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安东老王 2018-06-14


一、伊水


  伊水。
  这条河流,今叫伊河,古称鸾水、伊川、伊水,它的下游与洛河合流称伊洛河。而后一路东北流向,汇入黄河。
  对中华文明来说,这条全长不过五百二十余华里的水系,却有着极深邃的意义。正是伊洛,最初孕育了华夏文明。我们说,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但它的文明源头,在其西南的支流--伊、洛二水上。
 
  今天,我们知道河图洛书乃华夏文化的源头。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即指此两件事。
  河图与洛书是两幅神秘图案,五千年历代有解读者,至今亦然。

  10月22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伊河畔。
   河当然不是古河道的样子。赫拉克里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河水常新。但,伊河在,伊水在。在今已被人工堵就的人工湖宽阔的水面上,我们看不到它的任何特殊之处。可是,福成知道,若在河底随意抓起一把泥砂,那都是吾华夏文化厚重的沉积。
  夏禹治水,曾“凿伊阙,通龙门”,《淮南子》、《越绝书》等古籍多有记载。东周称龙门为“阙塞”、“伊阙”,盖因其似门阙故名。
  伊河的下游,在偃师二里头,有一个著名的古文明遗址,叫二里头文化遗址,处伊洛两河之间。这个遗址是一座宫殿建筑群。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证明,这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晚期的都城。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洛阳流程简图,此图未标注伊河入洛的位置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龙门石窟莲花洞北侧的“伊阙”题字



二、伊阙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在洛阳城南十二三公里处,伊水与香山、龙门二山相遇。一南一北,两山对峙,伊水切谷中流,河谷两岸崖石壁立,形似天然门阙,故名伊阙。隋炀帝在洛阳建立东都城,把皇宫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改龙门。 
  福成观龙门山,状如巨黿(音yuan)。其山不高,沿伊河而耸立,头伏东北,尾翘西南。
  龙门自古为险关要隘和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守御或攻取洛阳者,大多于此布阵激战。前516年,“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汝宽守伊阙”。前293年,秦将白起在伊阙以南消灭韩、魏联军。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为防备黄巾军,曾在洛阳四围置伊阙等八关,龙门自此正式设关。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龙门石窟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伊阙”大字楷书


  龙门石窟的主要区域在龙门山,香山次之。龙门的地质结构有别于云岗。大同云岗石窟所在的武周山属砂岩,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香山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其与云岗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可惜的是,龙门石窟的造像破坏程度较云岗更严重。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龙门山全景图,图片引自网络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伊河北岸的龙门石窟局部



三、鲜卑人(北魏)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宾阳中洞;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


  龙门石窟的最早洞窟宾阳中洞,是北魏迁都洛阳六年始开凿。在中华文化遗产中,享国运一百四十八年的北魏(加上后之东魏、西魏享国运为一百七十一年),竟留给后世丰厚的历史文物。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 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两个开凿于北魏,另两个在北魏时期亦是造像的盛世。除石窟外,北魏还留下像嵩岳寺塔、五台佛光寺祖师塔这样的古建筑。因此,福成对于北魏及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人,便很感兴趣。

  鲜卑人是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祖源为西周时的东夷之一。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一说西周伊始,东夷鲜卑举族从山东半岛越海迁徙到了东北辽东一带。为避肃慎,继续北迁至大兴安岭和内蒙古东部草原,主要活动于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二世纪时鲜卑占据匈奴领地,称雄塞北。四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535-557年)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建立隋朝而亡。西魏灭亡后,鲜卑人再也没有建立过政权,隋唐后,古鲜卑人后裔大都融入了汉族,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极少的一部分演变为今天的锡伯族。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河南登封嵩山之嵩岳寺塔,为北魏遗构,此塔为海内孤例,中华第一古塔;图片引自网络

  
  北魏拓跋氏王朝从道武帝建都平城(398年,今大同),直到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曾经在大同盘踞了近百年。云冈石窟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此间北魏国力强盛,先后在军事上打败了后秦、北凉等国家,掳掠吏民工巧及宗族僧徒数万名,随之也将佛教及石窟造像艺术引介进来,从而形成中国佛教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凿崖造寺之风几遍及全国。
  古鲜卑人,在平城及洛阳时期几乎全民族转信佛教。北魏至西魏,鲜卑人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北魏诸帝,除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外,其余多奉佛。鲜卑人的佛教文化,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都有生动之体现。

