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振华:编剧到制片人,转型的“痛”和“爱”(1550期)

 yushi823 2018-06-13


文丨申敏


当代谍战剧《密战》、年代传奇剧《铁血兄弟》、都市情感剧《我的博士老公》、青春励志剧《冰与火的青春》、时尚宠物情感剧《神犬小七》、古装历史剧《思美人》、农民工进城创业题材剧《春天里》、东方科幻剧《天意》……这些多元化题材的剧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梁振华

 

编剧出身、转型制片人,如今成为一名优秀的剧集“操盘手”,梁振华用十年完成了转身。不仅成为编剧提升创作话语权的范例,更为当下的制片人队伍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近期,编剧帮(bianjubang)专访了梁振华,一探编剧转型制片人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做编剧:过于常规和跟风的题材不碰


如果追溯回梁振华作为编剧的“纯粹”时光,最令人叹服的无疑是他对多类剧集题材轻车熟路的驾驭能力、敢于挑战的创新探索精神。他仿佛用自创的一套创作和处世法则指导着自己的创作,不禁让人对这位外表文质彬彬、内里满腹诗书却不“安分守己”的全能型编剧产生由衷敬佩。

 

选题材我主要看哪个题材能激发表达的欲望,我的创作信条很简单,就是让自己有表达的欲望,能够有施展的空间。这样的话,就有可能跨越不同的题材,在不同的题材中尝试去表达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态度,过于常规和跟风的不碰。

 

“这也是我从事编剧最大的兴奋点和兴趣点,我永远不知道下一站在哪儿,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题材能够吸引我去表达。这样积累下来,就给人感觉什么类型的作品都有,但整体来说就是尝试求新,希望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由梁振华担任总制片人和总编剧的优酷独播超级剧集《天意》即将迎来收官,目前该剧网播量即将突破10亿,在网上引发热议。剧中清奇的科幻脑洞、韩信等楚汉英雄人物组团施展技能对抗外星大boss以及高科技道具呈现的游戏沉浸感,都成为网友观剧时的弹幕“焦点”。



该剧改编自钱莉芳女士十几年前的同名历史科幻小说,讲述了东方科幻语境下的中国超级英雄对抗外星神力、捍卫人类文明的故事。剧作沿用小说中的科幻逻辑,对熟知的历史片段进行重组,并为秦末汉初的英雄赋予非同寻常的使命,进而打造出一个脑洞大开的全新故事。这几乎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大胆尝试。

 

在梁振华看来,任何创新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观众新鲜新奇的观剧体验之外,也将挑战大众审美,甚至颠覆他们的传统认知。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天意》是用科幻的方法构想了一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刚开始,大家可能会对外星人操控历史、影响文明进程这样的设定难以适应。在用科幻逻辑探讨历史可能性的时候,必然会与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传统认知有所偏差,但不能因为这个就放弃探索。故事的生命力应该被打开,而不是被陈规约束。当然,碰到这些阻力时,得有心理准备,要能承受一定风险。”

 

令人欣喜的是,该剧播出态势一路看涨,随着剧情的推进,临近大结局时点击量和讨论热度都大幅提升。“只要大家接受了这个故事的基础性科幻设定,我们对人物和故事的完成度,很有信心。”

 

这种看似“一意孤行”但实则为守护编剧初心的创作信念,梁振华自踏上编剧之路的那一刻起,便一直铭记于心并始终付诸行动。2009年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当代悬疑谍战剧《密战》是他的电视剧编剧处女作,这也是国内首部涉及当代国家保密题材的电视剧,该剧获得了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提名荣誉奖,在该年度全国电视剧收视率中位列三甲。



回忆起这部近十年前的作品,梁振华至今记忆犹新。“写《密战》的时候,第一我不懂高科技,第二不懂保密,第三我不懂国家安全,这个题材怎么写?那就需要不断地汲取和学习,对作品中人物的状态不断揣摩。当时跟着制片人去采访保密战线的同志,了解他生活的状态;去航天研究总院、国家航天城找工程师,学习航天工业的技术细节,包括找了学计算机的同学反反复复探讨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这些专业素养尽量融入到对人和行业的理解里,用了两年,第一个作品就渐渐成型了。”

