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约按一] 近几日,观约有幸参加了几个研讨会。对于汉语的未来以及英语的全球化这两个论题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和思考。本来早有构思,正好乘此流想录之成文,以期与有兴趣的同好一起探究。 [观约按二] 上面的“近几日”是4月中旬,但思考火花迸发于1月。又是一个“近几日”,聆听了几次李宇明教授关于世界知识的中文表达的宏论,很受教益和启发。遂又想起此小文,可以算是一个小小注脚。“观约谈”极少出此类略带评论性的文字,所以还是想尽力客观地把选择权交给尊敬的读者。一隅之见,敬请方家指正。 本期“观约谈”尝试探讨一个学术研究的“元问题”,即用什么语言来写学术论文。 “为什么要用英语写论文?”这一问句至少可以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这是个特指疑问句。它的使用语境是说话人想知道用英语写论文的原因,受话人的回答模式是这样的:“因为……(,所以我们要用英语写论文)①。”就如同“为什么是美国的马斯克完成了‘猎鹰重型’火箭的发射?”这个问题一样。 第二种解读,这是个反问句。它的使用语境是有人说了类似“要用英语写论文啊”的祈使话语,说话人用此句反问,意思约等同于“没必要用英语写论文”。就如同大冷天妈妈问孩子“为什么不穿得厚一点?”这个问题一样。 到底选择哪种解读,敬请看官自己定夺。 一 现 象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专业的博士生不发英文文章不能毕业,许多学校评职称的人员特别是破格者都是英文著述满满,许多专业的老师们发英文文章似乎成了标配,学术英文写作也已发展成了国内英语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不仅在理工科如此,人文社科也已卷入。 英文发文,可以从好多角度进行类型划分。包括但不限于: 就研究者来说,可以分为:(1)英文发文是无标记状态者,发英文文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2)有兴趣而为之者,对发英文文章很有兴趣,但还未成为一种习惯;(3)不得已而为之者,为外界环境所胁迫而不得不发,其实毫无兴趣。 就频率来说,可以分为:(1)经常为之者;(2)间歇性为之者;(3)偶尔为之者。 就英语水平来说,可以分为:(1)自身水平很高,亲自为之;(2)自身水平较高,自己写个初稿,然后找英语母语者或者中介公司给修订润色;(3)自身水平一般,中文写成,然后通过翻译公司或英语母语者甚至机器翻译、网络翻译系统等途径翻译成英文。 就发文动机来说,可以分为:(1)觉得本身的研究值得展示给国际学界;(2)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跟国际上更多的学者交流;(3)评职称等的刚性需求;(4)为了满足“获得他人认可和尊重的渴望”。 从发文类型来说,可以分为:(1)原创性论文;(2)书评;(3)简讯;(4)其他。 二 分 析(一)原因 大致说来,上述现象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大致有两点:第一,显然仍然是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忍辱负重、奋发有为以谋求中华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第二,是个人的学术/人生追求,或者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是满足“获得他人认可和尊重的渴望”。外因大致有两点:第一,是西方在学术领域研究和话语权的强势地位以及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强势地位;第二,是社会评价体系和环境的作用。 内因的宏观层面,是鸦片战争将当时中国统治者的“天朝”想象打回原形,由此开启了国人17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洋为中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崇洋、媚外心态。家长和孩子们争相学英语、学者们争相用英语发文,都是其外在之表现。内因的微观层面,是有些学者将用英文写作从而成为国际学者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或者有些学者是为外界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或者可能仅仅是“面子理论”的一种体现。 外因的宏观层面,是西方国家依然掌握着学术研究的话语权,而英语的全球通用语进程依然强劲。学术用语的英语化也是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的普遍现象,中国也是其中一员。外因的微观层面,则是国家相关政策导向以及高校或研究机构的评价体系促动。 (二)益处/支持者说 支持者的观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些: (1)这是中国学术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体现; (2)这样才能与国际学界进行交流,并在互动中提升中国的科研水平; (3)这样才能向国际学界展示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更多国际学者所用; (4)双语写作能力对于个人的思维和其他能力有益; (5)用哪种语言无所谓,只要能对人类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有贡献就好。 …… (三)弊端/反对者说 反对者的观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些: (1)这是在为国际英语学术界贡献中国智慧; (2)这是在为进一步提升英语的国际影响力做贡献; (3)这是在为提升英语文献的历史积累做贡献; (4)通常说来,是一个人的母语水平决定了一个人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一心二用,可能会分散时间和精力; (5)语言从来都不是中立的,语言之间的竞争也是民族和国家之间竞争的一部分。 …… 三 结 语在当代的很多国家,关于外语特别是英语的争议总是此起彼伏。如何处理好由外语而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使外语作为一种社会构建的积极因素而呈现,进而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贡献正能量,是一个很值得研究者探讨、社会治理者关注的方面。 观约倒是觉得,将有必要写英文论文的专业或有志于此的学者与没必要写英文论文的专业或无志于此的学者混到一块儿、春秋不分的“一刀切”模式,还是尽量避免为好。当然,说易行难。 许多时候,有些人会认为众生中的许多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那么做,众生只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另一些人则认为,为什么要去想那些问题呐,问那么多“为什么”有什么用呐,简简单单、难得糊涂就好。 “为什么要用英语写论文?”尊敬的看官,不知您会做何解读? 注:① 括号表示里面的内容在不同说话人的回答中或隐或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