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成语不能入诗”之谬论,再看中国文人的虚伪

 飓风居主人 2018-06-13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崇拜名人、迷恋奢华的时代,这个时代除了金钱的外衣——名人和奢侈可以打动人之外,再也没有什么道理可以打动人了,而且还真没有几个人会讲道理或听道理的。于是,中国今天的文化名人,大多都是信口开河的语言强盗,并以此方式占有了话语权的人,真有学问的不多。

虽然我不想非议名人,特别不愿意非议已经离世了的名人,但为了让人们能够安静点听听道理,也就只好用名人说事了,而且也只好拿那些被人们认为“真有学问”的名人说事。

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律诗中有句:

“树密繁荫亏冷月,天长远水入流霞”。

我是从颂扬饶国师的文章中看到了这个。这诗句的确很美!但我却无法理解:为何要用“天长远水”?而不能直接用脱口而来的现成的成语“天长水远”?为何要用“树密繁荫”?而不能直接用脱口而来的现成的成语“树密荫繁”?难道“天长远水”和“树密荫繁”就不是成语了吗?不能是这样自欺欺人吧?这显然是被所谓“成语不能入诗”所误,因此来了个“此地无银三百两”!岂不是很虚伪滑稽么?

我们先看看直接用成语的妙处。

“天长”对“水远”,这是严格或称工整的对仗结构。而将这样的语句结构放在一个语句里,就如语句中的排比句一样,却比语句中的排比结构更高出了一头,不仅其本身就有排比句的内涵,而且还是对仗结构,可以给其一个名字称为句内对仗。

于是,前句自然要改成“树密荫繁”,这不仅是一个逻辑结构,而且“树密”对“荫繁”又是一个工整的句内对仗!于是,该联就有了对仗句中还有对仗,语言品质岂不更高!

再看诗意变化。

树密繁荫与树密荫繁从诗人要表达的诗意来看,没有什么不同。有不同的话只是遣词造句的水平后者更强,因为前者仅仅只是个排比结构而已,而后者既有排比,还有对仗,更是有规范的语言逻辑结构!

后句遣词造句的水平就不需要再重述了,而且诗意的比较又可分高低。原作“远水入流霞”是说霞光映照到水里,仿佛还说了:如果水不远,霞光就未必能映照到水里;而“水远入流霞”是说水流向天上、融入霞中,该是何其远!境界全然不在一个档次!

实际上,在唐诗宋词中,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当代特别多!

由此可见,中国文人太过虚伪,中国文化中有太多的奇谈怪论,于是误人误己误子孙!我这里并不是非议饶国师,只是借此说明中国文化中的歪理邪说是怎样害人的,以及其害人之深之广!

若真个“成语不能入诗”,那又如何会“成语多从诗出”?既然能出,复然为入!这是自然之道!天之道!故“成语不能入诗”纯属以讹传讹!我真不理解中国文人的思维是怎么回事!

再者,诗词都推荐用典,但一般用典时,作者应加注释。成语大多都内含典故,而且人们学习成语时就已经熟悉其中所含的典故了,成语入诗还能使用典变得如此轻松,为何偏偏又是成语不能入诗呢?是因为成语用典比诗作者用得漂亮?或者是因为剥夺了诗作者的注释权?或者是让作者没法子故作高深了?于是诗入们由忌恨而成忌讳?

凡事都是相对的。成语达意效率更高,更通俗易懂,还能更有亲和力。关键在于用得巧、用得妙!与直接引用别人的诗句是一个道理。成语入诗是也如同在诗词中引用别人的诗句一样,用得好就无可非议,用得不怎么样就成为偷句、套句。所以,一般用别人的诗句时大都会化用,于是,人们自然也想用此方式将成语入诗。说“成语不能入诗”的人,其实也根本避免不了诗用成语的问题,就像人们作文章没法做到“成语不入文”一样(问题是文章中没有成语,绝不可能是好文章),所以也就只好强行化用成语。