  但是,龙门石窟再也没有了云岗那样的规模与艺术表现力。这一点,在福成拍摄龙门石窟的图片资料时,便已印象深刻了。
  福成观察发现,龙门石窟早期的宾阳三洞等,不见大规模的洞窟佛龛,仅见北魏皇家依稀的影子。北魏从大同迁都洛阳之后,难道再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造像了吗?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龙门石窟宾阳南洞造像(唐)唐。宾阳三洞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这说明,北魏时期的石窟造像在龙门时期已经衰落。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那又是为什么呢?
  福成的解读是:
  一、平城时代的云岗石窟,经百年的经营,已经成为北魏政权与鲜卑人的精神家园。在文化上,鲜卑人已经通过这些造像,确立了自己文化上的自信,无须再在龙门大规模开凿石窟。
  二、北魏的皇权再也找不到像昙耀这样的大师,来主持和规划龙门石窟的营造。也就是说,云岗的昙耀五窟,是洛阳时代鲜卑人无法超越、也无力超越的。
  三、孝文帝所推动的汉化运动,让鲜卑人迁都洛阳后在生活习俗都、文化层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公元500年,北魏开始开凿龙门石窟,但鲜卑贵族认为,那些基本上汉化了的佛像已经不再属于鲜卑人了。它们宁愿留在平城,继续云岗石窟的营造。
  四、从迁都洛阳至"六镇起义"(523年),北魏皇权的黄金时代已过。国力与时间都不再给予皇室以大规模营造石窟的机会。
  虽如此,有着鲜卑人血统的李唐王朝,仍然坚持着鲜卑人的造像传统。无论在云岗,还是在龙门,至于敦煌、麦积山,大唐盛世,佛造像及石窟艺术都再度发力。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龙门石窟莲花洞

  莲花洞,约开凿于北魏年间,风格上可以看出。这是福成所见的龙门诸窟中,其艺术表现力最好的北魏造像了。莲花洞窟顶,是一朵硕大的莲花,这种莲花藻井在云岗也见过的,而保存这样完整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再未见过。莲花周围雕有体态轻盈、细腰长裙的曼妙飞天,可惜拍不清楚。
  类似于莲花洞藻井的北魏洞窟,在龙门未曾再见过。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莲花洞的一佛二菩萨像,主尊为释迦牟尼佛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莲花洞外的浮雕局部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莲花洞内的高浮雕大莲花,以此为中心构成窟内藻井


四、老李家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 潜溪寺造像



  李唐王朝,开辟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太平盛世。
  大唐皇族有着鲜卑血统,我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鲜卑族人。当然,这不是石窟佛造像艺术在唐代兴盛的理由。唐代继续了北魏时期以于云岗、龙门、敦煌、麦积山等石窟的开凿,则是肯定的。
  又是一波造像高峰。在盛唐,龙门石窟得到了皇家的高度重视,贵族也随之跟进。所以,在龙门我们看到的佛像精华,大多为唐代的作品。包括宾阳三洞的南、北两洞,潜溪寺、万佛洞、惠简洞、老龙洞、奉先寺、摩崖三佛龛等等。

  在龙门石窟,一个女人的名字常被提及,都知道的,武则天。龙门石窟中最有名的佛像,几乎都是高宗与武则天时期所凿。对于洛阳,武则天情有独钟,她独揽朝政的二十几年间,以之为东都,她大多时间都是呆在洛阳。洛阳,在武则天时期成为实际上的首都。龙门石窟,则是一代女皇的精神家园了。

  福成此说,自有道理。曾经,武媚娘为取得权力,不惜害死自已的亲生骨肉,以加祸于王皇后,而让自己当上皇后,其心灵上不能不留下巨大的阴影。长安是她的噩梦。她必须寻到能够安慰灵魂的所在与信仰。在高宗时期,做了皇后的武则天就喜欢洛阳,在龙门石窟,赞助脂粉钱两万贯来开凿奉圣寺,雕成大卢舍那佛龛。
   有说,龙门大卢舍那佛像,即是武则天为“模特”雕成的。福成不以为然。福成说那是安慰媚娘心灵的。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简惠洞佛造像 

