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族·家风 | 浙江象山陈汉章:一代鸿儒 家风绵长

 崤山老乔 2018-06-14


象山,位于东海之滨,唐神龙二年(706年)立县,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之称,旖旎多姿的山海风光,融青山、碧海、蓝天为一体,孕育出许多杰出人士,陈汉章就是其中的典范。


陈汉章,字云从,号焯云。1864年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就任过京师大学堂教习,北京大学教授、史学系主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等。他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中国通史》《尔雅学讲义》《礼书通故识语》《周书后案》《论语征知录》《缀学堂丛稿》等百余种,手稿800余万字,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晚年回归故里,著书立说,忠孝礼义,乐善好施,垂风立范,是一代鸿儒,国学大师,著名经史学家、教育家。


他不仅著作等身,而且亲为表率,对族人及子孙要求甚严,亲自撰写8条家训,其中,“勤勉、笃学、乐善、睦族”为历代陈氏子孙所尊崇。“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更成为治家格言。他一生看重知识的教化力量,临终前还立下遗训“书要好好读”,殷切期望子孙后代能以读书为上。在他的身体力行下,陈氏家族文风绵长,谦恭儒雅。


1918年,陈汉章先生(前排右一)在北京大学任教时与陈独秀(前排右三)、蔡元培(前排右四)等合影


有书不读子孙愚


“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如果有书不读,那么子孙就会愚蠢;如果有田不耕,那么粮仓就会空虚。


陈汉章的一生,是手不释卷的一生,也是不断接受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生。正因为这样,这条家训成了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浙江象山陈汉章故居


1886年正月,陈汉章从东陈出发,水陆兼程,第一次赴杭州求学,先后被五家书院录取。最后他选择了诂经精舍(俞楼),师从清未著名经学大师——俞樾。


期间,他又三次赴宁波辨志精舍求学,师从黄以周先生。


1909年,因学识和才情出众,46岁的陈汉章被京师大学堂总校监刘廷琛聘为京师大学堂教习,从此开始了他的学院生涯。


在京师大学堂,陈汉章讲授的是《中国史课程》。期间,他看到《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大学本科毕业后,为进士出身”,遂决定一边当教员,一边当学生,先入经科,后入史学门。他亦师亦生的身份直到今天仍被北大师生传为佳话。


陈汉章故居“学圃堂”


著作等身、爱国忠义


“勤勉、笃学、乐善、睦族。”这是指为人要勤劳,不要懈怠,要专心好学,要乐于做善事,团结族人。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陈汉章成为北大知名教授、历史学家。1927年9月,陈汉章又担任北大史学系主任。


在北大,他是开课最多的教授之一,有史学7门,哲学2门,国文、尔雅学讲义、文字学音韵讲义、说文学讲义等15科。又自编《中国通史》《中国法制史》《经血通论》《群经》《上古史》等14种讲义给学生上课。1917年底,陈汉章被聘为研究生导师,开设有专题研究项目:国学门研究所《训诂》、哲学门研究所《儒家玄学》等,并被聘为教育部等部门顾问。由于他学识丰富,所以也被称为“两脚书库”。


“忠厚人,不慌说,不背訾;无实学,切不可抨击人。”忠厚老实之人不应该说谎话,也不要在背后偷偷议论别人,说别人坏话;没有真正的学问,千万不能随意抨击别人。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方针,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又聘请朱希祖、陈汉章、梁漱溟、马叙伦、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一大批著名人士担任文科教授,从而使北大的学术思想更加自由开放。


陈汉章为人谦和,举止得体。在北大任教近20年,除了在学术思想上的讨论外,从不与人发生冲突,更不要说在背后攻击人,议论人。授课讲学之外,他还亲自参加多种社团,承担任务。56岁的他加入“国史编纂处”并担任通史组主任。62岁,还在北大与刘毓盘、贺良朴等十人结集眉社,每一星期轮做宾主,创作诗词。


陈汉章充满爱国情怀,乐于教书育人,为北京大学早期人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门下名人辈出,有著名文学家茅盾、哲学家冯友兰、社会活动家许德珩及史学家范文澜、顾颉刚、罗家伦、傅斯年等。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和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备受时人称道:章太炎赞其“博学精思”,黄侃尊其为“魁儒”。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