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经安徽马鞍山市,有山突入江心,人称采石矶。这里建有一座太白楼,唐朝诗人白居易还留下“采石江边李白坟”的诗句。 传说,当年李白在此赏月,喝醉了酒,看到水中明月,就跳入江中捞月亮,不幸身亡。李白死后,最初安葬于此处。太白楼上,悬挂有这样一副对联: 荐汾阳再造唐家,并无尺土酬功,只落得采石青山,供当时神仙笑傲: 喜妃子能谗学士,不是七言招怨,怎脱去名疆利锁,让先生诗酒逍遥。 上联说的是李白救郭子仪的故事。有次,李白在长安街上,看见郭子仪被绑赴刑场开刀问斩,便出面相救,并把他举荐给朝庭为官。李白晚年犯死罪,郭子仪又设法救了李白的命。唐朝安史之乱,全靠郭子仪力挽狂澜,重振河山。按说李白应有大功劳,可是“并无尺土酬功”,最后凄凉地死在采石矶,只留下一座采石青山“供当时神仙笑傲”。 下联讲李白写《清平调》词三章而被高力士谗言所害的故事。李白在京城长安任供奉翰林时,有次酒醉未醒,被赏花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找去写新乐章。李白奉命写了《清平调》词,皇上和贵妃看了都十分高兴。谁知高力士却进谗言,说新词里“可怜飞燕倚新妆”,是把杨贵妃比赵飞燕。杨贵妃因此时此刻记恨李白,终于把他“赐金还山”。本来李白在政治上栽了跟斗,遭受挫折,而对联作者却用一个喜字开头,认为李白不受谗害,就不会丢掉官职,而去“诗酒逍遥”,也不会留下那么多优秀的诗篇,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于公元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生于西域碎叶(前苏联哈萨克托克马克),五岁时随家回广汉(成都北),定居于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二十五岁时,李白乘舟沿江出峡,从此告别巴山蜀水,仗剑远游。 李白把大鹏作为自己的象征,“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原希望“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在仕途大有作为,没想到一生奔波,怀才不遇,还遭到“放还”和“长流”两次打击。据记载,上元二年,李白已六十出头,还上书请缨随李光弼出征,后因病中途返回。随后,生活惨淡的李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奔在当涂作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次年,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2岁。李白的儿子一生不官,孙子更是远游不归。死后26年时,墓地无人祭扫,两个孙女嫁给两个农民。 李白开创了一代诗风,他是诗国的伟人,写下了大量的瑰丽篇章,按他自己的话说,“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杜甫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泣鬼神”是当年贺知章赞美李白的话,从两人的共同感受,可见李白在当时诗坛引起的震惊。 |
|