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哼鸣的作用及练习

 江山携手 2018-06-13

哼鸣的作用及练习    外界环境的各种影响能引发人的情绪变化,比如发怒、喜悦、忧愁、惊吓等。此时,人的肾上腺素迅速进入血液循环,造成情绪激动,脸色发红或者发白的现象。这时候如果能哼一哼自己喜爱的抒情歌曲,即能迅速有效地调节情绪,达到宽慰、自控的目的,对保持愉快的心情有着积极、重要的协调作用。
    实际上,哼鸣不但能调和气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大脑细胞活动,对改善记忆、调节情绪大有裨益。尤其对歌唱演员,更是不可少有的功课。主要表现在:
    一、哼鸣能解除或部分解除紧张情绪,使人们迅速恢复心平气和。对于一个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在初上舞台时,或者演出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压力和不适令他们容易产生紧张情绪,势必影响演出效果。有经验的演员,时常深呼吸几次,哼一些轻松愉快的歌曲,情绪的紧张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二、哼鸣能使演员的身体肌肉,特别是口腔、颈部肌肉得到放松。初学演唱者在演唱练习时,由于不得要领,随着声区不断提高,歌者喉头(结)随之上移,压迫舌骨。这时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演唱者和听众都感到费力。而且高音唱不上去,即使勉强唱上去,声音也会是苍白的,无法得到高质量的声音。原因是颈部肌肉紧张影响高音发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尽量使颈部肌肉得到相对放松。我们观察医院病人痛苦的呻吟,这种类似哼鸣的声音相当松弛,是在颈部肌肉放松状态下发出的,而放松的肌肉能使喉头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位置。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演唱者如有意识地将喉头保持在这样的位置,模仿病人呻吟般的哼鸣,始终保持颈部肌肉松弛,将对演唱者的高音获得大有裨益。
    三、哼鸣是呼吸的最好的辅助训练,它可以在任何条件下进行训练。演唱有“三分唱、七分气”一说,气是指气息,说明气息在演唱中的重要性。演唱过程自始至终需要流动的气息的支持和承托。尤其是高音,更需要较深气息的支持。因此,气息训练非常重要。现代声乐科学推崇“胸腹式呼吸法”,即我们所说的“丹田气”。这种气息的训练不只在演唱时使用,而要求演唱者在平时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养成习惯的呼吸方式。如行走时、劳动中、睡觉前,尤其对于初学者,应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练习气息。所以,哼鸣显得十分重要。当然,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弹跳发音、快吸慢呼、慢吸快呼、慢吸慢呼……。总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住深深的气息支持点。这样,在演唱歌曲时,才能做到气息伸缩自如、应付裕如。
    四、练好哼鸣对获得头腔共鸣有极大的好处。除了气息以外,共鸣、咬字对于歌唱也十分重要。共鸣,尤其是头腔共鸣较难获得。头腔共鸣就是通常所说的“高位置”发声。演唱者自我感觉声音不是由口腔发出,而是发自眼眉之间。声音不是一片,而是一点。这样的声音明亮集中,有穿透力。有经验的教师让学生先练习哼鸣,从而体会头腔共鸣的感觉。当学生找到这一感觉后,再逐渐加入真声。这样经过长期训练,演唱者就能获得明亮如金属质感的声音来。
    五、哼鸣是获得鼻咽腔共鸣的绝好途径。经常听唱歌,就能分辨出训练有素的演唱者,声音圆润有韵味,而未经训练的声音干巴巴,缺乏感人的魅力。原因除气息外,就是缺乏共鸣,并且大部分是缺乏鼻咽腔共鸣,而练习哼鸣是获得鼻咽腔共鸣的有效途径。
