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克之后:布克哈特“诗画”历史

 C47_ 2018-06-13

  【核心提示】归根结底,历史学要面对由文字和图像、艺术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产生的基本问题。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下,历史学成为新的可能。

  作为欧洲19世纪最卓越的文化史家之一,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的经典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有着内在的艺术审美方面的观照。同时,布克哈特也是19世纪艺术史的开拓者,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以及对鲁本斯等人的研究,都被后人称道。然而他自己曾说,他不知道艺术发展的丰富性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形势的内在联系,可见他对文化史和艺术史之间的关系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

  关注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

  对此,我考虑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布克哈特的文化史是和艺术史结合的文化史,而其艺术史则是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其中“图像”所蕴含的微观思想和当代意大利著名微观史家金兹伯格等人所主张的微观史学的路径有着历史的、逻辑的关联。关于微观史学,有许多不尽相同的界定,简而言之,意大利学派把它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该实践本质上基于一种在细化的观察平面上进行历史性的微观分析和深入研究。

  以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为例,其“个人的发展”与“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两篇最为鲜明地表达了其关于意大利文化所具有的文艺复兴的特质;而这两篇所阐释的内容大多是通过文学和艺术的资料论证而来的。具体来说,在布克哈特的文化史序列中,可以用来表达文艺复兴时期新思想的“语言”就是诗歌那种具有特殊气质的描述,而这种新思想的“形式”则更多指向绘画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实际上,在浓厚的诗歌和艺术氛围中,布克哈特以文化史为研究主题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据此德国学界的文化史传统逐渐形成。

  在德国特有的“艺术科学”的名目下,瓦尔堡及其学派继承了这样的艺术史和文化史传统,该传统强调艺术品首先是一种图像,该图像和其他种类的图像一起,与文件结合起来,共同作为历史证据。这种研究思路延续了布克哈特所认为的文化是一个整体的观点。金兹伯格就表示,有必要在微观的现象和宏观的把握之间达成某种融合。这和布克哈特从诗歌和绘画的审美细节中为我们展示关于过去实在的某种持续理解有着类似的意蕴,都出于历史学家对历史丰富性的深切关怀。艺术史家文杜里指出,布克哈特伟大成就的取得,不仅归功于他在批评和历史的方法方面做得更好,而且在于,布克哈特自身是一个敏锐的艺术和审美批评家。在微观史学思想的考察下,我们也可以说,布克哈特在艺术史方面的功业,不仅得益于他敏锐的艺术感觉,而且得益于他灵活的批评和历史的方法。因此,艺术史是文化史的内在部分,它作为文化史,与微观史学有着根本上的相关性,其中的风格问题作为微观要素在历史研究中实际地发挥作用。

  游走于历史和艺术间的智力探寻

  前文已经提到,布克哈特对于意大利人对自然美的发现所采取的论证资料多来自诗人和画家的描述和描绘;当然,当他论述某个特定的主题时,会更多地关注作家的某些方面,甚至某些不太被人注意的方面。例如,他提到作家阿尔伯蒂对风景的感受,此时布克哈特直接运用的就是阿尔伯蒂诗性的文字描写。实际上,历史上的阿尔伯蒂更多是作为一名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被人称道。

  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艺术家,阿尔伯蒂所体现的都是作为开启性的人物对人自身及其周围世界进行着新的理解,从而也试着采取了新的表现方式,即诗歌和艺术。这和布克哈特文化史研究中对人的关注是相互贯通的。实际上,布克哈特的著作本身早已成为历史学者孜孜不倦的研究对象,他关于文化史和艺术史的论著最为集中地显示了其身份定位。在此,风格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可以很好地界定布克哈特游走于历史和艺术之间所作的智力探寻;这种探寻在今日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的讨论中有着很有意义的例证地位。微观史学的关注就是一个运用。当然,艺术的风格并非只具有形式或美学的意义,它和所要表现对象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历史话题。例如,抒情诗对完满人性表现的积极肯定,就是布克哈特在诗的形式和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直接探讨,虽然这种探讨更多是以描述性的形式进行的。在绘画艺术方面,对拉斐尔鲁本斯作品的研究可以看作是他风格研究的又一展现。

  更重要的是,对于所有这些诗歌和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布克哈特并不是将之看作各自独立的要素,而是作为文化和艺术史写作中一种谐和的因素贯穿起来,以从事历史研究。他认为,不朽的诗歌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正是人性最深奥的本质。而文艺复兴较之此前的时代有更辉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不仅对人性有了准确的观察,还由于这种观察可以被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此时,诗歌和艺术的表现风格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布克哈特在其晚年的讲座“历史的反思”中对此有着最为充分的表达,他认为,由于艺术和诗歌的持存,可以借由它们的表现风格获得某种从细微中看到整体历史的能力。这就是布克哈特在其关于艺术和艺术史的探寻中开辟的文化史研究思路,风格作为微观要素则是其立意的中心。

  用“图像”描绘时代面貌

  风格问题可以说是人们对历史学自身进行反思时通常会遇到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传统上人们一般认为,历史是追求真实的学科,这点跟哲学相似,虽然前者为具体的真实,而后者则为普遍的真理。布克哈特的文化史和艺术史写作目的与此有很大不同,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开篇引言中表明,历史写作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得出不同的图景。

  这种开宗明义的题旨被后来的研究者多次强调,虽然角度和重点可能有所变化。当代文化史家彼得·伯克指出,图景隐喻表明布克哈特和传统叙事性历史学的差异,因为布克哈特的目的不在于讲述故事,他想要描绘时代的画像。既然布克哈特把自己的历史著作看作是关于时代面貌的画像描绘,而风格问题在艺术上又是至为重要的关注点,那么就可以通过具体考察他对艺术风格的论述而观照其历史写作方式。微观史学的实践及其反思可以说是把风格问题从艺术品进一步扩展到细微的历史后续,这是一个史学方法上的贯通性。

  所以,尽管深入的研究需要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但关于布克哈特的风格研究在历史和艺术之间的互动还是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瓦尔堡希望通过复杂的人性来理解人们的艺术倾向,认为这是布克哈特所实践的历史研究方法。金兹伯格在瓦尔堡那里发现微观史学的方法论前奏,由此可以追溯到布克哈特的艺术史和文化史研究。对于布克哈特这样一位用图画和诗歌印证历史时代的史学家来说,二者可以平等视之。

  因此,风格问题将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不仅仅在布克哈特时代的艺术和文化史写作方面,也在当今微观史学的实践中。一般说来,在历史学本身的思考中:历史是如何通过艺术说话的?如何从形式进于内容,在历史写作中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图像所具有的微观性,艺术的风格介入历史学家的写作,这些问题不仅仅成为文化史家和微观史家的领地,而且越来越成为历史学进展的可能途径之一。归根结底,历史学要面对由文字和图像、艺术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产生的基本问题。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下,历史学成为新的可能。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