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草堆花

 苏迷 2018-06-14

玉怀

  印象中曾经在哪里见过这么一幅画:一朵红艳艳的大牡丹,周围三四朵含苞欲放的小花朵,配上翠绿的茎叶,鲜艳夺目。这画有种毛茸茸的立体感,觉得新奇,却不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

  1972年6月我调入工艺美术厂,被安排进了通草车间,一路跟着师傅听她娓娓道来,她指着墙上挂着的几幅画说,这就是我们车间的产品。抬头一瞧,这不正是我感觉新奇的那种画吗?原来是用通草剪贴绘色制成的工艺画,学名叫“通草堆花”。原料通草产自贵州山区。通草画色彩艳丽,光泽柔和,虽属平面画,却有立体的质感,生动之姿犹如浮雕作品。

  通草车间里的老师傅不多,大部分是年轻人,第一批进厂的青年是工艺美术厂建厂之时从附近农村招来的插队青年。知青们勤奋好学,也懂得尊重师傅,我进厂前在外单位工作多年,他们看到我也叫师傅,弄得我怪不好意思,说你们先进门,该我叫你们师傅才对呀!说说笑笑间彼此就相识了。后一批进厂的是七三届中学毕业生,他们进车间后和知青们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关系。那段时间通草车间约有五六十人员,属鼎盛时期。

  我被分配到剪贴小组,组里清一色女性,有两位老师傅,是姐妹俩,大家叫她们大金和小金。大金师傅心灵手巧,剪贴技术一流。小金师傅聪明伶俐,不仅会剪贴,亦会绘画,能独立完成大幅的通草作品,是为数不多的双面手。

  设计室内有五六位设计人员,都是学画出身,其中两位都姓徐,人称大徐与小徐。大徐师傅白净脸高个儿,一口苏州话说得软绵绵糯笃笃,带有书香人家的儒雅气质。小徐师傅热情开朗幽默风趣,他除了搞设计,还担任车间主任一职。

  听老师傅介绍,当年由大徐小徐及鲍师傅三人合作制作的通草作品《金地博古》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并珍藏,还有的通草精品作为馈赠外宾的礼物。那时候“通草堆花”属于苏州工艺美术中一朵耀眼的花朵,和苏绣并称为民间工艺的两枝花。

  通草车间的产品有多种,有人物画,也有山水花鸟画。通草产品大多外销,出厂前要根据画的大小尺寸配上镜框,再用软纸包好装进木箱,方能发往国外。

  其他的小产品有书签、贺年卡和刻纸。书签基本上是外发加工制作,订单多半来源于北京国际书店,在外商购买书籍时作为小礼品赠送。记得有两套书签特别受欢迎,一套是十二金钗,十二张书签配有十二位红楼美女,另一套是大熊猫书签,贺年卡中的一套西游记也颇受欢迎。

  大幅的仕女画中有一幅由女设计师李亚萍创作的《唐代仕女》颇受外商青睐,曾连续接到过好几批订单。这幅画中设计师充分利用了通草独特的质地,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唐代妇女的美貌与丰满。画中的仕女身穿半裸胸的鲜红裙衫,外罩一件鹅黄色半透明的纱裙,衣袂飘飘,红色的内裙有丝绒般的质感,半透明的纱裙映衬出内裙的艳丽,红黄搭配,雅而不俗。

  通草薄片发脆易碎,使用前先得由裱画师傅在通草背面裱上一层白纸,才能使用。在裱过纸的通草上按样稿用骨簪的尖头依图一片片划出线痕,划线时得留有粘贴用的边缝,如同裁剪衣服时留出的一条边。然后用精巧的小剪刀把划好的通草一片片剪下,再依照大小尺寸一片片粘贴成衣裙。粘贴时绝对不能搞错,因为一旦用糨糊粘住就撕不下来,不像布料缝错能拆线重来。制作那件半透明的纱裙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使用的半透明通草即是未经裱纸的原始通草,极易碎裂,制作前先得用半湿的毛巾把通草薄片盖住,待通草吸入潮气后变软,剪贴时就不易开裂,操作时须屏气凝神,小心翼翼。

  通草作品的绘画也有讲究,颜色要求阴阳、正反、远近、偃仰八个角度各不相同。比如,画花瓣时,花儿底部颜色较深上部较浅,背光处色彩深迎光处浅,而由深至浅要自然过渡,而画茎脉时要一笔到底,由粗及细,到叶尖处细到几乎看不清。

  仕女画中要求最高的是开相,即画脸的五官。开相前先要调制好玉色,涂满脸部颈部胸口,以及所有裸露在衣裙外的肌肤。画五官时要依照古代妇女的美貌标准,眉如柳,眼细长,鼻梁要挺,嘴似樱桃,画完五官后还要在两边脸颊处染上胭脂色,用细笔先在脸颊上点上一点红色,即用水笔把红点一圈圈往外洇,形成一坨里深外浅的红晕,浅到脸的边缘处几乎接近肤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草车间因生产工艺复杂、费工费时、获利又不多,难以支撑,只留下一部分人继续生产,大部分人去搞新产品。之后工艺美术厂破产,“通草堆花”这朵民间工艺之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令人惋惜,让人唏嘘!

  然而,在我的心里,它却依然盛开着,是一朵绚丽的永不凋谢的民间之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