 

在梁振华担任编剧的影视作品里,观众能真切感受到角色的戏剧生命力、观点的犀利棱角与值得肯定的原创勇气。某种意义上,他的作品集就是自己不同生命历程的排列组合。



“《我的博士老公》现实批判的锋芒是比较强的,涉及到校园腐败、官学商结合、当代知识分子的迷失等话题。写完这个剧本、片子拍完以后,我比较担心审查意见。结果审查意见出来了,评价说这部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几乎不需要修改通过,一下子如释重负。这部作品以一个稍带戏谑的立场对高校生态嘻笑怒骂,所以我发现创作空间还是有的,编剧对现实可以展开一定的反思。这个题材离我的生活最近,里面留下了亲身经历的很多生活烙印。”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梁振华自认不会“玛丽苏”、“杰克苏”这些惯用套路,在他的创作观念里,那些在特定年代与历史时期语境下的血气方刚、饱含激情的男性正能量更具吸引力。于是,我们看到了并非冥顽不化的男博士梁鸿名、一波三折孜孜不倦探索民族新天的民国新文人江流、发奋逆袭的“富二代”江焱、不畏不羁挑战天命的“无双国士”韩信……梁振华将心中的热血燃情梦通过剧中塑造的一个个男性角色释放出来,继而形成了作品“不走寻常路”的专属标签。

 

“不能发现创新这条路很难,然后就放弃。应该勇敢地去探索、去闯,这样就会变成自己的宝贵经验和创作心得,然后才能在接下来的作品中慢慢地把创新所得和观众的审美趣味相融合。”

 

纵观梁振华的编剧作品,原创比例远大于IP改编。因为相较于后者“带着镣铐跳舞”的束缚,他更享受前者广阔无垠的创作空间。他认为,影视改编重点不在于要“改”什么,而在于要“保留”什么,这是需要编剧用影像思维语言跟文学原著对话的一个曲折的博弈过程。

 

“我觉得IP于我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激发创作想象力和表达欲望的一个基点。比如漫画《艳势番》讲了一群清末民初的热血青年,充满浪漫主义情怀,但里面有我特别想表达的一个点,就是在清末民初的混沌世道,一群没有泯灭掉热血的年轻人为了国家和民众赴汤蹈火,百折不挠地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它燃起了我对那段历史、那群人的敬意和表达欲望。”

 

聊转型:想要掌握话语权,别无选择


在而立与不惑年间,梁振华做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大决定。他痛感编剧在影视项目中的被动位置和受限的话语权,于是找到了另一种新的发声方式——做制片人,在影视项目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冰与火的青春》发布会


“《冰与火的青春》是我第一次试水做制片人。当时有一个导演抓这个剧本抓了一年多,他每次来北京都会发表很多意见,我和编剧搭档一次次听得热血沸腾。但是最后有一次他突然告诉我,他做了一个决定,要把男主角改成一个反串艺人,就是剧中贾乃亮饰演的金融界新秀的角色,我当场就蒙了,剧本前15集已经在这位导演拍脑门式的指挥下,反反复复写了6稿。我就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他说昨天晚上他看了一个真人秀节目,讲的是反串艺人,觉得很有趣。

 

听完以后,我很长时间没说话。编剧所有的心血艰辛,居然可以用这样无稽的方式全盘抹杀。当天晚上我就做了决定。我自己把剧本赎回来了,我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出来拿到市场上,看看到底有没有价值。这就是《冰与火的青春》最初的由来,也是一次冰与火的锤炼。”

 

从《冰与火的青春》开始,梁振华坚定了信念,哪怕更累更艰辛,也要将作品的话语权牢抓在手里。因为只有摸清影视作品的生产规律,自己的创作初衷才有更大的不被曲解、还原落地的可能。

 

倘若将“转型的本质是交换”视为一道命题作文,那么梁振华正在一笔一划书写着自己的答案。

 

