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氏伤科

 老茶客404 2018-06-14


石氏伤科系我国骨伤科的一大流派、历经百年风雨、蜚声海内外,它肇始于石兰亭,奠基于石晓山,发展于石筱山、石幼山,创新于石仰山、石纯农、石印玉、施杞等,历经六代人的积累、总结和漫长的医疗实践,验证了其独到的诊疗特色,以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医医术,为患者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


石氏伤科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汲取中医各科精华,学术上独树一帜,强调气血兼顾,注重兼邪,突出痰瘀,内外并重,脾肾同治,治病求本。创立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的学术思想。手法上辅以“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的十二字诀,方药运用上,强调君臣佐使,外用制剂又讲究辛串走窍,研制了三色敷药、消散膏、石氏伤膏等一系列名验方和理伤系列药品,在颈椎病、腰椎病、骨质疏松、内伤、伤筋、脱臼及各种骨折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仰仁堂中医门诊部继承传统发扬中医特色优势。由石氏第四代传人,浦东新区名中医奚鸿昌主任、国医大师石仰山亲传弟子邱德华、李浩刚、王敖明等主持,仰仁堂同仁注重整体应用“十三科一理贯之”的学术思想,善于运用石氏整复手法、内治方药、外治特色进行治疗骨伤科疾病,对骨折脱臼及骨折延迟愈合的论治研究颇深,并对四肢扣类骨折正骨复位的“石氏刚柔接骨法”和“石氏夹板整复法”总结。对治疗颈肩腰腿等顽疾颇有心得,他们继承和发展了石氏伤科的特色,对治疗颈肩腰腿顽疾,并把骨伤科医疗实践经验上的应用与科学理论上的完善与结合。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的第二届国医大师颁奖典礼,上海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仰山先生获此殊荣!



传承创新 问鼎杏林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石仰山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创立的石氏伤科研究室,不断地对石氏伤科历史渊源、学术理论、诊治特色、系列药品等进行研究与开发,研制了16种系列产品,被确立为首批上海市领先特色专科。他和堂弟石鉴玉一起对祖上沿用百余年的三色敷药进行剂型改良,与当时的上海中药三厂合作,经过几十次的调整研究,运用从日本引进的“巴布剂”生产工艺,研制成新一代骨伤外敷药“石氏伤膏(商品名: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使之成为了可以在市场销售的中成药,造福更多的百姓大众。

石氏伤科的另一个基地是由其堂弟石印玉教授领衔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

作为石幼山先生的儿子,石印玉自幼在家庭诊所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伯父和父亲的接骨理伤技术。1956年顺利考入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曙光医院骨伤科。虽然是石家的后人,但是石印玉并不拘泥于家族的传统,他毕业后中西医并用,兼收各家之长,行变法且合宗。他认为在新的环境中,对中医的要求与西医是一样的,中医要懂西医的检测方法,因此了解西医的知识是客观的需求。


1958年,国家落实中医政策,医学界掀起了一股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上海市卫生局成立伤科研究所,西医专家对中医伤科作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如中药为何能加速骨质愈合?小夹板固定从力学角度讲有何好处?这些科研课题极大地促进了中医骨伤科的现代化发展,而且,中西医之间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氛围,至今仍令人万分感慨。

二十世纪80年代后,石印玉与石仰山、石鉴玉等其他第四代传人继承家学、兼收并蓄、力求创新,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把石氏伤科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石印玉以石氏伤科理论为指导,就现代常见病症如颈腰椎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防治进行系列研究,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全身整体情况存在着痰瘀阻络、肝肾不足的共同特点,在病机演变方面,表现为先痹后痿、痿痹并存,据此研制出专门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国家新药“芪骨胶囊”,已成为中成药上市销售;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芍药舒筋片”,获得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批文,不久可望面世。对于退行性脊柱病和骨关节病,认为局部损伤以筋出槽骨错缝、气血不通、筋骨失和为主,据此建立了新的理筋整骨手法和针灸技术规范,整骨手法要求做到定性、定位、定向,治疗的精准度、有效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

作为曙光医院前院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病专家,石印玉在继承石氏伤科“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的同时,也在思考着石氏伤科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大环境变了,整个社会的医学语言都是西医的,完全拒绝现代先进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疾病的病谱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中医骨伤科以治伤为主,现在则以看病为主。因此,传承主要是理念的传承,以石氏伤科的‘整体观’、‘筋骨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治疗现代疾病,用传统理念和现代手段来找到大家信服的工具。”对于骨伤科疾病要“了解全身,整体辨证”,“筋骨痹损不独关注筋骨”,只有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基本状态和病情后,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历经百年 后继有人

石氏伤科,约1870年由江苏无锡迁至上海。肇始于石兰亭(讳蓝田),习武理伤,皆有造诣,奠基于石晓山(讳荣宗,1859—1928)。先生自幼熟习拳棒,及至晚年仍对接骨入骱纯熟而敏捷。设诊所外,参加学术组织“中华医学研究所”,为评议员之一。在该所附设医院担任伤科主任。平日好与同道辈谈论学术经验,对各科的理论和治疗都有一定的认识。推崇明鬠己所体现的“十三科一理贯之”学术思想,对伤科“兼邪”的施治,尤多心得。先生对针灸的应用,亦颇擅长。

发展而声誉卓然的是石筱山(原名瑞昌,字熙侯,1904—1964),石幼山(原名瑞珣,字熙伯,1910—1981)这一代。晓山先生有三子,长子石颂平(原名瑞清,1884—1921)继承父业,且对外科疾病诊治亦有造诣,惜英年早逝。因此,当时分别在神州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读的筱山、幼山先生先后辍学,在父亲诊所襄诊。1929年起共设诊所,至1933年诊所由老城区的新新街迁至当时法租界连云路——日益发展的市中心,声名日盛,及四十年代中期已为“沪上伤科名家”。先生先后纳徒多人,五十年代成立上海中医学院,亦在附属医院开展诊疗教学,先后兼任教职,亦在学术团体担任职务。

石氏的第四代传人有石纯农(颂平子)、石仰山(筱山子)、石凤珍(筱山女)、石印玉(幼山子)、石鉴玉(幼山子)、石凤霞(幼山女)、沈蕴新(幼山媳)、石蕴华(第三代堂姪)。筱山先生的高徒:梁劲予、杨锦章、诸方受、罗济平、沈德骅、蒋立人。幼山先生的高徒:陈国昌、奚鸿昌。由中医学院组织结对的学生:陈谟京、诸福度、曲克服、陆品兰、施杞、施超。

第五代传人则更众,廿一世纪以来,第六代传人正在成长,这两代人已及江、浙、闽、粤、鲁、京等地以至港澳台和海外。

如今,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和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建立了海派中医流派“石氏伤科传承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设立了石氏伤科流派工作室。可以预见,一代又一代的石氏伤科传人必将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学术内涵,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为更多的百姓大众解除疾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