为什么说他们是强行化用成语入诗的呢?所谓强行,无非是“变着法儿”的替换词而已!事实上,诗词声律是由一字和二字句读节奏构成的声律系统,但言简意明、已经精炼的成语多为四字,很多原本就是来自四言诗,于是在创作五言诗、七言诗时,想要堂堂正正地化用成语就已经很难了,大多都是无从可化。因为不敢直接使用成语入诗,又无能力化用,只好变着法儿强为之,这些强为无非是做些诸如颠倒文字次序、或改了成语中的某个字、或调换了成语中词组的前后结构之类的小动作罢了,这也算是不用成语入诗么?这难道不是自欺欺人么?若是为了符合格律要求而不得不这样做,可以另当别论之外,否则,这些做法完全就是有掩耳盗铃之偷鸡摸狗的套路!更好笑的是,很多成语原本就是可以调换字顺的,尤其汉语成语词典中很多这类实际上为重复的词条原本就来源于诗词歌赋!难不成那些宣扬“成语不能入诗”的人,连这点基本知识都没有么?可见今人掩耳盗铃做得有多么随意!

“成语不能入诗”的谬论之所以可以横行,其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只是许多人将成语入诗时,因为其使用成语的水平太差而鲜见佳作,人们因失望而成忌讳使然,若都是这种原因导致的倒可以理解,其观念也可以随着人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字水平的提高而改变。

问题是,“成语不能入诗”的谬论产生的背景完全是其对语言文字的无知所产生的。人们常说的创作,当然是指创新出新的文字作品!那么什么是文学创作呢?是用别人没用过的文字造句写文章?谁敢?即便有人敢,也绝对没人看而会成为垃圾!是用别人没用过的词组词句写文章?可能么?假如可能,那还要翻查字典词典干嘛?那还要从小就背成语字典和经典诗词干嘛?不符合字典词典的词语词句谁敢用?文章中就连成语或唐诗宋词或古诗文都没有,那还是汉语文章吗?先得搞清楚了,诗首先是文,然后是韵文,再然后是比一般文章更优美的韵文!若文都不是,怎么可能是诗!文学创作无非是组合前人给我们积淀和传承下来的语言文字,再组合成能表达自我并能感动读者而使读者受益的文章而已!任何文章都只是将文字按字典词典和语言文字规范的重新组合!而汉语成语词典只是词典中的一种!

宋词牌可以组合成诗词,写得好了,可就是了不起的文字水平和语言艺术展现,还真得要有能力才行呢!而成语入诗与宋词牌组合成诗词或入诗词有何区别?于是,将成语入诗词,要能写得出语言美、诗意美、诗境美而且还声律美,也同样是了不起的语言艺术,也还真得要有能力水平呢!而且,成语词条远远多于宋词牌名,成语入诗的机会比宋词牌入诗的机会要大得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从中华文化的文字库中攫取的资源!那么,我们的任何文字的任何词组词句,不也是从中华文字库里攫取的么?不也是组合词和词组而成诗么?于是就可以问那些说“成语不能入诗”的人,他们的文字胆敢不从中华文字库里攫取资源?他们所有的文字中的词组词句,哪个不是中华字典词典中已经就有的?他们若真敢说他们使用的词组词句是中华字典词典中没有的,那么他们就是生造词语!既然他们敢生造词语,可见他们的文字就不是东西!

我真不理解,可以用别人的诗句入诗,怎么就不可以将成语入诗?这些人的大脑究竟是什么东西做的?看来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宣扬“成语不能入诗”谬论的人,脑袋里原本就没有装几句成语,自然会对成语入诗望而生畏,出于忌才妒能的原因才会扯起这类谬论作大旗!对他们来说,写诗太难了!而人家随意地组合了几个成语便成了通俗易懂而且亲和力特强的优美诗词,这叫他们情何以堪?

有必要提醒诗友们:既然“成语不能入诗”的谬论已经产生了泛滥性灾情了,那么,如果你还没有成名或者没有获得一定的发语权,你就得考虑是否要避免成语入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掩耳盗铃、偷梁换柱等手段玩文字游戏,今天或许可以混,但最终只可能毁灭你的文学艺术之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