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填完了志愿再去蹦迪。

 热冰4lqkeikkcs 2018-06-14



作者/一先生

修改/镇守海

来源/一克松




有时候很残酷。


明明大人们告诉你高考结束后就会轻松、快乐。


可随着毕业酒会上的啤酒花融进冰里,酒瓶东倒西歪堆积在一起,慢慢地就会感受到有一种焦虑,叫面对未来。


因为由考试结束的上半场青春,太快了。


无所适从。


毕业之前有人告诉你,你的主要目标是好好学习,但在此之后,没有人告诉你以后到底该怎么过。


班主任在考前会大声地告诉你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就能解放12年的寒窗苦读,但他没有告诉你,有时候所谓的束缚,才是一生最安逸的时刻。


熬夜不会随着毕业就停止,策划案、学习报告、考前备考都会让大学生感觉回到从前。


如果说高三的夜里点的小黄灯是为了理想大学,而在大学里的小黄灯,你很可能找不到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外卖不再是一种新鲜的尝试,你一下课就会看见学校门口积满好几家上市公司的员工。


曾经励志短片里蹲在街道上吃外卖的创业者是你对外卖的最初印像,但在大学里,大多数外卖都成为了追赶下一部韩剧的便当。


你朋友开始变少,难过的时候,你本来听到家乡一句粗言就可以满血复活,但在大学里,长时间在夜里和朋友聊天也无法让你振作起来。


男生想约一场球赛要跑上好几个寝室也无法凑齐10个人,女生想搞一场联谊,发在群里的信息久久无人答应。


你会怀疑自己,无法坚定自己的立场。


你报名口译班系统地学习英语,开黑的舍友在宿舍里“夜夜笙歌”,让你无法坚定自己。


大学,一方面有人在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


他们的脖子上要么挂满各种荣誉证书,要么手里掌握着各种社会资源,然后某天一脚踏出校门,挣得盆满钵满。


另一方面,焦虑、迷茫成了一大群人的标配。


他们开玩笑说请世界赐予一个富婆给他们,然后在听到起床闹钟后,拿起手机发条信息给纪律委员请求点名的时候掠过自己,继而蒙上被子,继续熟睡。


大多数人都想成为前者,一个把每天生活过得仅仅有条的自己。


但也有大部分人踏进校门后,慢慢地变成了自己曾经不想变成的自己。


所以,要在此之前必须做点什么。



#想象中的专业,和现实里的专业#


6月8日考完试,到25号放榜,除去解放后的三四天用尽全力去狂欢,余下的日子差不多有半个月。


半个月可以决定的事情太多了,但要承认的一点是,对于大学里各种乱七八糟的专业,我们压根就没有接触过。


比如读国贸的。


不要看着这名字高大上,误以为专业课就是拿着一本国外的名著通读,最后考个证书就毕业了。


它要学会计、管理学、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


有些学校到了大三才开始真正学有关外贸的知识,并且对于这个专业,教授会告诉你,如果要找关于国贸的工作,考研是唯一出路……


比如广告学。


不要以为你凭着自己是个文科生就能读好这个专业,然后学好理论基础就可以去电视上卖广告,当你大一一踏进广告班的教室,你会发现那是美术班……


每一个专业都是不允许我们去想象他是怎么样的,读机械的可能是去磨铁,读汉语言的可能要去写小说……


那要怎么办?


大半个月时间,把你想象中自己适合的科目,一一列出来,然后打开度娘搜一下他们各要学什么。


打开网课,把他们的专业课挑着听一听,不然等到27号茫茫然然地填下一个专业,到时候想转就难了。


如果有机会,就去所属城市的高校旁听。


我高中毕业后的第三天就去了佛山,在广财旁边住了下来。


每天的生活是七点起床,坐上早班公交车去到广财的三水校区,跟着认识的师姐们上课。


脑海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师姐跟我说了一句话:


“有时候觉得自己的专业不适合不能完全地怪罪于父母,因为自己在对待专业这件事情上,也是没有花过时间,最终半斤八两。”


她的专业是酒店管理,大二辅修法学。



#城市重要还是学校重要#


假如你的分数够得着双一流大学,城市和学校都不是问题。


但难堪的是很多人的分数刚好卡在去的了比较好的大学,但学校所属城市却过于偏僻。


有的想去北上广,而选的学校只能是普通的本科院校。


为了避免出现两难的境地,毕业后,我把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的周边设施罗列出来。


然后再把心仪高校的地理位置找出来,看看它们旁边有什么,位置是否偏僻等等。


假如你现在高二,要早早地问清自己到底要去哪个地方上大学。


如果你现在是名准高三,以自己的实力为基础,然后把某个城市的某个大学作为努力的方向,往前冲。


如果你现在是一名躺在家里睡大觉的毕业生,现在问你到底要去哪里读书心中还没有个底。


六月末被父母强扭着写下大学名称,那可是一种常态。


“在人生需要选择时,没有付出过,就只能按部就班听天由命。”



#要不要去学车#


之前有个读者,在我的文章《我不想我的人生只剩买房和结婚》下面评论说道:


“可悲的是我们都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那又怎么决定自己的人生呢?”


他说的也不无道理。


因为爸妈说时间多要考驾考所以考驾考。

因为同学都去学车了所以学车了。

因为很多人这么做了所以自己也这么做了。


但今年大家都成年了,自己要干什么,不是王者荣耀里出错装备点击取消重新购买即可。


有时候的选择,会无法回头。


学不学车都没有定性的答案。


大学里有驾校,价钱可能比家乡还要便宜三分一,但要学车可能要消耗掉周末的娱乐时间。


毕业直接在家里学车,无法去旅行,顶着暑假的烈日晒成炭。


利弊分析上哪个都一样,重要的是自己做出选择。



最后。


等到27号志愿填完后,那时候才是真正放松的时候。


没看过草原的,那就去内蒙吧,想看沙漠的,那就去戈壁滩啊。想去夜店体会一下蹦迪的,也可以趁年轻去去试试


只要合法,只要安全,你大胆地尝试你从未涉及过的领域吧。


不会有人去阻止你,不会有人去干预你。


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把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外书读一遍,有勇气的话再给喜欢的人表个白。


把压抑了三年的荷尔蒙在旅行、运动、恋爱中通通释放出来。


在家多陪陪父母,好好和他们说话,尽力的弥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被摧残得四分五裂的亲子关系。


小学你天天见父母,中学一周见一次,甚至一个月见一次,但大学,是半年见一次。


哄哄他们,试一下自己下厨,尝试和他们聊一下你们从不敢涉及的话题。


比如你喜欢过班里的哪个女生。

比如你第一次是怎么混进酒吧的。

比如你第一次在哪和哪个女生接吻。


人生有好几个12年,但过去的日子,永远就那么地过去了。


年轻的时候,很多遗憾并不是做某件事失败了,而是一直心心念念的愿望没有动身去实现。



如果不把志愿填好,那么在连续的十几天狂欢后,带来的必定是无尽的空虚以及懊恼。


高考之后,每个人所站的舞台就越来越不一样了。


评价一个人的体系也越来越不同。


所以除了成绩,你一定要问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然后做出选择。


学不学车也是一个不应该纠结也不应该被别人左右的事情,家里有能力的,就去;有别的想法或者其他原因的,就不去。


唯一的前提是,一切想法的源头都应来自于自己。

自己努力尝试去做了,去真正了解自己喜欢的专业,了解自己想去的城市,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去学车,花时间把该做的东西给做了。


那时候,自己也了解自己,也能在家人或者亲人强迫自己时,够格地站出来告诉他们“我是正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