  惠简洞(西京法海寺惠简洞),居万佛洞南侧,是一个敞口中型洞窟。为大唐咸亨四年西京法海寺僧惠简敬造的洞窟。窟内西璧正中凿一善跏趺坐的弥勒,两侧雕出二菩萨,现仅存右侧菩萨。咸亨为唐高宗的年号,可见高宗、武后时代,龙门石窟确迎来了一个造像高潮。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简惠泂的主尊虽为弥勒佛像,因酷似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而被称为小卢舍那佛


五、卢舍那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奉先寺窟卢舍那大佛群像,主尊卢舍那佛高达17.14米


   我们知道,龙门石窟的标志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像。
  在龙门石窟的两个小时,卢舍那造像群前,福成待的时间最长。值得一看。
  龙门石窟自北魏后期始凿,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营造达四百余年,二千三百余窟龛,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一公里,造像近十万尊,碑刻题记近三千余品。
  这其中,唐代石窟占六成,而最大、最精美者,当为武则天所赞助雕凿的卢舍那大佛(奉先寺)莫属。
  两万费脂粉钱。荣封皇后的武媚娘,扬眉吐气且不乏心虚,宫廷的权力斗争已让她疲惫。对心灵的安慰此时成为第一需要。
  于是,在伊水的龙门,无名的工匠们开始了唐代石窟中最伟大的一处营造:大唐皇家寺院洛阳龙门奉先寺窟。
  于是,盛唐又为中华文明留下一处特别的遗产,史上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

   资料:奉先寺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咸享三年(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对比云岗石窟的大佛像,卢舍那佛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云岗的露天大佛,为方 脸、阔胸,表情庄严,秉气威然,有男性气质;龙门卢舍那大佛,则脸部俏美、形态圆满,神态安详而温存亲切,存女性姿质。两个时代大佛的发式与身着饰物亦不同。
   卢舍那佛像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而双眸则似睁非睁,似垂非垂,微微凝视着下界。端直的鼻梁,俏美的嘴巴,还有那福成形容不出的唇吻所露出的祥和的笑意,都告诉我们,大佛更像是成熟的人间美女的形象。
  哦!美而慈悲,俏而端肃,双耳低垂,下颏圆润而略突。这样的形象,在天堂见过,在大地上走过。梦,还是真境?
  
  观佛,佛身着通肩式袈裟,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简朴无华,雕工流畅。如此生动、鲜明、圣洁的佛像,都在向我们展示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审美,那个时代的理想,那个时代一个承国运而君临天下的女人的心灵秘密。

  这个女人,以营造石窟这样特殊的供奉,来消前世今生的无量罪业,以奉佛的功德来获得精神上的平衡。
  于是,她安座江山,就这样心安理得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当然,也是最后一位。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云岗石窟第二十窟露天大佛像;作者摄于2014年10月10日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观佛,佛身着通肩式袈裟,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简朴无华,雕工流畅。如此生动、鲜明、圣洁的佛像,都在向我们展示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审美,那个时代的理想,那个时代一个承国运而临天下的女人的心灵秘密。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虽然,龙门石窟从整体上,比不上云岗的规模,艺术表现除了奉先寺窟,较云岗为次,但来龙门,仅此一尊佛像乃至九尊造像群,足矣。
  卢舍那造像群的九尊佛像中,除了主尊卢舍那,左右侧各有一尊戴花冠的菩萨,以右侧为最美。这尊菩萨像,可以代表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而这种审美,坦率些说,也是福成的审美 。
  大唐的审美是国运的象征,丰盈的,健康的。两宋以瘦为美,是病态的,是压抑人性的。

  大唐以后,对丰腴健美的女性的情有独钟及审美倾向,历史上没有再出现过。从绘画中我们发现,宋代的仕女以及清代的仕女,都是清瘦的,脸形也窄小。福成相信,唐的繁荣造就了唐崇尚健硕的审美趣味,是唐代国家强盛的体现。
  愿大唐的审美倾向,重新回归我们这个久历战乱而开始伟大复兴的民族。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左侧戴花冠的菩萨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左侧戴花冠的菩萨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右侧戴花冠的菩萨像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读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论者称,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读龙门石窟,信焉。 


附:洛阳
洛阳龙门石窟:穿越南太行别游之二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