶,就要设法减少或阻止造成罪恶的相关条件。当然要完全消除罪恶恐怕也只是个幻想。

奥古斯丁他对人性的了解非常深刻,他说过:“坏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他又说:“我们最危险的敌人其实是我们对敌人的仇恨,这种仇恨在我们內心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我们打击敌人给敌人造成的伤害。”内心里面没有深刻的反省,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语句。

王黎璐提到“神恨罪恶,却爱罪人”的说法,有人问:“爱和恨难道会同时存在于神身上吗?一位牧师卡森反问道:“你有孩子吗?”这个观点值得我们参考。

我们对子女最容易出现“又爱又恨”的情感。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父母又常常“恨”铁不成钢,这种“恨”也包括抱怨和委屈,天下的父母恐怕都有类似的体验。我们常说的“爱之深,责之切”也是一种爱恨交织的表现。如果感情中不存在“恨”,这种感情是很难想象的。

奥古斯丁是一位宗教家,也是一位哲学家,我们要用心思考他的话,练习由他说的话反推他的心灵状态、他的信仰,进而理解他对人生的各种看法。如果你能经常练习反推,当你自己遇到问题时,你思维的角度、宽度和高度都会不同,这才是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所在。

  读者 李亚彬:  

怎么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呢?

   傅老师说   

对自我的认识要从自己本身出发,逐步向外扩展:

首先,就自己本身来思考,认识自己过去的经验、目前的处境和将来的愿景。譬如我的年龄、家庭背景如何,做过哪些事,遇到过哪些人对我有重要影响,我有何志向。

第二,把自己放在人际互动的网络中,认识自己与哪些人有何种关系。这可以由近及远,涵涵盖所有你认识的人,譬如家人、亲戚、朋友、公司同事等。

第三,把自己放在国际上看,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具有哪些特色。如果只看自己是中国人这一点,中国有14亿人,你不容易发现自己的个性,所以要从第一步渐次来看。

最后,把自己放在整个自然界之中,认识到自己是人类的一员。

对上述方面有充分认识之后,最重要的是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是谁”这个问题决不能脱离“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孔子教学生第一件事就是问他有什么志向,或提醒他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志向。

人生就是不断走向完美的过程。

欢迎留言提出你的问题或分享你的观点


“中国四哲”系列图书由 《向孔孟老庄问道》CD整理出版。傅老师打破传统按章节讲解原典的形式,以四哲人物为线索,按主题讲解,每册由12个主题构成,更全面地还原了中国四哲的哲学思想。

此系列图书共四册,于2018年5月陆续上市。

星期三的信,每个周三,等你来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