从编剧到制片人,是把二维平面的文本语言在最小“损耗”的前提下,还原为三维立体的影像视频;从制片人到编剧,则能够保证影视项目操作过程中,对剧本这一源头更精准的把握。梁振华笃信,无论是哪种身份,最终都是为了守住自己的创作初心。

 

转型必将伴随着阵痛,一时间双重身份加身,注定了初涉制片人的曲折。“比如怎么跟导演沟通,把导演的长处跟剧本承载和要表现的东西去融合,人际沟通成本会比较高。另外就是在项目组盘的过程中,从找投资、找平台方到选演员,每一步都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这一切,当然起步于有一个大家基本认可的文本,每一部都要解决无数的问题,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天道酬勤,融入了励志、青春、职场等元素的《冰与火的青春》,收视率位列全国全年前十,并且获得第16届中日韩电视论坛“优秀电视剧奖”,这无疑是对梁振华作为制片人“首秀”的最好馈赠。

 

转型的阵痛是无法避免的,有创新必然有挑战,有尝试自然有坎坷,经过几部制片人作品的锤炼,梁振华开始在编剧和制片人两者间自如切换。日渐丰富的制片阅历,让他有更充分的底蕴去搭建作品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让作品成为自己的代言人。


“在制片人领域,我是地道的新手,向前辈取经,在实战中不断学习汲取,不断自我提升,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梁振华如是坦言。

 

做制片人:把握内容与市场之间的那把“尺”


当政策、市场和舆论的风向标难以预测,影视产业链上的部分参与者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影视创作也陷入了跟风、“循规蹈矩”的抱团取暖。梁振华不跟风、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在圈内人看来,反倒成了一个“异类”。

 

梁振华做自己想做的剧,他把棱角、荷尔蒙和生命力都放进作品里,因为没有什么比作品更容易展现出一个制片人的态度和立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曲高和寡、圈地自high,反而是一种可贵的标新立异。

 

从剧本到剧集,由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一维之差便是两个不同世界,梁振华穿梭于两者之间,以编剧和制片人的身份践行着取舍与平衡的哲学。

 

“编剧转型制片人的优势在于能坚守创作本位,真正做到从剧作出发,这就不太容易偏离创作初心。因为在影像化过程中,编剧知道剧作最终抵达的是不是剧本所指引的方向。所谓的转型劣势也不能一概而论,可能对一些编剧来说,劣势在于没有那么强的资源运作能力,缺少盘活资源、调动各个工种协同合作的能力,毕竟,大多数做编剧的同行,更多是面对文本,和外界接触相对较少。

 

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潜在风险:编剧的视角,可能会遮蔽从更多元的角度看待这个作品的可能性。所以编剧转型当制片人,需要用项目的通盘思维,要努力兼顾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一些人看来,在一个影视项目中同时兼任制片人与编剧,有可能因为前者繁琐的工作而分散后者的创作精力。但梁振华却有着自己的一套“制片人方法论”。

 

他强调,自己往往担任的是总制片人,负责把控项目的整体走向和品质,能保证70%的精力依然在创作层面。制片人执行层面的具体事宜,则发挥“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让有丰富经验的制片团队来承担。

 

当编剧转型制片人之后,会用更开阔的思维深入了解市场趋势和受众喜好,在操盘影视项目时也会考虑得更为全面,做到在实现文学艺术性的同时保证项目的实操性。因此,编剧与制片人的关系,也成了值得业内探讨的话题之一。

 

“我觉得理想的关系是二者的趣味要基本合拍,什么叫趣味?就是对一个事物,大家有基本趋向于一致的判断,包括审美判断、文化判断、价值判断,这是第一点。第二,二者在工作方式上应该是良性互促互进的,制片人可以从市场或项目运营的角度对剧本提出有效性建议给编剧,编剧在捍卫自己的艺术追求时也应该有所融通。第三,大家都要把作品视为自己价值的一种延伸,两个人其实是应该紧密捆绑在一起的,不光是制片人和编剧,还有导演。这几个条件符合了,我觉得这就是理想的合作关系。”

 

