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书慢,容易忘?3个方法让你的阅读效率立马翻倍

 长沙7喜 2018-06-14

前些天和表姐聊天,她说最近开始抽空看书了,一来想充实一下自己,二来也想给孩子做个榜样。可是看了一段时间的书,反而比原来更沮丧了。因为每次一合上书,就忘了刚才看的内容。

因为知道我经常看书,便想问问我,到底是自己记性太差,还是看书的方法不对。

我听完,在心里扑哧笑了出来。因为我以前也是这样,看完就忘。那时我也以为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记性差,记不住书里的内容呢。

不过现在我知道了,这纯属是读书方法出了问题。我总结了下面3个常见的错误方法,也给出了对应的改进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误区一:从第一页开始,一字不漏地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总觉得要从前往后,看完书里的每一个字,才算是“看完”了一本书。

其实看书的时候,先粗粗地略读一遍,把握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后,再细细地读其中对你有用的内容,才不容易迷失在细节里。

就像我们看画的时候,会先整体地看一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然后才凑近看其中的细节。从来没有一个人是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一行一行看画的。看书也是一样的道理。

那要如何略读呢?一点都不难。

拿到书后,先读前言和目录,对这本书的主题和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接着从第一章开始,只读标题、加粗的文字,和每一段的主题句。每一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可以详细读一下,里面一般会有总结性的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当然,如果你读书的目的非常明确,也可以根据目录,直接读对你有用的章节。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问,每一段的主题句是什么?其实以前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有讲过这部分内容。只是当时的我们没有太重视,也没有把它真正应用到阅读中。

通常而言,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旨,只会着重讲一件事。相应的,每个段落里都会有一句主题句,能最好地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主题句一般要么是第一句,要么是最后一句。少数情况下,段落的第一句话用来承上启下,主题句可能会是段落的第二句话。

按照这个规律,我们在略读的时候,可以每段话只读第一句(如果第一句不是主题句,就读最后一句)。用这样的方式,把整个章节的内容串起来,我们阅读时,就能够快速地把握住整个章节的精髓所在,而不再是盲人摸象、雾里看花了。

很多名人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读书的。比如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就是用“观其大略”的方法博览群书的。他读书时喜欢泛读大概,攫取精华,掌握书中的精髓所在,不咬文嚼字,不钻牛角尖。所以才能高效地把大量经典中的智慧悉数吸收,为己所用。

看到这里,你也试试略读的方法,只读上面每段的第一句话,看是不是能比较轻松地get到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阅读误区二:看书不做笔记

读书、备考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一边看教材,一边记笔记。可惜考上大学后,很多人都丢了这个好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就像是承载我们记忆的容器。不把重要的内容写下来,时常回顾,哪怕我们读的时候再用力,读再多书,到最后连书名和作者都记不起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人怕做笔记会很麻烦,会很难。其实重要的是记录和思考本身,实际的操作过程反倒不难。一支笔,一本便利贴就能办到。下面给大家分享3个小样妈常用的做笔记方法。

1.用卡片摘抄金句

摘抄书里让自己心动的语句,哪怕只有一句,都能让你手里的这本书实实在在地对你产生影响。

小样妈喜欢把金句抄录在卡片上。正面写金句,反面写书名、作者,和抄录的时间。空的时候拿出来翻看,背诵,能感受到已经读完的书,还在持续给我传输能量。

这个方法的重点是,只抄录让自己心动的句子。如果抄的太多,不仅耗费时间,难以坚持,还会弱化这些句子的作用。所谓重点太多,就没有重点了。所以不妨限制自己,每本书最多摘抄10句,足矣。

2.把灵感写在便利贴上,贴在书里

看书时迸发的灵感,其实是最宝贵的,可能会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不小的影响。这个时候,一定要马上把灵感记录下来。

建议看书的时候准备一支笔,一本便利贴。灵感来了就记在便利贴上,贴在书里。


便利贴可以一直保存在书里,重新翻看的时候,当时的思想火花也会被唤醒。也可以在看完书后,统一整理到笔记本上。

3. “葱鲔火锅式”笔记:摘抄+评论

这是著名的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笔记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把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并在后面附上自己的评论。就像日本的葱鲔火锅,既有作为主料的金枪鱼,又有作为配料的葱段。

这种笔记方法不仅能加深记忆,更能促进我们思考,提升我们的知识层次。


《认知突围》:知识的四个层次

正如《认知突围》一书提到的,知识有四个层次。我们看书得到的知识是底层的信息知识。严格来说,那只是信息,不是属于我们的知识。

只有经过思考和加工后,信息知识才会升级为加工知识,变成我们成长的养分。“葱鲔火锅式”笔记,正是帮助我们升级知识的有效途径。

所以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感想,也要把它记下来。长此以往,我们的思维习惯也会慢慢跟着改变。

阅读误区三:书看完就完了,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很喜欢《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的一段话:

“我们应该让自己读过的书物尽其用,尽量让自己不忘记书的内容,使之融入自己的身心。我们也要尽量将书中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中塑造自我。

很多人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不能太功利。但如果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像吃了好的食物,却完全不吸收营养,岂不是很浪费吗?

读完一本书,生活哪怕有一丝丝好的改变,也是值得的。如何提醒自己将书里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呢?一个简单的□就能改变。

我们常常在列to do list(待办事项)的时候,在事件前面加□,完成就打勾。这里也是一样的思路。

在书里看到某个方法,受到某个启发时,要及时把它转变为待办事项。比如看完前面的3个笔记方法,可以马上把它们变成:

□ 准备摘抄的卡片

□ 要摘抄的文字用荧光笔标出来,看完书一起抄

□ 准备笔和便利贴,随手记录

□ 准备一本专门的笔记本,做“葱鲔火锅式”笔记

把具体可操作的行动写下来,最好记录在你每天能看到的地方,比如手账本里。别忘了画上□,提醒自己去完成它。

很多事都是这样,如果当时不做,以后就再也不会做了。所以即使看书的当下没有想法,合上书的时候也要努力想一想,这本书的内容可以怎样让我变成更好的人呢?


以上3个方法,略读(读标题和主题句)、做笔记(摘抄金句、便利贴记录灵感、摘抄+评论)、把书里的方法转变为□待办事项,不仅能让你更好地记住书里的内容,不再看完就忘,更能让你有扎实可见的收获。

愿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能持续地滋养你,让你的生活因阅读而更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