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故事搬迁(一)

 祺雁 2018-06-13

位于L市境内西北部的禹门口,两岸群山夹峙,形势险要,黄河在此冲出晋陕峡谷的束缚后,河面在此骤然变宽变阔,一时间,万水奔流,形成开阔宏大之气象。

禹门自古为秦晋交通要冲、著名古渡,河面最窄处不过百余步。在很长很长的历史时期,如果要出秦入晋或出晋入秦,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须得胆颤心惊地涉水而过。共和国成立的那年秋天,这里的河面上建起了铁索桥。这铁索桥实在简易,桥宽只有两米,8根铁索组成桥的骨骼,二百多块活动木板拼成桥面。为安全起见,有风时就抽掉木板,禁止过桥;但纵使无风,这瘦骨嶙峋的铁索桥桥身亦有十度左右的摇摆量,人走在桥上忽忽悠悠摇摇摆摆,脚下是嘎吱作响的木板,眼底是波涛翻滚湍急奔流的河道,这样的险途,只想象一下已是双腿打颤,要踏上桥面走到河对岸的韩城地界,真的需要多吃两碗饭攒些力气还要鼓足勇气。如今,交通发达了,骨骼健壮孔武有力的公路桥、铁路桥凌然横跨于黄河之上,让这险途已然变成坦途,过河的人们从此不必接受勇气的考验。上龙虎大桥,最好选择步行,你可以中途停下来,凭栏俯视眼底滚滚浊流,再从容迎着对面苍黑山石缓步出晋入秦,在秦省的地面上逡巡片刻后再折返回晋——你很可以找到往来由我的自信与闲庭信步的自得——当你获得这种主宰者的幸福感觉时,你会从心底里由衷感谢那些大桥的设计者和建设者,那些普普通通如这河边沙粒、山上野草一样的劳动者。

禹门口之得名,是因为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历代骚人墨客这样称赞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劈凿遗痕今尚在,万年明德祀无穷。”站在禹门口的龙虎大桥上,北望黄河,只见被束缚住的黄河河面波涛翻滚,汹涌湍急,好像一条莽莽苍苍的巨龙,张扬着桀骜不驯的个性;往南望去,则见一桥之隔,这条北中国最著名的河流,转眼间一改咆哮千里的气势,转而开阔舒缓浅吟低唱,尽显母亲河博大宽广的胸怀。薄暮时分,河面碎金点点,波光潋滟,打鱼归来的船只从天水相交处徐徐驶来,成一幅渔舟唱晚的美景。这不能不让人追忆先民功绩,感慨万端——大禹解决了黄河水患,留下了一条滋养了五千年古老文明的母亲河;他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水患的古老智慧,也使他的后人们在如何化解矛盾方面深受启迪。

禹门口还有一个名称,叫“龙门”,因为这里是那个妇孺皆知的“鲤鱼跳龙门”故事的发生地。当然,在每年仲春时节争先恐后冲刺龙门的鱼群中,并不是每条鲤鱼都能幸运地跃过龙门,飞升成龙。但从黄河里一条普普通通的鱼,幻化成翱翔九天、可以呼风唤雨的龙,这种云壤之别的变化带来的巨大成功感,还是吸引了鱼儿们前仆后继,一次次冲刺龙门,期待生命境界的跃升,期待生命中奇迹的发生;纵使出师未捷摔得鼻青脸肿,它们也从不言悔,游回东海后默默修炼,等待来年桃花盛开时,充满期待的鱼儿又回到这里再次冲刺自己的理想,迎接生命中灿烂辉煌的那一刻。


禹门口的左岸是黄河泥沙冲积形成的万亩扇状荒滩,传说中唐太宗岳丈詹太师的马群曾像云一样在此出没,因此此地又叫放马滩。放马滩的东北角,散布着K村、R村、Z家村等大小不等的村落。据说,这Z家村的村民,就是唐太宗岳丈詹太师的后裔——这个詹太师,在一出叫做《金水桥》的戏文里出现过,当然,戏里面的詹太师是个不怎么光彩的角色,仗着是皇亲国戚,就恃强凌弱,胡作非为——戏是后人编出来的,戏文就是戏文,可能和历史的真相差别很大,就像潘仁美——郭沫若先生经过考证认为,真实的潘仁美是北宋时期一个即使不算太好但也绝对不算太坏的文官,并不是评书《杨家将》中描绘的那个大奸臣形象,郭先生意欲给潘氏平反;但是,对学者煞费苦心的分析讲评,一般的老百姓并不关心,每次情绪激昂地说起杨家将的一门忠勇,他们一如既往地会痛恨痛骂奸臣潘仁美——说真的,真实的詹太师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里的人们也没见过,也没有办法给个评价。不过,这里詹太师的后人们实在气不过:凭什么污蔑我们的老祖先?这编戏文的肯定是秦琼家的亲戚,要不就是被老秦家买通了,要不怎么这样偏袒老秦家?Z家村的人很生气,很生气的Z家村人挡不住这出戏在别的地方上演,但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自己总可以说了算吧!不管戏如何精彩,也不管唱戏的是怎样的名角名家,要唱《金水桥》?对不起,您还是换个地方唱吧,这戏别想在放马滩上演!Z家村的老少爷们,绝不看污蔑先人名声的《金水桥》!

但是,没有《金水桥》戏文的放马滩,历来并不缺少戏。

在2003年的冬天,这儿就上演了这么一出戏……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