    六、也能用哼鸣来体会和训练胸腔共鸣。看话剧演出,我们会注意到,话剧演员并不借助麦克风,却能将台词清楚明白地交代给每位观众。同样,还有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的声音除了集中外,还有厚实、宽阔的特点,专业称之为“宽、厚、亮”。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胸腔共鸣。说话歌唱的音域多在中低声区,而人的胸腔仿佛天然音箱,使用得当,能使声音成倍扩大。一个优秀的演唱者能渐臻完美地使用这一天然音箱,使得歌唱的声音更优美感人,而哼鸣也是歌者训练胸腔共鸣常用的良好方法之一。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头腔、鼻咽腔、胸腔共鸣,三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美好的声音能把各种共鸣发挥到极致,只不过发高音时头腔共鸣使用要多些,中低声区胸腔共鸣使用多些罢了。
    七、哼鸣也在歌曲中,特别是在合唱歌曲中大量使用。它对增强歌曲的表现力、营造气氛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混声四部合唱《大漠之夜》(尚德文曲)一开始,先由女高音哼鸣,把一个广袤、静谧、万籁俱寂的无垠的大漠呈现在听众面前。随后,男高音、男女中音依次进入,长达24小节(96拍)的哼鸣,让人感到了瀚海的空茫、寂静、寥廓,甚至还有些孤寂,对后来烘托骆驼的执著、坚韧做了很好地刻划。另外,瞿希贤编东蒙民歌《牧歌》合唱,以浑厚的女中音哼鸣和雄壮的男低音哼鸣依次逐入,仿佛马头琴的弦音,一下子就把人带到北方草原上那个敦厚、骠悍的古老民族,歌曲最后又以哼鸣,在听众面前展现出一幅蓝天高远、白云飘缈、草地深邃的风景画图,那样明丽,那样纯净,简直令人神往。
    八、哼鸣能促进歌曲的理解,经过处理,使歌曲表现能达到完整、统一,能加强对作品的感受力和训练演唱者的表现力。对作品在力度、速度、节拍、节奏各方面得到不断地认识和提高,也能使身体各个发声部位得到协调。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在谈及演唱时,认为哼鸣和弱声相当重要,他也在这方面得益良多。
九、哼鸣也是检验真声正确与否的好方法。如果真声和哼唱的感觉完全脱节,那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声音。另外,歌唱家多年实践经验和医生的告诫都认为,在身体劳累、声带充血而导致声音嘶哑时,运用哼鸣让声带适当地活动,比单纯靠休息来使声带恢复疲劳要快得多。
    上面所说的哼鸣不是单方面地推崇它,因为唱弱声不是目的,而是哼鸣——半哼半唱——歌唱交替地进行训练,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声音由弱而强,由强而弱,弱而不虚,强而不撑,这才是歌唱训练的目的所在。
    哼鸣时对气息的要求同演唱时对气息的要求是同样的,都要求“气自丹田”,丹田,据《抱朴子。地真》:“在脐下者为下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道家一般称人身体脐下三寸为丹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腹。吸气时的感觉象是闻花香,一口气一下吸到小腹。呼气时的感觉好象是吹蜡烛,取一只蜡烛点燃置于桌上,立其旁将其吹熄,再退后几步将其吹熄。然后用同样的距离,吹动烛光摇动,但不准吹熄。用这样的练习来体会呼吸时气息的感觉。哼鸣时可用以下方法练习:
    一,闭住嘴用鼻子发出小孩子撒娇时的“哼,哼”声。
    二,用鼻音表示出语言动作“注意!”,“什么?”,“装什么蒜?”,“明白
了!”等等的意思。
    三,用鼻腔发音、奏乐、歌唱。
    四,用鼻腔由低到高罗旋练习发声,但是必须保持颈部肌肉的松弛。
    国外的声乐专家从来都注重用“哼鸣”来练声。意大利著名的斯卡拉剧院附属歌剧演员进修中心的声乐教师巴拉先生即是如此。巴拉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与卡鲁索、拉乌里。沃尔比、别尔吉列齐名的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他七十余岁时,声音还保持不摇不颤,当他八十岁时,他还演唱了他所喜爱的歌曲《美丽高山之夜》。
    巴拉认为用辅音m的“哼鸣”唱法是形成正确发声机能活动的重要手法。他说:“如哼鸣的作用及练习果歌唱的声音失去控制,发声器官还没有获得所有必须的品质:力量、耐力、各种音色、技巧、歌唱时的优美,那就需要用哼鸣进行练习。”但是,哼鸣时应当注意,使气息总是引向头腔共鸣区,声音不是晦暗的,而是明亮的、集中的。要注意,在整个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喉头不要上下移动。开始可以唱由三至五个音组成的上行或下行的音阶型练习。这时要注意下巴放松,喉头位置稳定,自如地运气。声音应当是响亮的、有共鸣的。他也让用哼鸣唱曲子的旋律,认为这是掌握正确发声法的十分有效的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