身为制片人,切忌“闭门造车”,需要主动与市场接轨,了解影视市场、政策环境的变化趋势。近几年,网剧飞速发展,大有赶超台剧之势。内容精品化加上不断打破的制作天花板,成功吸引了众多影视大咖纷纷入局,网剧市场一片向好。但只有真正做出网生代喜欢的垂直“圈层”剧集,才能分割到这块蛋糕。


梁振华与欧豪畅聊《天意》


“《天意》是我的第一部超级网剧,我以为,网剧有几个发展态势是值得关注的。第一、网生代喜欢的内容在题材上跟传统内容是有一定差异性的,除了它的话题性,还有就是它有别于传统的奇观化、轻逸化美学趣味。第二、它在表达方式上相对传统电视剧而言,更符合今天这个时代的高信息、快节奏和轻消费特点。第三、网剧的体量和排播方式的自由,给了创作者打破传统电视剧思维惯性的开拓性可能。还有,现在很多网剧已经慢慢在沉淀,向传统、经典趣味回归。所以做网剧未必要一味迁就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审美趣味一直在成长和革新。总之,网剧题材的差异化和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故事讲述方法和呈现方式则是在向传统回归。”

 

从欧豪、黄子韬到易烊千玺,近年来梁振华担任制片人的影视作品里的男主角选择了好几位当红的流量小生。对此,梁振华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对选角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



身为编剧和制作人,一直在找那个平衡点。要找到既有市场价值,又跟角色贴合的演员。比如《天意》里的韩信,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欧豪。其实在90后的这批年轻演员里,欧豪的阳刚气是显而易见的。从筹备到拍摄期间他一直在用心琢磨角色,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想法跟主创沟通,这种对创作负责的态度,是值得尊敬的。

 

还有正在拍摄中的近代热血励志剧《艳势番之新青年》,子韬在生活中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率性耿直、敢作敢为的人,崇利明这个角色设定就是这样的,他是一个皇族后代,要打破身世和血缘的镣铐,就得有无惧无畏、勇往直前的精气神。阿易在剧中是一个阳光正能量少年,千玺以前跟我合作过,他的性格也是如此,内心沉静而通透,周身充满朝气。所以这两个主演跟剧本的人设是高度一致的,而且他们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表演潜力。今天的互联网生态,完全不考虑流量不太现实,但在保证角色和演员的高匹配度的前提下,又能兼顾市场影响力,两者结合,何乐而不为?”

 

梁振华2014年踏上制片人之路,至今已有四年。他最大的感触是:编剧跟制片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尽力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后者是尽力地回避自己的短处。制片人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去有效率地捍卫影视作品的文化品格和市场品质。

 

这两年现实主义题材剧集扎堆,但在资本裹挟下,出现了一批悬浮剧、伪现实剧。如何避免题材跟风引发的风险,发掘创新题材,从梁振华今年将要投拍的两部编剧新作中,或能窥见一斑。

 

“一部改编自马识途先生同名作品的谍战剧《没有硝烟的战线》,马老先生是《让子弹飞》的原著作者。讲的是一个叫李亨的主人公,身在中统,实则是中共地下党,但是他又兼具袍哥大爷的身份,三个身份合一。这部作品历史背景比较实,在传统的谍战剧路数里,加入了纵横江湖的豪情侠义。国共两党决战前夕,三股力量、三种身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同样关乎牺牲,关乎信仰。

 

另一部是原创剧本《妈妈在等你》,这是我写的第一部亲情剧,用了三年时间改了五稿。讲的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千禧年,一个东北农村的母亲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的故事。从特殊年代到改革初期、再到物质发达的年代,一方面,试图讲述时代的变迁是如何改造一个家庭、一代人;另一方面,剧作的核心主题是孝道——人不管走多远,不管脚下的路有多长,背后永远有一双母亲的眼睛在注视着你,母亲永远站在你心灵最柔软的彼岸,等待着你风尘仆仆归来。”

 

身为编剧,梁振华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支撑着自己的创作;身为制片人,他又具备着敏锐的洞察力与市场感知力。当两个身份合为一体时,还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和能量,我们拭目以待。

 

E N 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