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秦穆公和郑文公你更欣赏谁?

 昵称VChmUhmv 2018-06-13

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作为郑使出说秦伯。他有意将郑国的利益无不顾,而处处为秦国考虑,分析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总结出亡郑对秦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反而扩宽了晋国的疆土,增强了晋国的实力。而存郑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最后,还补叙昔日晋国对秦国之忘恩负义以加强说服力。烛之武“晓之以理,动之以利”,最终打动了秦伯,使得他从郑国退兵,从而改变了郑国的危险处境。

在“烛之武退秦师”,很多人将焦点集中在了烛之武身上,用了能言善辩、不卑不亢、忠君爱国等美好的词汇来描述烛之武。不过,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劝退秦国的军队,其根源在于秦晋郑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那么,在这场博弈中,晋文公、秦穆公和郑文公你更欣赏谁呢?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秦穆公和郑文公你更欣赏谁?

晋文公:有仇必报、恩怨分明

为何晋国要联合秦国对郑国大举进攻呢?其根源是:复仇与争霸。而“复仇”只是战争的借口,“争霸”才是实质。而“复仇”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因为,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文公对郑国的势利以及“骑墙”行为深为不满,再加上自己称霸的需要,以“复仇”为借口再好不过了。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晋文公的确是有仇必报,恩怨分明。晋文公还是念着秦国对本国的恩情,而他在情急之下,仍能从两国的关系出发,考虑到“仁”、“知”、“武”等方面,真的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国君。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秦穆公和郑文公你更欣赏谁?

秦穆公:行事谨慎、重利轻义

晋国攻打郑国,本来与秦国无关。秦国之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在这两个原因之中,又以后者为重。理由有:其一,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而两军的驻扎地也值得我们注意,万一郑国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可依据自己的有利位置,采取适当的对策。其二,为何秦郑既然都已结盟,秦国只要遵守与郑国的约定,不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就可以了。但秦穆公为何还要派朝中的杞子、逢孙、杨孙三员大将驻守在郑国呢?按照传统的理解方式,是说这样能帮助郑国对抗晋国,从而使得晋国不敢轻举妄动。这只是浅显的表面理解,从更深层次而言,这是秦穆公的“小算盘”,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他不惜冒着得罪晋国的风险,放弃了与晋国一同攻打郑国的初衷,使得郑国的压力有所减小。而在与郑国结盟之后,他未免节外生枝,再生变故,就派三员大将留在离郑国最近的地方,若生出什么意外,也不至于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秦穆公,实乃谨慎者也。凡事三思而后行,以国家利益为重,总是为自己留有后路。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秦穆公和郑文公你更欣赏谁?

郑文公:无政治远见、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懂得领导艺术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由于郑文公缺乏政治远见,重耳过郑时,未以礼相待,导致晋国后来的记恨,同时也给了晋国攻打自己的理由。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秦穆公和郑文公你更欣赏谁?

在看到郑文公缺乏政治远见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还是能够知错就改,同时善于纳谏,颇具领导艺术。在兵临城下、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机情况之下,整个郑国摇摇欲坠。这时,佚之狐进谏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郑文公采纳了他的谏言。面对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他能主动检讨自己之前的“过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使得一个善于检讨自己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同时烛之武也无话可说。在此基础上,郑文公采用“激将法”: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此来进一步达到让烛之武心甘情愿担任使者的角色。

(漫谈东周列国志:五十四)

微信公众号:情怀历史 ID:qinghuailish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